《酸性耕地土壤氧化亚氮高效减排技术开发及机理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9-05
  • 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作物栽培与养分管理技术中心研究团队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酸性耕地土壤氧化亚氮高效减排技术开发及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改性生物炭与DMPP联用高效抑制酸性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潜在机理。研究团队供图

    我国南方耕地土壤普遍存在“酸、粘、板、瘦”等特征,较高的复种指数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导致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过量施用问题,从而使其具备较高的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潜力。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以典型南方酸性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生物炭/多种改性生物炭结合硝化抑制剂(DMPP)应用对氧化亚氮的减排效果。

    研究表明,单独施用生物炭或DMPP可降低酸性土壤氧化亚氮排放,但效果有限,而普通生物炭直接与DMPP联用可能限制DMPP的减排效率。通过对生物炭进行针对性的碱改性,可显著提升其对酸性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抑制效率,并改善其与DMPP联用的效果。碱改性可显著提升生物炭比表面积、总孔隙度和化学性质,消除了其与DMPP联合施用时对DMPP效率的负面作用,使得其与DMPP联用能够更高效地抑制酸性土壤氧化亚氮排放。

    论文通讯作者、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研究员敖俊华表示,该研究成果为酸性耕地区域农业高效绿色栽培技术提供了现实工具和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coenv.2025.118876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9/550794.shtm
相关报告
  • 《科学家研究生物炭对土壤冻融过程中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气象农业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6-11-16
    •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以伊犁河谷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冻融过程的方法,研究了生物炭对土壤冻融过程中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分析了气体排放量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微生物量及氮转化相关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生物炭对该过程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添加生物炭的对照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冻融过程中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分别表现为递增和递减的趋势,且生物炭处理下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表明生物炭可能通过抑制土壤的硝化过程来促进氧化亚氮的减排。 氧化亚氮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主要源自于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中、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冻融期间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在全年排放总量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如何抑制这部分排放量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土壤改良剂,其在土壤氧化亚氮减排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潜力。然而过往研究的观测期主要集中在作物的生长季,对冻融过程中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尚不清晰。该研究为中高纬度地区冻融期间土壤氧化亚氮的减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 《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排放空间变化的概念模型》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1-08
    • 11月29日,伊利诺伊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机构联合提出一个概念模型,解释土壤一氧化二氮排放时间模式的空间变化。研究显示,在一氧化二氮排放量始终较低的子田块位置,无论土壤湿度如何变化,土壤硝酸盐和溶解有机碳都限制了一氧化二氮的产生;在偶尔发生一氧化二氮高排放的子田块位置,土壤硝酸盐和溶解有机碳的有效性更高,土壤湿度的增加刺激了一氧化二氮的产生。这些发现形成了“加农炮模型”,从概念上说明了子田块位置的土壤硝酸盐和溶解有机碳变化是如何决定土壤湿度的增加并且引发农田内土壤一氧化二氮的高排放。相关成果以“A conceptual model explaining spatial variation in soil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in agricultural fields”发表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