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树兰医学奖被提名人名单公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st
  • 发布时间:2019-07-03
  • 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健委与浙江大学等社会各界以及全国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第六届树兰医学奖的提名工作已经顺利结束。

    提名工作得到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等12个国家级学术机构的关心和参与;59位两院院士、42名学会(协会)主任委员(会长)积极提名;经过形式审查和有关工作程序,共计71位树兰医学奖被提名人,其中11位树兰医学奖被提名人、60位树兰医学青年奖被提名人;被提名人涵盖6个一级医学学科,其中临床医学30人、基础医学23人、预防医学5人、药学8人、口腔医学4人、中医1人。

    现将第六届树兰医学奖被提名人名单予以公布。

    如对被提名人公示材料内容的真实性有不同意见或者公示信息有误,请于2019年7月9日17:30之前,与树兰基金秘书处取得联系(联系人:梁建忠,徐骁,联系电话:13516703061)。

    树兰基金秘书处

    2019年7月2日

相关报告
  • 《中国医学界的“诺贝尔奖”!第七届树兰医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11-09
    • 2020年11月7日,被誉为中国医学界“诺贝尔奖”的第七届“树兰医学奖”颁奖盛典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隆重揭晓,付小兵院士与韩德民院士荣获“树兰医学奖”(每人奖金50万人民币)。王伊龙、廖专、秦成峰、许叶春、李平平、钟来平、江帆、程翔、闫创业、唐亚梅,共10位青年医学科学家摘取“树兰医学青年奖”桂冠。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院士、树兰基金理事长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出席本次颁奖大会并向获奖者颁发奖杯、铭牌、荣誉证书。 获奖人简介 ■ 树兰医学奖 付小兵(1960.08.14-),战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生于四川省资阳市。1993年毕业于马德里大学。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新一代战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主要领导者和创面修复学科的创建者。在表皮细胞去分化现象发现、汗腺再生和体表慢性创面防治等领域取得国际公认成绩,对整体上推动我国战创伤和再生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600余篇,主编专著28部。获“何梁何利”奖、“求是”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和“国际创伤修复终身成就奖”等。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中宣部和军委政治工作部作为“时代先锋”和科技创新重大典型在全国宣传。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 韩德民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市人。1990年获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博士、医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1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理事长、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理事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国家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院长(2000-2012)、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1993-2012)。2012年67届联合国大会作为首位医生获 “南-南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奖”。先后三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发表署名文章65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 15 项,出版专著、教材等33部。 ■ 树兰医学青年奖 王伊龙(1976.5.28- ),脑血管病专家。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200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科技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科技部重大颠覆性技术项目专员。兼任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执行理事长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等11项课题,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脑血管病基于药物基因的精准二级预防的技术跨越,作为卒中首个改写指南的精准治疗成果发表于JAMA、BMJ杂志,研究成果被当年Nature Reviews Neurology评为脑血管病领域五大进展之一。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26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 廖专(1980.05.16—),消化病学和内镜专家。生于湖南省醴陵市。1998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现任长海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副主任,兼任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委会常委、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副主委等学术职务。他坚持临床问题和需求导向,在消化系统疑难疾病慢性胰腺炎微创治疗和精准医学研究领域以及新型磁控胶囊胃镜转化医学和应用研究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担任全国学会慢性胰腺炎学组组长和胶囊内镜协作组组长。先后入选全国优博、国家相关人才计划、教育部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等人才计划,发表SCI论文138篇,获批专利3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秦成峰(1979.10.14—),病毒学专家。生于山东省蒙阴县。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专业。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病毒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外创新单元执行主任,中国微生物学病毒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秦成峰同志在国内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18年,紧密围绕国家军队生物安全和新突发传染病防控的重大需求,领导组建了一支专注于高致病病毒的检测鉴定、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的核心团队,在新发病毒致病机制、疫苗设计与改进等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先后以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3篇)、Cell(2篇)、Immunity(2篇)、Cell Res(5篇)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应邀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Annual Review Vir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综述,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秦成峰同志2015年获得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资助,2016年入选英国医学科学院牛顿高级学者,2018年获得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杰出成就奖,2019年获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资助,2020年获中国细胞生物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领衔获得军队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许叶春(1976.2.16 — ),药物设计专家。生于浙江省诸暨市。2004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2005-2009年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课题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科学院“受体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她主持和参与了多个重大疾病相关靶标与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先导化合物发现工作。针对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以精准阐明活性分子与靶标结合的分子机制为基石、从头设计与高效优化获得分子靶向的先导化合物的技术体系,并成功获得了若干抗炎和抗感染全新先导化合物及临床前候选新药,发表SCI论文97篇,申请专利26项。 李平平(1978.2.24— ),生于吉林省德惠市。致力于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200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专业。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及协和学者特聘教授。在阐明慢性炎症与胰岛素抵抗关系、慢性炎症致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及寻找有效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新靶点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SCI论文40余篇,引用5000余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求是杰出青年科学家、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 钟来平(1977.9.25—),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生于浙江省嘉兴市。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博导,上海市头颈肿瘤临床诊治和转化医学中心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转化医学分会、中国医促会肿瘤整形与功能外科分会委员等。完成首个局部晚期口腔鳞癌TPF诱导化疗的3期临床试验(JCO),开展生物标志物指导口腔癌个体化治疗的转化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4篇,承担课题29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曾获教育部高校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等。 江帆(1975.4.5-),儿科专家。生于浙江省安吉县。199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是儿童睡眠及早期发展领域国家级专家。针对中国儿童生活方式及养育环境特征开展了大规模、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儿童睡眠标准(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及多部儿童健康相关指南,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儿童健康公共政策,产生一定的国际话语权,担任WHO全球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标准制定专家,联合国儿基会五年规划政策建议专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7篇,两次在Lancet上发表政策转化以及政策建议相关通讯文章,得到主编高度评价,曾获国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0),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13)。 程翔(1976.01.11—),心血管内科专家。生于湖北省武汉市。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专业。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主任,心研所副所长,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获批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2015年)。擅长冠心病介入治疗和血脂异常的诊治。牵头组织冠心病抗炎治疗和扩张型心肌病免疫吸附治疗临床研究。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曾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闫创业(1985.10.05 —),结构生物学专家,生于河北省保定市。201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专业。2019年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北大联合中心特别研究员。主要从事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RNA剪接机制以及冷冻电镜技术与方法研究。以第一作者、共同一作、共同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Cell、PNAS、Cel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论文23篇,他引6000余次。2018-2019年连续两次入选科睿唯安交叉学科高被引科学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解析了γ-分泌酶、TALE、PYLs、GLUT1、RyR1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生物大分子结构;解析了第一个酵母以及人源剪接体高分辨结构,并系统解析和阐述了酵母和人源剪接体的结构与功能,将剪接体的组装、激活、剪接和解聚过程从原子水平上清楚地揭示出来。 唐亚梅(1977.05.30 — ),神经病学专家。生于福建省晋江市。2007年于中山大学获得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神经科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放射性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实普瑞巴林改善放射性神经痛;阐明免疫炎症介导放射后神经血管失耦合引起脑损伤的机制,据此提出免疫调节联合血脑屏障修复的有效治疗策略,推动国际指南的修订。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37篇,单篇最高IF 32.96;主持包括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在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当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神经内科医师。 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由郑树森、李兰娟两位院士发起捐赠并联袂社会各界力量成立,旨在“奖掖群贤,扶植新秀”。所设立的“树兰医学奖”以严格要求的提名、高水平的评审专家,已成为我国医学高端人才奖项的典范,备受医学界、科技界及教育界关心和瞩目,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被誉为中国医药卫生学界的“诺贝尔医学奖”。 本文转载自:树兰基金会。
  • 《郑树森院士、李兰娟院士发起!第七届树兰医学奖提名正式启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4-16
    • 树兰医学奖是由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发起,联袂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设立的,旨在发展我国医学教育、扶植新秀、奖掖群贤,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促使我国医学科学技术早日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在中国工程院、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健委和浙江大学等各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在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国医师协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多个国家级学术组织的关心下,在全国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第七届树兰医学奖于今日正式启动提名活动。 根据《树兰医学奖章程》、《树兰医学奖章程实施细则》的规定,树兰医学奖的评选依照国际惯例,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严格按照提名、形式审查、初评、公示、终评、审议、奖励等评审程序进行,树兰医学奖的评选对象是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取得原始性突破创新成果并经实践检验证实科学有效的中国国籍(含港、澳、台地区)杰出科技人才。树兰医学奖每年评选一次,获奖名额不超过13人,其中树兰医学奖不超过3名,树兰医学青年奖不超过10名。 根据基金评选办法,树兰医学奖(含树兰医学青年奖)实行限额择优提名,请按照《树兰医学奖章程》(附件1)和《树兰医学奖章程实施细则》(附件2)要求,严格掌握标准,做好提名工作。 提名人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条件: (1)基金理事会顾问、理事长、常务理事; (2)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3)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4)国家级医学学(协)会会长(理事长)、副会长(副理事长)及有关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被提名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其研究成果属原始创新,具有重大突破性进展,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有杰出贡献; (2)推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在国际学术界享有重大影响力; (3)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 另外,树兰医学青年奖被提名人还必须具备该条件:被提名人当年12月31日前不超过45周岁。 请各位提名人在仔细阅读本通知及附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领域,提名树兰医学奖和树兰医学青年奖各1人。请您通知被提名人登陆树兰基金网站(www.shulanfund.org)下载《树兰医学奖提名书》或《树兰医学青年奖提名书》并填写完整。 树兰医学奖被提名人须得到3位以上(含3人)提名人的提名,树兰医学青年奖须得到1位以上(含1位)提名人的提名。 请各被提名人于2020年5月31日前(以邮戳为准)将(一式二份)提名书原件(原件系指公章为原印模,签名为原笔迹)、(一式二份)证明材料复印件寄送至树兰基金秘书处。被提名人及其单位对材料的真实性负有法律责任。形式审查通过后,秘书处将发送含有效账号的确认邮件,被提名人登录树兰基金网站(www.shulanfund.org)在线填写提名书。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梁建忠 徐骁 联系电话:0571-87231858 13738013141 传 真:0571-87231858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庆春路79号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秘书处 邮政编码:310003 电子邮箱:shulanfund@163.com 官方网站:www.shulanfun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