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警告全球面临三重能源危机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02
  • 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俄罗斯是全球能源体系的基石,俄乌冲突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使全球同时面临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三重危机。随着暑期到来,美国和欧洲地区可能将出现燃料短缺危机,人们会发现柴油、汽油和煤油同时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在欧洲,因为欧洲不仅原油依赖进口,石油产品也依赖进口。比罗尔认为,当前的能源危机将比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危机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10个欧佩克成员国5月增产28万桶/日,小幅超协议要求

    因沙特和伊拉克供应增加,加上受停产打击的尼日利亚产量部分反弹,受增产协议约束的10个欧佩克成员国5月产量为2473万桶/日,较4月增产28万桶/日,高于增产协议要求的27.4万桶/日,为自2月以来首次达标。欧佩克+将于周四开会,预计将继续执行现行的增产协议,尽管俄乌冲突后油价飙升。该协议要求所有欧佩克+成员国在5月份增产43.2万桶/日,其中约27.4万桶/日由协议涵盖的10个欧佩克产油国分担。调查发现,由于不受增产协议约束的利比亚和伊朗石油产量下降,因此5月欧佩克总产量增加17万桶至2876万桶。

    俄气6月1日起暂停向两家拒绝卢布结算的欧洲企业供气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俄气)5月31日宣布,6月1日起将暂停向丹麦沃旭能源公司以及通过壳牌能源欧洲有限公司向德国供应天然气。

    俄气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说,截至5月31日,上述两家公司未向俄气支付4月1日起所供天然气的费用,且它们称不打算使用卢布支付天然气合同,因此俄气6月1日起将暂停向这两家企业供气。

    根据俄罗斯总统普京3月31日签署的总统令,4月1日起,俄方向“不友好”国家和地区供应天然气时将改用卢布结算。

    当天早些时候,因荷兰加斯特拉能源公司未支付4月1日起所拖欠的天然气供应款,俄气宣布停止向其供气。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35244-1.html
相关报告
  • 《欧洲摆脱能源危机还将面临三大挑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04
    • 早在2021年秋季,能源短缺就已经在欧洲开始蔓延,能源危机为国际能源低碳转型的合理化推进敲响了警钟。国际能源署(IEA)署长比罗尔在日本广岛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期间表示,2022年欧洲在减少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以及缓解俄乌战争造成的能源危机方面做得很好,“欧洲能够适时改变其能源市场,将其俄罗斯天然气的份额降至4%以下,经济没有经历衰退,但还没有走出困境”。比罗尔认为,欧洲地区的能源市场今年仍有三个主要障碍需要克服。 中国需求上升 2022年,世界能源供应充足,当时中国仍处于疫情防疫状态,经济活动放缓,购买的石油和天然气减少。然而,今年情况并非如此,欧洲今年可能面临更具挑战性的冬天。中国的液化天然气需求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回升,中国的天然气进口是天然气市场需求的关键决定因素。国际能源署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每天增加200多万桶,中国将占需求增长的近60%。 美国债务违约 全球能源市场参与者也在密切关注白宫和共和党人就美国债务上限进行的激烈谈判。如果没有达成协议,美国可能在6月初面临违约。美国债务违约将导致石油需求和价格下降,但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上周五,油价从前一天超过1%的跌幅反弹,因为随着债务上限谈判的继续,投资者对美国债务违约的风险正在缓解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对俄罗斯的依赖仍然存在 欧洲能源市场面临的另一个关键挑战是,它们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尚未完全消除,供应前景也不确定。2022年,由于俄罗斯天然气进口严重减少,该地区许多国家被迫陷入能源危机。俄罗斯国家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1月表示,2022年,该公司对瑞士和欧盟的天然气出口下降了55%。如果俄罗斯进一步减少天然气出口,欧洲可能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再次面临挑战。
  • 《洞见 | 面对AI能源危机,提高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是当务之急》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0-18
    • 过去近两年里,虽然生成式AI使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相关应用也在各个领域得到普及应用,但相伴产生的能源危机也成为当下不能忽视的难题。 目前,人工智能对全球北方的能源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可能会严重破坏脱碳目标,给电网带来巨大压力,并导致能源市场动荡。这一发展趋势还将蔓延到整个经济领域。 面对AI带来的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目前主要两大解决方案是:扩大能源供给和降低AI能源消耗。尽管量子计算理论上在降低AI能源消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这一技术实现商业化也有一段时间。 生成式AI带来能源、环境危机 尽管生成式AI改变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轨迹,加速了人与AI的互动进程,但其广泛应用也带来了巨大的电力和水资源消耗问题。 生成式AI模型如ChatGPT等需要大量的电力来支持其复杂的计算需求。例如,训练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如ChatGPT需要消耗相当于一个小城市一年用电量的电力。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6年,AI行业的电力消耗将至少是2023年的10倍。这种增长趋势使得数据中心成为能源消耗的重要增长点,预计到2025年,AI相关业务在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中的占比将从2%增加到10%。 到2030年,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加在一起将为美国电网增加290太瓦时的电力需求。这将使他们的总用电量与世界第18大经济体土耳其的全国用电量大致相同。 生成式AI不仅消耗大量电力,还对水资源造成压力。例如,ChatGPT每次与用户交流25到50个问题,就需要消耗500毫升的水来降温。这种高能耗和高水耗的现象在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此外,生成式AI的能源消耗还引发了环境问题。例如,生成一张高清AI图像所耗能源相当于为手机电池充满电,这背后是巨大的电力消耗和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这种能源消耗不仅加剧了气候变化,还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压力。 今年1月,OpenAI 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 (Sam Altman) 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年度会议上承认了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在强调的观点:人工智能 (AI) 行业正在走向能源危机。而埃隆·马斯克也在“博世互联世界2024”大会上警告称,人工智能正面临能源危机,电力短缺即将到来。 如何解决AI带来的能源危机 如今,很多国家正在满足AI技术对能源的需求和不严重损害能源安全或气候两难中寻找平衡点。这种增长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既要扩大发电量,又不能让电力系统不堪重负。 指出,解决能源危机这一难题最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是减缓人工智能的发展,但似乎完全不可能。特别是在美国,AI这项技术得到了两党罕见而强烈的支持,在这一新兴领域保持领导地位被视为国家安全、经济、网络安全和科技行业治理的关键战略。 2024财年,美国国家技术研究和发展局(NITRD)的人工智能研发投资预算增长到31亿美元,比2023年的26亿美元提高了19.2%,创历史新高。此外,美国参议院也提出了每年至少拨款320亿美元的AI政策路线图,以支持AI领域的创新。美国政府不仅在财政上支持AI技术的发展,还通过发布战略计划和行政命令来推动AI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毫无疑问,问题的核心还是解决能源供给和降低能耗两大议题。而面对AI带来的能源大规模增长趋势,比尔·盖茨和萨姆·奥尔特曼等科技巨头甚至呼吁增加对核聚变这一未来的技术方法的投资。 然而,未来的技术方法显然“远水难救近火”,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应对AI能耗问题的重要策略,其中包括发展太阳能光伏、风能等大量发展清洁能源的潜在途径。 AI的能耗问题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运行和计算需求,还包括硬件设施如数据中心和GPU芯片的支持。因此,降低AI的能耗需要优化算法、提升计算性能以及使用高效能硬件。例如,通过改进AI模型、提升算法效率和使用高效能硬件等技术手段来优化AI性能。 量子计算商业化尚远 在降低能源消耗上,量子计算是一个潜在解决方案。普通计算机以二进制运行,以1和0作为开关,但量子计算以量子位运行,量子位可以同时打开和关闭,就像在落地之前抛硬币正面或反面一样。 这种同时打开和关闭的状态称为叠加,它可以彻底改变我们所知的计算。在某些情况下,量子计算机的能效比标准超级计算机高出100倍。这可能对人工智能产生巨大影响,而量子计算可能特别适合人工智能。 对此,量子计算公司IonQ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eter Chapman表示,“对于量子计算擅长的事情——例如人工智能处理——任何GPU都无法与我们竞争。这些工作负载最终将由量子承担,而当前的技术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Chapman介绍,“量子计算——我们的下一代芯片——要模拟它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大约25亿个GPU,并且它使用两个标准壁式插座供电。”他表示,IonQ公司很可能会在六到九个月内准备好这种芯片的原型。 然而,尽管量子计算机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比传统超级计算机具有更高的能效,但其实际应用仍面临许多挑战,如维持量子态的难度和扩展量子位数量的技术难题,还需要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实际应用的验证。因此,由于量子计算在实现商业化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采取广泛的方法来提高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是当务之急。 巴克莱银行的威尔·汤普森最近与他人合作撰写了关于人工智能功耗的研究报告,也倾向于支持这一观点。他表示,解决人工智能能源难题“需要采取一种总体方法,即扩大和现代化电网基础设施,将可再生能源与公用事业规模的存储相结合,利用我们现有的核能,并扩大新型无碳能源的规模。这将包括地热、先进的核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和聚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