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西风和南极气候突然发生冰期转变》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yuwy
  • 发布时间:2019-01-18
  • 文章标题:Abrupt ice-age shifts in southern westerly winds and Antarctic climate forced from the north

    文章作者:Christo Buizert, Michael Sigl, Mirko Severi, Bradley R. Markle, Justin J. Wettstein, Joseph R. McConnell, Joel B. Pedro, Harald Sodemann, Kumiko Goto-Azuma, Kenji Kawamura, Shuji Fujita, Hideaki Motoyama, Motohiro Hirabayashi, Ryu Uemura, Barbara Stenni, Frédéric Parrenin, Feng He, T. J. Fudge & Eric J. Steig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727-5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72

    内容提要:南半球的中纬度西风在全球气候系统中通过影响南大洋上升流、深海的碳交换、阿古拉斯泄漏(将印度洋海水输送到大西洋)以及南极冰盖的大概稳定性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发挥核心作用。南半球西风的经向变化发生已被假设与热带辐合区证据充分的变化同时响应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即上一个冰河时代突然的北大西洋气候变化事件)。南半球大气环流对DO循环的全面响应及其对南极温度的影响仍不清楚。本文使用通过火山标记的五个同步冰芯来表明南极温度对DO循环的响应,这可以被理解为两种模式的叠加:滞后于北半球气候约200年的空间均匀海洋“双极跷跷板”模式,以及与北半球突发事件同步的空间异质大气模式。大气模式的温度异常类似于与当前南方环形模式变化相关的温度异常,而不是太平洋-南美模式。此外,氘过量记录表明南半球西风的纬向连贯迁移经过了与北半球气候同相的所有海洋盆地。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概念框架,用于理解突然的北半球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环南极温度变化。文章提供了南半球西风突然变化的观测证据,这些变化先前已记录了全球海洋环流和大气二氧化碳的各种后果。这些耦合的变化突出了应从全球视角研究DO周期,而不仅仅局限于北大西洋。

    论文摘要:The mid-latitude westerly wind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via Southern Ocean upwelling1, carbon exchange with the deep ocean2, Agulhas leakage (transport of Indian Ocean waters into the Atlantic)3 and possibly Antarctic ice-sheet stability4. Meridional shifts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esterly winds have been hypothesized to occur5,6 in parallel with the well-documented shifts of the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7 in response to Dansgaard–Oeschger (DO) events— abrupt North Atlantic climate change events of the last ice age. Shifting moisture pathways to West Antarctica8 are consistent with this view but may represent a 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forced from the tropics9. The full response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o the DO cycle and its impact on Antarctic temperature remain unclear10. Here we use five ice cores synchronized via volcanic markers to show that the Antarctic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the DO cycle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superposition of two modes: a spatially homogeneous oceanic ‘bipolar seesaw’ mode that lags behind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by about 200 years, and a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atmospheric mode that is synchronous with abrupt event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anomalies of the atmospheric mode are similar to those associated with present-day Southern Annular Mode variability, rather than the Pacific–South American pattern. Moreover, deuterium-excess records suggest a zonally coherent migration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esterly winds over all ocean basins in phase with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Our work provides a simpl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ircum-Antarctic temperature variations forced by abrupt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change. We provide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abrupt shift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esterly winds, which have previously documented1,2,3 ramifications for 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and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These coupled changes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of a global, rather than a purely North Atlantic, perspective on the DO cycle.

    (文献信息中心 於维樱)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72
相关报告
  • 《研究表明,南极冰架容易受到突然融冰的破坏》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9-16
    •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如果温度上升,融化的水会迅速地进入目前穿透南极洲表面的众多裂缝,那么环绕南极洲的许多冰架可能很容易被破坏。这些冰架有助于减缓内部冰川向海洋的滑动,因此,如果冰架被破坏,世界各地的海平面可能迅速飙升。冰架是漂浮在大陆边缘海洋上的巨大冰舌,它们身后巨大的陆地冰川不断向海洋运动。卫星观测结果显示,结果冰架裂开了,大多数都被垂直于拉伸方向的许多长裂缝耙开。在地表形成的裂缝可能有几十米深,其他从底部形成的裂缝可以穿透数百米以上的冰层。有些裂缝有几百米宽。目前,大部分陆架常年处于冰冻状态,且稳定。但是科学家预测,大范围的变暖可能在本世纪后期发生。而且,现有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细微的温度变化也会刺激大范围的融化。这会使融化的水涌进表面裂缝。这样的涌入可能会导致水压致裂——在这个过程中,比冰重的液态水会猛烈地迫使裂缝张开,并导致冰架迅速解体。新的研究估计,支撑冰川的冰架有50%到70%,容易受到这一过程的影响。冰架是大气、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薄弱点,如果它们被融化的水填满,会对海平面造成重大影响。这项新的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只有大约0.6%的南极东部冰架提供了冰川支撑。如果气候变暖一直持续下去,可能会使海平面上升,从而有更大比例的人面临危险。尽管现在大多数裂缝都不含液态水,但科学家们考虑了未来融化水可能会完全填充表面裂缝的情况。当考虑到来自侧面的压缩力和从后到前的冰的拉伸力时,这使得他们能够预测到冰架的哪些部分容易受到水压致裂的影响。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27-8 (郭亚茹 编译; 张灿影 审校)
  • 《研究发现,南极海冰是触发冰期的关键》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11
    •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地球的气候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只要拉动一个杠杆,一系列大规 模的事件就会开始运动。然而,推动这些变化的许多步骤仍不确定。这个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 仍然是:是什么导致了全球周期性地出现冰河期循环。本研究阐述了气候的初始变化如何引发 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冰河期事件。研究模型显示了在较冷的气候下南极海冰的增加如何引发 一系列变化,导致全球气候进入冰期。 地球气候由陆地、生命、大气和海洋共同组成,元素在这四种组成成分中来回移动,保持 着地球数十亿年的宜居性,但随着元素在其中一个或多个位置的积累,导致气候的改变。例如, 我们现在正处于冰河时代的间歇期;在过去 250 万年里,冰川周期性地覆盖地球,然后逐渐减 小。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这一冰川过程是如何工 作的,以及冰川是如何触发的。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可 能就会导致一些冷却。但单凭这一点是不行的,气候系 统必须伴随着巨大的变化才能导致随后的降温。最合理 的解释是,碳在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分配方式发生了一些 变化。前人的一项工作通过一个模式说明冰川过渡是如 何进行的,在本研究结果中,大气冷却导致南极海冰开始形成。南极洲周围的大洋在海洋环流 中起着关键作用,那里深层水消失在大洋谷底之前会上升到地表,导致南极海冰的增加。 冰盖改变了海洋的环流,但它物理性地阻止了海洋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的交换。这意味着 越来越多的碳被吸入深海并留在那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则会导致温室效应的逆转, 导致地球降温。这是一个反馈循环,随着温度下降,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从而引发 更多的冷却。这一解释与海洋沉积物、珊瑚礁和冰川核心样本等得到的气候变化结果相符。在 这些增加的储存量中,有多少可以单独归因于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南极海冰覆盖起关键 因素。在考虑到生物增长的变化之前,物理效应只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 这一结果朝着了解地球气候如何在长时间尺度上作用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海洋是地质时 间尺度上最大的碳库,因此研究海洋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模拟未来的环境 变化。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