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O2包覆金纳米星催化剂实现近红外光驱动催化裂解水产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19
  • 利用太阳能驱动催化剂分解水制氢受到科学家的持续关注。然而,过去几十年研究的光催化材料只能利用占太阳光总能量仅4%的紫外光,因此开发具有更宽光谱响应范围的催化剂是光解水制氢的热点方向之一。罗格斯大学Laura Fabris教授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种二氧化钛包覆(TiO2)的金纳米星(AuNS)复合催化剂,能够高效地利用近红外波段光谱实现光解水制氢,显著提升太阳光利用率。

    研究人员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异丙醇钛(TTIP)和AuNS混合前驱体,然后将其置于60℃水热反应10天,获得了TiO2包覆的AuNS(AuNS@TiO2)复合催化剂。透射电镜表征显示,AuNS外围出现了一层厚度约为40 nm的壳层,通过晶格常数的测定确认该壳层为TiO2。而为了确保AuNS的产生的热载流子能够有效地注入到TiO2包覆层的表面参与到水的氧化还原反应,必须对包覆层进行调控以使热载流子能够在发生复合前通过薄膜扩散到表面。为此,研究人员对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了优化调控(70℃反应2天),将TiO2包覆层厚度降到5 nm(这个厚度小于热载流子的扩散程)。随后对优化后的AuNS@TiO2催化剂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测试,结果显示该复合催化剂光谱响应极其宽广,从200 nm延伸到了1000 nm近红外区域。最后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与未使用TiO2包覆的AuNS催化剂相比,AuNS@TiO2的催化裂解水产氢效率显著增加,在20分钟内产氢量超过2.5 mmol H2 g-1,是前者的2倍多。催化性能之所以有如此显著的性能提升,主要归因于AuNS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拓宽了光谱响应范围,同时产生了热载流子通过肖特基势垒注入到TiO2壳层的导带中并传输到表面,使得参与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数量增多,产氢增加。

    该项研究设计开发了二氧化钛包覆的金纳米星催化剂,通过纳米金星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拓宽了光谱响应范围,并产生热载流子增强了水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了近红外光驱动的高效的光解水产氢,为设计开发高效宽光谱响应的光解水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Chem》。

相关报告
  • 《铂纳米和有机分子共催化剂实现可见光驱动全解水产氢析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03
    • 在全球能源紧缺和气候变化挑战的大背景下,既能产氢又能产氧的光催化全解水技术逐渐成为了全球科学家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然而,当前高效的催化剂大都光响应范围较窄,即只吸收紫外光,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基本不吸收,且需要牺牲剂和额外的能耗。德国慕尼黑大学的Jacek K. Stolarczyk教授研究团队联合维尔茨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制备了全新的铂(Pt)纳米催化剂和有机分子催化剂(Ru(tpy)(bpy)Cl2)共同修饰的硫化镉(CdS)纳米棒,实现了在无牺牲剂的情况下可见光驱动全解水产氢和析氧。要同时实现产氢和析氧就必须让光照产生的电子空穴对能够快速分离且不发生复合逆反应。为此,研究人员提出共催化剂设计思路,即利用CdS纳米棒形貌实现对氧化位点和还原位点的空间分离,即一方面把Pt颗粒生长在纳米棒的尖端,这些Pt颗粒充当了光吸收激发的电子受体,也即充当还原剂负责将水还原为氢气;另一方面,Ru(tpy)(bpy)Cl2基氧化催化剂锚定于CdS纳米棒的周边位置,主要负责产氧。通过上述处理让CdS纳米棒同时具备还原和氧化催化功能,从而能够同时进行水氧化和还原以制备氢气和氧气。基于上述思路,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热注入法制备了CdS纳米棒,随后通过热分解法在纳米棒的两端生长Pt纳米颗粒催化剂,在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官能团化学键作用在纳米棒的周边键合上Ru(tpy)(bpy)Cl2基有机分子氧化催化剂,从而形成了Pt纳米颗粒和Ru(tpy)(bpy)Cl2共修饰的CdS复合纳米棒。时间分辨光谱表征表明了CdS复合纳米棒具备了高效的电荷分离以及超快电子和空穴转移到反应位点特性(电子快速转移到纳米棒两端、空穴快速转移到纳米棒的周边),有效避免了电子空穴的复合。在无牺牲剂、温和酸性条件下(pH=6)和20 mW cm-2强度的Xe灯照射下,对CdS、CdS-Pt以及Pt纳米颗粒和Ru(tpy)(bpy)Cl2共同修饰的CdS复合纳米棒的光催化进行测试,对产物的探测结果显示纯粹的CdS纳米棒没有任何产物产生,而只有Pt纳米颗粒修饰的CdS-Pt系统只探测到氢气,产率为20 μmol gcat-1h-1,也即量子效率为4.9%,表明了电子确实有效地转移到纳米棒的两端。而CdS复合纳米棒产物探测显示既有氢气又有氧气,其中CdS复合纳米棒在每纳米棒10个催化分子(Ru(tpy)(bpy)Cl2)时候,检测到产氧的效率达到71 μmol gcat-1h-1;当每纳米棒83个催化分子时,检测到氧气产生速率增加至170 μmol gcat-1h-1;上述析氧效率相当于前者的表观量子效率为0.10%,后者为0.27%。该项研究精心设计了贵金属纳米颗粒和有机分子双催化剂共同修饰的CdS纳米棒,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同时引入并利用CdS纳米棒形貌实现对氧化位点和还原位点的空间分离,实现了电子和空穴的高效分离和转移,从而实现了光驱动全解水产氢和析氧,为设计开发高效的全解水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Nature Energy》。
  • 《富磷CoP2催化剂助力高效稳定裂解水产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5
    • 通过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是一种绿色的能量转换技术,被称为是光化学研究领域的圣杯。然而,目前高效的催化剂主要采用贵金属体系,成本高昂且储量有限,阻碍了氢能的规模化应用。因此亟需开发储量丰富、成本低廉的新型高效催化剂。美国维克森林大学Scott M. Geyer教授课题组牵头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利用改良的热注入法合成了富磷的磷化钴(CoP2)纳米颗粒催化剂,将其用于制备光电极应用于裂解水产氢,展现出了与贵金属Pt相当的催化活性,且具备良好化学稳定性。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富磷状态下CoP2催化活性,计算表明富磷状态不仅可以从物理上阻止氢原子(H)在多重Co原子上的过度吸附,而且可以稳定H在单个Co原子上的吸附,这有利于水裂解产氢。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原子沉积法(ALD)在P型硅(p-Si)衬底上沉积一层铝掺杂的氧化锌(Al-ZnO, AZO)薄膜,继续利用ALD在AZO上沉积一层TiO2薄膜,最后接着利用改良的热注入法在TiO2上面制备了一层富磷的CoP2纳米晶催化剂薄膜,从而合成了p-Si/AZO/TiO2/CoP2复合光电极。为了对比研究,作者也制备了CoP和Co2P催化剂,随后将上述制备的不同催化剂电极置于0.5 摩尔的硫酸溶液中进行催化活性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在39 mV、53 mV和88 mV过电位下,分别获得了10 mA•cm-2、20 mA•cm-2和100 mA•cm-2电流密度。其37 mV过电压条件下的催化活性与贵金属相当,而要达到相同催化性能,CoP和Co2P过电压要分别达到65 mV和52 mV。而CoP2、CoP和Co2P塔菲尔斜率分别为32、41和58 mV dec-1。上述结果表明,富磷的CoP2拥有更加优异的催化裂解水产氢性能。在上述酸性电解质中连续工作36小时后,基于CoP2的电极催化活性基本没有衰退,即使60个小时,也仅仅衰减7.73%;相反,36个小时后商用的Pt/C催化电极大幅衰减了21.1%;表明了CoP2具备了优异的化学稳定性。 该项研究精心设计制备了富磷的CoP2催化剂电极,表现出了与贵金属Pt相当的水解产氢的催化活性,而且具备了更优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为设计高效、稳定、经济的新型非贵金属催化剂指明了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