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模型为珊瑚应对白化事件提供了新视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14
  • 近期,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主导的一项研究首次使用成像技术来确定夏威夷毛伊岛附近多次白化事件后的珊瑚存活率,提供了珊瑚对白化事件的新视角。

    研究人员使用毛伊岛珊瑚礁3D模型的时间序列,追踪了2014~2021年间1832个珊瑚群落的白化反应。这个为期七年的数据集逐年提供了珊瑚礁的详细图像,使研究小组能够通过2015年和2019年发生的连续白化事件来识别珊瑚的生长和存活模式。

    研究旨在区分两个不同的过程:自然选择(只有最坚韧的珊瑚可以存活)和适应过程(珊瑚礁随着暴露于热应力而变得更耐热)。研究发现,经历两次白化事件后存活的珊瑚显示出希望的恢复迹象。在这些幸存者中,研究人员发现白化对珊瑚长期生长的影响很小。

    研究建议夏威夷的恢复实践者应该专注于具有生长和存活记录的Porites和Montipora珊瑚群落。

    这项研究首次使用该类型时间序列来观察多次珊瑚白化事件以及适应和选择过程是如何发展的。研究表明,更有可能经历多次白化事件并存活下来的老年珊瑚可能是珊瑚恢复的良好来源。(於维樱 编译;熊萍 责编)

  • 原文来源:https://scripps.ucsd.edu/news/3d-models-provide-unprecedented-look-corals-response-bleaching-events
相关报告
  • 《最新研究显示珊瑚礁鱼并不排斥3D打印珊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0-31
    • 全球研究人员都在寻找方法帮助濒临灭绝的珊瑚礁以及依靠珊瑚礁生活的动物抵御气候事件或从气候事件中恢复过来,包括白化和风暴在内的会随着水温升高而发生的事件。 研究人员提出了使用3D打印的珊瑚模型来代替或补充已经受到影响的珊瑚礁系统的想法。特拉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的最新研究表明,3D打印的物体不会影响珊瑚相关的小热带鱼的行为,也不会影响定居的石质珊瑚的生存。 此外,这项研究还表明,鱼对3D打印的人工珊瑚材料并无偏好,这为使用如用可降解的玉米淀粉代替塑料等环境友好材料打开了大门。随着人们对海洋环境中塑料污染的担忧日益加剧,这是一个及时的证据,支持着将塑料放到海洋是具有环保意识的决策。 使用该方案的重要顾虑是确认使用的3D打印材料不会伤害珊瑚鱼类或者对鱼类产生负面影响。特拉华大学地球、海洋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该研究作者迪克森表示,如果珊瑚礁上的鱼不把3D打印的珊瑚模型用作野外栖息地,它们可能会面临被其他更大物种捕食的更大风险。如果珊瑚幼虫不在3D打印材料上定居,它们也无法帮助重建珊瑚礁。 在实验室实验中,研究人员研究了小热带鱼和珊瑚幼虫在一具真正珊瑚骨架和四具由不同材料制成的3D打印珊瑚模型下的行为。 研究人员使用的四种3D打印人造珊瑚模型材料均来自低成本、广泛使用的材料,包括聚酯和两种生物可降解材料(一种由玉米淀粉制成,另一种由玉米淀粉与不锈钢粉混合制成)。 研究人员将小热带鱼放入装有珊瑚骨骼和四种人工栖息地的鱼缸中,让其自行选择栖息地。行为分析表明,在天然珊瑚骨骼和3D打印的珊瑚材料之间,小热带鱼没有表现出偏好。并且不论何种栖息地下,鱼的活动水平,如鱼在鱼缸中移动的频率和距离,也保持不变。表明有天然的珊瑚骨骼存在,这些鱼在人工珊瑚附近的表现也是一样的。 研究人员的实验还显示,珊瑚幼虫在3D打印模型表面上定居的几率比完全没有定居表面的情况要高得多。 (李桂菊 编译)
  • 《“人类世”珊瑚大规模白化的时间和空间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2-05
    • 热带珊瑚礁系统正过渡到一个新时代——“人类世”(Anthropocene),在这个时代里,白化现象反复发生的时间间隔很短,珊瑚礁无法得到完全恢复。这项研究分析了1980-2016年间全球100个珊瑚礁地区的珊瑚白化记录。研究表明,从1980年以来,相邻的严重白化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逐渐变短,目前只有6年。 这项研究重新编译了54个国家的300次珊瑚白化事件在36年间的复发历史,通过使用标准化的方案来检查白化事件的复发时间和强度。研究结果表明,珊瑚礁已经进入了以人为主的新的“人类世”时代,更为严重的是,白化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迅速接近不可持续的水平。从时间尺度上来说,过去四十年中,严重白化事件的复发年数减少了五倍,即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25年到30年一次,下降到2016年的每5.9年一次。 另外,分析表明白化事件复发的空间模式已经从1980年之前存在极少甚至不存在大规模空间尺度的珊瑚白化事件,转变到1980年代开始,因当时全球变暖增加了强厄尔尼诺事件的热应力,从而导致的全球性白化事件。而且,大西洋西部比其他地方更早开始变暖,导致更早发生珊瑚白化:1998年之前大西洋西部平均每个地点发生4.1次事件,而其他地区则为0.4到1.6次。 在未来数年和数十年间,气候变化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加剧珊瑚礁白化事件的数量,并持续压短每次事件之间的间隔。即使生长最快的珊瑚物种,也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才能恢复生长,而形成完整的生物组合系统,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未来珊瑚礁的生长状况,以及它们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服务,将严重依赖于全球碳排放轨迹和在下一次白化事件发生之前,通过管理当地影响因素,建立抵御高频白化发生的能力。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