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热议能源发展 水电、核电等被重点提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04
  •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截至目前,今年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纷纷制定全年发展规划,其中能源电力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的重点落在了电力体制改革目标;水电发展目标;新能源发展目标;核电发展目标等等多个方面。

    其实,历届两会中,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以及未来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等问题一直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2018年,有不少代表委员指出,我国新能源发展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例如,有的代表委员提出,要持续推进电网技术升级和跨越发展,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使用新技术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助力构建新的电力系统,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要加大创新的投入,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把海上风电开发列入为国家重大战略,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大量清洁能源的需求等。

    各地方电力体制改革

    问题不一

    虽然今年全国两会并未召开,但目前,关于能源以及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议题已经在各地展开了汇总。2019年地方两会,电力体制改革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的焦点。中电传媒电力传媒数据研发中心统计显示,2019年地方政府两会报告中涉及电力体制改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12个。

    其中,内蒙古称,要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山西方面表示,输配电价改革,完善现货市场交易试点,加快国家级增量配电网试点建设,拓展城乡居民用电市场,大力开拓外送电市场,建设清洁电力外送基地。黑龙江方面称,继续深化农电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矿区转供电管理体制改革。

    另外,江西称探索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等市场交易,设立江西省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四川,将以电力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发展大数据、电解氢等绿色载能产业;广西,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动主电网与区域电网融合,新增34个自治区级以下工业园区进入电力市场交易;云南,建设区域性国际电力交易平台、能源大数据平台,发展智慧用能、绿色能源交易等新模式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绿色能源的数字引擎;贵州,推动基础能源产业做强做优,完善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发电权交易;宁夏,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扩大电力直接交易企业用户范围,构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电力交易格局,进一步降低电价,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甘肃,纵深推进电价改革,扩大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直购电交易,做好甘肃电网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完成省电力交易中心股份制改造,推进节能量交易试点和用能权交易;青海,提高电力交易市场化程度,加快形成功能齐备的生产体系、产销对接的消费体系,积极打造青海“电力特区”。

    新能源主要着力解决

    窝电弃风等问题

    除电力体制改革外,新能源方面,2019年,我国各地新能源产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的风电、光伏基地地区积极布局储能、氢能等产业,构建多能互补的产业格局,另外部分地区依然面临弃风、弃光难题,清洁能源消纳依然是该地区2019年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课题。

    内蒙古:推动先进储能、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和应用,着力解决窝电、弃风、弃光等问题。

    山西,将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加大氢能开发和利用力度,加快千万千瓦级光伏风电基地建设,提升新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广西,将积极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贵州将继续有序发展风力、光伏、生物质发电;甘肃,清洁能源产业,加快推进武威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肃州区新能源微电网示范等项目建设,争取启动酒湖配套二期部分风电项目和通渭风电基地部分项目;青海,开展提高光伏转化率、延长光热储能时间等重大技术攻关,提升风能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核能供热项目落地,启动核能发电前期工作,做好干热岩、页岩气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研究,努力构建水、光、风、核、热等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清洁能源体系。

    2019年,我国水电建设总体规模不大,主要集中在抽水蓄能电站,其中山西、福建、新疆均提出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而西藏水电建设规模依然较大,并提出到2020年,确保建成和在建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山西,将推进浑源、垣曲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四川,将建设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发展大数据、电解氢等绿色载能产业;福建,将加快推动核电、抽水蓄能、LNG接收站、天然气管网等重大能源项目,争取全年新增电力装机200万千瓦以上;广西将建设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等项目;西藏,到2020年,确保建成和在建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扎实推进苏洼龙、叶巴滩、巴塘等水电站建设,开工建设拉哇、扎拉、拉康水电站,确保金桥等电站建成发电。统筹推进澜沧江上游水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重大清洁能源点前期工作;新疆,将开建哈密抽水蓄能电站。

    同时,2019年,我国各地区依然稳步推进在建核电项目为主,部分地区也以核电为引导,因地制宜,发展适宜本地区的核电产业。

相关报告
  • 《两会热议: 油气行业如何破解发展瓶颈-》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8-03-19
    • 今年全国两会, 能源类相关话题备受关注。油气产业作为关系我国经济命脉的基础产业, 又与民生息息相关, 更是成为关注的热点。聚焦油气行业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两会代表委员从 "提升资源供应能力" "促进油气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等多个方面建言献策。 两会代表委员为油气产业发展提供了哪些 "智慧" 和 "营养"?从代表委员的油气声音中, 我们捕捉到哪些来自行业发展的新信号、市场的新需求?。 从 "八方争气" 看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方案。 天然气价格并轨、打通管道互联互通最后一公里、重视南方增量成为高频词。 2017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全国各地 "求气若渴", 呈现出 "八方争气" 的局面, 特别是在供暖季, 天然气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本次两会上, 代表委员有关天然气发展的意见建议,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看待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独特角度。
  • 《从两会提案看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4
    • 自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国内外氢能产业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升。2019年,氢能及燃料电池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氢能被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氢能依然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总体来看,《规划》更多关注的是未来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制氢和用氢环节。但从氢能基础设施先行的角度来看,有观点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将研发和示范投向当前关注度较少的储氢、运氢和加氢环节,这也将为打通氢能产业链的供需奠定扎实基础。 制氢低碳化,经济性是首位 目前,我国虽已具备了较大规模的氢能生产能力,但在氢能制备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因此实现氢能制备从高碳向低碳转变是未来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 从当前国内氢能的生产方式来看,主要有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其中,工业副产氢的上游一次能源主要还是煤和天然气,因此,国内氢能的生产主要还是依靠化石能源,而电解水制氢仅占比 2%~4%。同时,我国氢能产业对煤炭依赖较大,二氧化碳和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出的多种低碳制氢的技术路径,充分体现了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发展理念,彰显了氢能连接各产业的纽带作用,有助于形成低碳循环经济新模式。例如,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出,要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民盟中央常委丁光宏建议上海加紧布局海洋制氢新赛道;中核集团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提出,要以高温气冷堆实现大规模、持续、稳定的“绿氢”制取;SK集团顾问孙子强提出,可用垃圾气化制氢,并用于无碳氢能调峰电站。除了代表委员们提出的多种制氢方式,《规划》还提出了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以及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政策体系方面,考虑到当前绿氢的经济性优势不足,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加大绿氢装置建设补贴。 与代表委员们提到的经济性激励措施不同,《规划》提出:研究探索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支持性电价政策,完善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化机制,健全覆盖氢储能的储能价格机制,探索氢储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相比较而言,《规划》中的激励手段侧重针对氢能制取项目的长期运行,而代表委员的建议更多是对氢能制取设备的补贴激励。从过去清洁能源发展的激励措施效果来看,《规划》提出的激励方案更有利于氢能的健康发展。 储运体系需找对路子,降本增效 在储氢领域,我国以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为主。低温液态储氢技术则主要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领域,普及度不及高压气态储氢技术。固体储氢技术难度大,但作为我国未来储氢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一直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的重视。 在运氢领域,国内现有的运氢技术主要包括高压气态运氢、低温液态运氢和管道运氢三种。运氢技术的应用格局与当前氢能处于应用规模小、应用体系不发达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在当前阶段,高压气态运氢技术的发展相对成熟且应用较广,市场空间较大。液态运氢技术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因此其应用和推广相对受限。目前我国运氢管道设施的发展较为缓慢,总里程数仅400千米左右。但管道运输氢气的降成本潜力显著,发展管道运氢是未来氢能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的必然趋势。 储运氢企业目前也多侧重改进和应用高压气态储运氢技术。其他储运氢技术成本更高且现有市场较小,商业效益也不足以支撑企业进行相关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对我国储氢、运氢领域的发展十分关注。其中,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汪鹏飞提出,要大力发展液氢储运技术及关键装备;中国石化茂名石化执行董事尹兆林提出,要实行氢能储输设备免税政策。可以看出,高校等科研机构更侧重于技术本身的研发和升级,而氢能企业更关注储氢、运氢技术和设备应用的经济性。如何从源头改进技术并降低技术应用成本,将是企业和高校持续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固、液和气态氢能的储运方式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差别较大,不能以某个标准对不同的技术路径进行比较。为此,《规划》提出了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另外,关于氢能储运,《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安全可控为前提。 与制氢和用氢不同,储氢和运氢具有公共属性,社会资本对其关注度不高。建议国家层面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究所和高校开展相关研究,为氢能基础设施的建立奠定扎实的发展基础。 展望未来,氢能有可能成为替代石油、天然气的绿色能源品种。氢能的储运技术是实现全年能源贸易低碳化的关键一环。结合我国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发展好氢能储运技术有助于我国在新的能源贸易格局中占据先机,打造新的能源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业态和竞争格局。 如何破解有站无气? 早在“十三五”初期,我国氢能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就已“出炉”。2016年10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和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首次提出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我国加氢站数量达100座。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数字在今年翻了一番。 不久前,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50座。 从加氢站建设参与主体看,加氢企业遍布氢能全产业链。上游以加氢站投资建设运营企业、气体企业、化工企业和能源企业为主;中游以燃料电池系统(电堆)企业为主;下游以车企和车辆运营企业为主。相关企业在建设和运营加氢站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建设成本过高、建站土地获取困难、建站技术标准不统一和建站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 另外,加氢站建成与否和能否“加上氢”是两回事。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加氢站以外供氢加氢站为主,且全为高压气加氢站,液氢加氢站建造技术尚在工程试验阶段。制氢加氢站建造技术处于商业化试验和小规模应用阶段,目前仅大连同济—新源加氢站和北京永丰加氢站具备站内制氢能力。也就是说,有了加氢站这个“皮”,如何在其中填满“馅”,是当前氢能产业应用端建设的关键。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更多是从加氢站的布局和配合全产业链构建角度提出加快加氢领域建设,未涉及技术标准和技术储备等问题。 与制氢、储氢和运氢领域类似,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是限制相关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目前氢气管道长度仅约400千米,最长的输氢管道为“巴陵—长岭”氢气管道,全长约42千米,压力为4兆帕。2021年6月9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成功中标河北定州至高碑店氢气长输管道项目,该管道全长约145千米,管径508毫米,设计输量10万吨/年,是目前国内规划建设的最长氢气管道。加大资金支持将给未来加氢企业带来更直接、更快速的发展动力。 氢能应用需多元化 当前的氢能应用多集中于交通领域,而工业、建筑等难以降碳的领域也是氢能发挥减排作用的重要方向,而且这些领域较难实施电能替代。多元化的氢能应用将有助于电能和氢能协同助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 《规划》提出,未来我国氢能示范应用将逐步向工业、能源、建筑三个领域推进。目前,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最为普遍,主要为乘用车、商用车、有轨电车、船舶和飞机的氢能燃料电池应用。工业及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氢能冶金和固定式电源/电站等。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天然气掺氢和微型热电联供等。 从氢能应用场景开发看,人们更多关注氢能汽车、氢冶金、氢化工和氢能建筑四个方面。 四川省资阳市商务局局长李发刚提出,要加快氢能汽车产业发展;华北理工大学校长张福成提出,要加快氢冶金技术研发;国家能源集团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贾润安提出,要利用绿电、绿氢等新能源与现代煤化工耦合发展;SK集团顾问孙子强提出,要推动氢能在新型建筑冷、热、电三联供试点。 初步分析,代表们的关注点多集中于当前技术相对成熟的氢能汽车领域。然而,氢能的定位应该是服务未来更深层次的碳减排,当前应从多个角度开展应用场景的探索,如果仅局限于氢能汽车领域则难以充分发挥其多领域应用的优势,也不符合氢能从需求侧驱动发展的行业特征。 从区域氢能示范发展看,自从国家提升对氢能的关注度,各地方纷纷提出了发展氢能的想法,希望依托氢能打造相关产业。然而,各地方需科学论证氢能当前的实际需求规模,避免政府资源的浪费以及跑马圈地行为。 从《规划》的总体内容来看,唯一以专栏形式呈现的内容是针对氢能交通、储能、发电、工业的创新应用示范工程,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家主管部门对于其应用以及示范工程的重视。 近期来看,交通领域的重点是氢燃料电池货车的示范应用以及70兆帕储氢瓶的应用验证;储能领域的重点在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氢气需求量大的地区,开展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工程;发电领域的重点是结合增量配电改革和综合能源服务试点,开展氢电融合的微电网示范,推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应用实践,验证电氢热冷等不同形式能源的耦合应用。考虑到工业应用氢气的前期基础研究和小规模实验验证准备不足,近期工业领域的应用相对比较保守,主要是结合国内冶金和化工行业市场环境和产业基础,探索氢能冶金示范应用,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炼化、煤制油气等行业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