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领域研究成果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 高楠
  • 发布时间:2023-10-08
  •  近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杨国武教授团队先后 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期刊TPAMI、TIP和CCF A类会议KDD、ICCV发表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论文《Noisy Label Learning With Provable Consistency for a Wider Family of Losses》被CCF人工智能领域A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TPAMI)接收。博士生刘德富为第一作者,杨国武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论文研究了机器学习中的标签噪声学习问题。标签噪声学习是机器学习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解决深度模型过度拟合训练集的错误标签,受量子叠加特性的启发,该论文设计了一个动态标签学习算法来训练深度模型,可以利用大量为传统深度学习设计的损失函数进行标签噪声学习,甚至是交叉熵损失函数(交叉熵损失函数被证明在传统深度学习算法下不具备标签噪声鲁棒性)。论文从理论上证明提出的动态标签算法具有良好的噪声鲁棒性,能在有噪声的训练集中有效地收敛到最优模型,并且该算法不依赖于损失函数和标签分布。实验结果不仅验证了本文对该方法的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还表明了本文设计的动态标签学习算法明显优于当前标签噪声学习的其他先进算法,也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扩展性和通用性。

       TPAMI是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公认的顶级国际期刊,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的A类期刊,在2023年的影响因子是23.6。主要收录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及机器学习领域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TPAMI上发表的文章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论文《Semantic Consistent Embedding for Domain Adaptive Zero-Shot Learning》被CCF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领域A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TIP)接收。博士生张见阳为第一作者,杨国武教授为第二作者。该论文主要通过提取语义一致嵌入,研究了领域适应零样本学习问题,在图像分类领域有重要应用。该论文提出将语义空间、源域与目标域映射到一个共享空间中,从而实现了一种崭新的端到端三重语义一致嵌入方法,有效解决了领域适应零样本学习问题的主要挑战,即如何同时实现跨类别与跨域知识迁移。此外,该文提出的提取语义一致嵌入的方法相比于现有领域适应零样本学习方法在实验数据集上有显著优势。

      TIP是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领域A类期刊,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TIP涵盖的主题包括:图像处理、成像系统、图像扫描、显示和打印的信号处理等。在TIP上发表的文章对于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论文《Partial-label Learning with Mixed Closed-set and Open-set Out-of-candidate Examples》被数据挖掘研究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ACM SIGKDD 2023接收、论文《Candidate-aware Selective Disambiguation Based On Normalized Entropy for Instance-dependent Partial-label Learning》被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ICCV 2023)接收。博士生贺硕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杨国武教授为通讯作者。
      第一篇论文针对混合的闭集与开集噪声偏标记(CS-OOC、OS-OOC)数据提出一个统一的训练框架。具体来说,利用提出的wooden交叉熵损失(WCE),分别计算每个训练样本的候选标签和非候选标签上的对应WCE,并基于此提出样本选择准则来区分正常样本、CS-OOC样本和OS-OOC样本;然后,对于CS-OOC样本采用反向标签消歧方法在非候选标签集中识别真实标签;对于OS-OOC样本提出随机候选生成来动态地分配随机的候选标签集合,并通过学习这些难以识别的样本来消耗额外的模型容量,缓解对噪声样本的过拟合。该方法有效地缓解了混合OOC数据对于模型训练的负面影响,显著提高了模型的泛化性能。

      ACM SIGKDD国际会议是由ACM的数据挖掘及知识发现专委会主办的数据挖掘研究领域顶级会议,属于CCF A类会议。由于该会议的交叉学科性和广泛应用性,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吸引了来自统计、机器学习、数据库、万维网、生物信息学、多媒体、自然语言处理、社会网络计算、高性能计算及大数据挖掘等众多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学者。
      第二篇论文发现传统偏标记学习(PLL)方法在instance-dependent(ID)偏标记数据上的性能下降是因为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部分不完全消歧(UD)样本的不准确监督信息,影响了模型的训练与收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该论文提出一种新的两阶段训练框架,包括选择性消歧和自适应阈值化。具体来说,前者首先选择部分完全消歧(WD)样本和剩余样本的补充监督信息进行联合训练;后者分别维持两种动态自适应的WD和UD阈值来选择额外的完成消歧的样本加入训练中。该方法有效地缓解了UD样本对于模型训练过程的影响,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ICCV)由IEEE主办,在世界范围内每两年召开一次,是计算机视觉方向的三大顶级会议之一,在业内具有很高的评价,其论文集代表了计算机视觉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杨国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形式化验证,逻辑综合,量子计算和机器学习,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几年在TCAD、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TPAMI和KDD等CCF A类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0余篇。

      论文链接:
      1.Noisy Label Learning With Provable Consistency for a Wider Family of Losses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185026
      2.Semantic Consistent Embedding for Domain Adaptive Zero-Shot Learning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183844
      3.Partial-label Learning with Mixed Closed-set and Open-set Out-of-candidate Examples
       https://dl.acm.org/doi/10.1145/3580305.3599460

相关报告
  • 《我国科技期刊领域研究项目盘点》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刘晶晶、李苑
    • 发布时间:2023-02-17
    • 编辑工作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一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队伍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相关部门和机构发布了一系列科技期刊研究项目,推动期刊编辑同时开展编辑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将编辑工作与学术研究工作融为一体,以编促研,以研带编,实现“编研一体”,这既是学术期刊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期刊编辑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 科技期刊研究项目的发起单位主要包括:期刊管理部门、期刊研究机构、期刊行业学会/协会,以及各级各类期刊组织。本调研主要总结和梳理了期刊领域较有影响的部门和机构发布的研究项目,如: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以下简称“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以下简称“高校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研究会等机构(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期刊研究会”)。 1.期刊管理部门 中国科协是我国科技期刊领域各类项目最主要的组织部门,其发布了期刊领域最有影响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近年来中国科协围绕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组织发布了若干与科技期刊相关的项目,从学术研究、专业服务品牌、研讨活动以及保障支撑等多方面组织推动,产出了一系列期刊领域的重要报告和成果,包括:组织编写《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推出的“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科技期刊项目服务处推出的围绕“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实施“人才培育活动项目”“优秀主编、编辑、审稿人案例遴选汇编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科技期刊发展促进处推出的“科技期刊产业发展交流研究系列活动——学清刊壇”等。通过项目、活动、课题等形式,集中了一批具有办刊实践经验和研究能力的机构,跟踪国内外发展趋势,对当前期刊发展关切的问题开展研究,主要包括:期刊集群化建设、高水平英文期刊培育、中文期刊质量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建设以及期刊论文关联汇交等。 2.研究机构 中信所作为国家级公益类科技信息研究机构,其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与期刊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其与出版机构联合成立了若干实验室,也通过设立课题的形式鼓励期刊编辑或相关从业人员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STIC-SN开放科学联合实验室(http://isnlab.istic.ac.cn/ ),该实验室由中信所与施普林格·自然于2021年共同成立,旨在为开放科学及相关领域中科技管理人员、研究开发人员、科学传播人员、社会公众提供学术发展平台和交流机会。该实验室发布的项目主要关注与“开放科学”相关的内容,2021—2022年共有10项课题立项。 (2)ISTIC-CLARIVATE 科学计量学联合实验室(http://itlab.istic.ac.cn ),该实验室是中信所和科睿唯安联合创办的科学计量学实验室,旨在推进我国的科学计量与科技评价工作。该实验室发布的项目主要围绕“科学计量和评价”相关的主题,2016—2022年共有30项课题立项。 (3)ISTIC-T&F学术前沿观察联合实验室(http://itflab.istic.ac.cn/ ),该实验室由中信所和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于2018年联合创办,旨在加强对外交流,推进相关领域的进展,围绕科技期刊相关的主题设置研究方向,2019—2022年共有15项课题立项。 以上联合实验室发布的课题相对主题比较聚焦,多开展与实验室相关的专项专题研究,对课题负责人的要求也比较高,在学历、职称和工作时间等方面规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时间5年以上”,更重要的是对学术成果的要求“近2年曾在本领域重要期刊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过与申请项目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要求课题负责人持续关注本领域且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 中信所还联合爱思唯尔公司成立了ISTIC-ELSEVIER期刊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美国千年研究所成立了ISTIC-MI(中信所-美国千年研究所)联合中心、联合美国EBSCO公司创建了ISTIC-EBSCO 文献大数据发现服务联合实验室,与业内出版商或相关研究机构联合成立实验室,一方面有助于扩大机构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为行业内从业人员搭建了学习、研究和交流的平台,形成良好的产学研互动,有助于提升期刊从业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推进科技期刊发展。 3.期刊学会/协会 科技期刊的发展还离不开行业内相关的学协会,学协会能够有效凝聚行业力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在行业信息、行业指导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示范性。 3.1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http://www.cessp.org.cn/ )于2016年11月21日六届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上审议通过发布《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基金项目的设立旨在支持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及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针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重点资助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证性较强并具有“政策取向”的研究项目,特别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学会的官方网站设立了“基金项目”专栏,目前专栏下发布有管理办法、申报指南、项目申请书和资助项目相关信息,资助项目仅在2016—2017年度资助10项。 3.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http://www.cujs.org.cn/?siteid=1 )在“学术活动”栏目中也发布了“基金项目”的专题,更新了项目申报、中期检查和结题通知等信息,便于及时了解和掌握组织方对研究课题的要求。目前网站主要展示了2018年、2021年、2022年相关年份课题的有关信息。 3.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https://www.stmjsociety.com/ )于2014年发布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研究课题管理办法》,2017年进行修订,明确了研究课题的设立旨在满足中国科学院和我国科技期刊事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引领和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研究活动,发挥科技期刊建设方面的智库作用,为中国科学院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科技期刊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推动科技期刊的繁荣发展。在研究会官网设置了“研究课题”专栏,发布了2017—2022年历年的课题申请指南、立项结果和获奖名单,对于研究课题的关注者有很强的参考性和借鉴意义。 3.4 小结 梳理上述三个学会的期刊研究项目,可以看出:三者具有相对完善的课题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开展研究课题工作时间较早,且在网站信息发布上更为全面和完备,一方面是对自身工作的有效宣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题关注者和申请者掌握信息,从而扩大研究课题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三个学会在具体项目实施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表1)。 3.4.1面向对象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明确研究课题的申报对象为“在项目申请期间缴纳会费的本学会团体或个人会员”,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者优先。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要求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应是研究会单位会员或个人会员,且已按时缴纳会费。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的研究课题面向院内外的全国科技期刊编辑及相关研究人员。 前两者由于其自身具有独立的法人资质和明确的会员属性,因此研究课题的面向对象比较明确,主要面向学会团体和个人会员。后者中国科学院期刊研究会作为由院属科技期刊工作者组成的非营利性群众学术团体,其宗旨是团结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研究科技期刊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交流编辑工作经验;发挥中国科学院出版管理部门和院属期刊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院属期刊与社会各界、国内外广大同行的联系,面向对象相对开放和广泛。 3.4.2项目分类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的项目主要分为学会提出的“重点项目”和广泛征集的“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三类。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项目主要分为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此外还设立了若干专项基金,如:学术诚信与版权专项基金、医学期刊专项基金、高职高专期刊专项基金、“一流高校科技期刊建设”专项基金、民族期刊专项基金,该工作主要由学术工作部和各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2022年高校期刊研究会还联合施普林格·自然中国办公室设立了“施普林格·自然—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英文编辑及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基金研究项目”,旨在鼓励高校科技期刊英文编辑积极开展编辑学研究,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办刊的创新能力,培养优秀的实用性高校科技期刊国际交流编辑人才。 中国科学院期刊研究会的项目主要分为委托项目和自由申报项目。委托课题主要围绕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项设立,委托对象为历年研究课题的获奖者或相应工作的承担者;自由申报课题围绕“期刊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期刊管理与工作机制研究”三个方向布局,期刊研究会秘书处全链条管理和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课题指南发布、课题立项、课题中期评审、课题验收、评审、表彰、应用等项工作。 3.4.3 项目数量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规定每年设立不超过10项研究项目,其中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上也有相应的限制,重点项目每年最多2项,一般项目每年最多4项,青年项目每年最多4项。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根据申请情况,经过研究会领导、学术工作委员会专家、专项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的课题评审组严格评审,最终确定课题立项数量。以2021年青年科研基金为例,共收到105项申报标书,其中50项申报课题获得立项,立项率将近50%。 中国科学院期刊研究会主要根据课题申请情况,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坚持双盲评审和回避原则,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提请秘书长办公会审议,最终确定立项数量,在三大研究方向之下不分配和限制课题数量。以2022年为例,共收到120项课题申请,是上一年申请数量的3倍,针对这一情况研究会确立了“多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了中期考核暨立项专家评审,经秘书长办公会讨论审议,最终批准42项课题予以立项,立项率为35%。 3.4.4 项目经费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根据项目类型划分不同额度的经费,重点项目每项2万元,一般项目每项5 000元,青年项目每项5 000元。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根据专家评审情况对课题进行分类,A-C类课题给与1 000~3 000元不等的资助,D类课题无资金资助;专项基金和项目经费相对高,比如2022年“施普林格·自然—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英文编辑及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基金研究项目” A类项目给予10 000元基金资助,B类项目给予5 000元基金资助,C类项目给予3 000元基金资助。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期刊研究会的经费是在结题评审结束后进行拨付的,因而在管理上也建议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对立项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配套。 中国科学院期刊研究会根据专家评审情况对课题进行分类,并结合课题经费总额和当年立项课题数量,区分不同的资助等级,资助金额分2 000~20 000元不等。同时还设置有“立项但不给与经费资助”的课题,用于鼓励和引导参与研究课题的人员积极进取,如果课题负责人严肃认真对待课题研究工作,带领团队最终取得优秀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结题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将采取后补助机制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3.4.5 研究主题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16-2017年度申报指南中,重点项目主要设置了两个研究方向,包括:期刊论文写作与编辑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与出版道德规范,鼓励参考国际专业性出版机构的写作与编辑规范内容及我国与编辑出版有关的国家标准,形成相应的论文写作与编辑规范,关注与论文相关的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举措、评判标准和程序以及出版道德规范,研究选题贴合期刊工作的实践,并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课题主要围绕与科技期刊相关的办刊体制机制研究、编辑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区域集群化、学科集群化建设等,特别关注科技期刊服务高校能力建设,以及一流期刊与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联性问题。其设立的青年基金更多关注编辑出版新技术与新业态研究、科技期刊出版、传播与运营和品牌建设等;专项基金则更加聚焦和明确,比如“施普林格·自然——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英文编辑及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基金研究项目”主要围绕科技期刊国际化,英文科技期刊发展涉及到的英文编辑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出版机构、出版平台等选题。 中国科学院期刊研究会紧密围绕“期刊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期刊管理与工作机制研究”三个方向布局研究课题,每个方向设置若干选题。结合历年的选题指南,可以看出:(1)“期刊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研究”方向注重前瞻布局和趋势跟踪,包括科技期刊“十四五”规划预研、科技期刊国内外发展战略与趋势、开放科学与科技期刊发展等,突出问题导向,围绕期刊发展的学科集群布局、期刊结构优化、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等重点和难点,同时坚持政策导向,以“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等为切入点展开研究。(2)“方法与技术研究”方向主要探讨新技术新方法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以及新型的传播手段、评价方式等,近年来主要探讨了数据出版、媒体融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期刊评价以及面向用户服务的科技期刊出版研究和知识服务。(3)“期刊管理与工作机制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与期刊实际工作相关的问题设置研究选题,包括: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研究、科技期刊与科研诚信建设、质量控制与规范化建设、科技期刊与学科发展、中文科技期刊能力建设、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期刊同行评审模式等。 综上,科技期刊研究课题的设立为期刊编辑和期刊界其他从业人员搭建了一种学术交流平台,课题负责人在完成期刊业务工作的同时,有机会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来思考和研究期刊发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关注期刊发展的趋势动态等,有助于期刊从业人员不断跟踪和研究国内外新趋势、新战略、新政策,及时了解新思想、新观念,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增强编辑人员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打开眼界和思路,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综合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编辑出版人员的发展需求,促进科技期刊高素质人才的成长,“编研一体”有效助力期刊编辑出版人员队伍建设。此外,研究课题的成果凝聚了对现实和发展问题的思考、判断,也能够为期刊管理单位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发挥科技期刊建设方面的智库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本期盘点主要着重于面向期刊编辑个人的研究项目,对面向机构的项目仅做了粗浅的介绍,具体各项目实施细则和申报情况,以各发布单位或机构为准。 编译:刘晶晶、李苑
  • 《《科学》发表上海科技大学重大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7-31
    •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左智伟团队,在光促进甲烷转化这一重要能源化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发展了一种廉价、高效的铈基催化剂和醇催化剂的协同催化体系。 这一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解决了利用光能在室温下把甲烷一步转化为液态产品的科学难题,为甲烷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例如火箭推进剂燃料)提供了崭新和更加经济、环保的解决方案。同时,对这一高效、可持续的光促进铈催化模式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应用,将为我国高效利用特有的稀土金属资源提供新的思路和前景。 7月27日凌晨,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据悉,该课题由左智伟课题组独立完成,四位作者全部来自上科大物质学院,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天然气中的主要化合物是甲烷。由于甲烷分子中碳氢键的高度稳定性和弱极性,它的转化极具挑战性,通常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的反应条件,因此如何在温和条件下实现甲烷分子碳氢键的官能团化,被认为是化学中的‘圣杯’。 铈是我国特有的稀土资源,具有低廉的价格和独特的光物理特性,因此研究人员选择了配体到金属电子跃迁途径,一个之前未受广泛关注的简称为 LMCT的光促跃迁过程,作为研究新型光催化剂的突破点。 左智伟团队经过2年多的艰苦攻关,2202次尝试和优化,终于寻找到了一个非常廉价、高效的催化剂组合。在极其普通的三氯乙醇的协同作用下,并成功地使用商品化LED 光源作为反应能量来源,廉价稀土金属铈能发挥出与稀有的贵金属相媲美的甲烷催化效果,在室温条件下,顺利实现了高选择性的甲烷到高附加值产物的转化。 该论文第一作者胡安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一体系的特色在于,突破均相催化中依左智伟赖贵金属的碳氢键插入实现甲烷活化的范式,高效利用铈催化剂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采用氢转移模式来直接将甲烷活化为高反应性的甲基自由基,结合自由基偶联策略,从而能够实现一系列光促进的官能团化反应,给甲烷活化提供了条件温和、多样性转化的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丁奎岭认为,“左智伟团队的工作代表了甲烷转化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通过精妙的催化反应设计,利用光的促进作用,在室温下实现了甲烷分子的转化,为甲烷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avid MacMillan 评价说:“左智伟团队取得了一个惊人的突破。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又开创了一个甲烷活化的新方向,他们发展的LMCT 催化方法将在医药、农业化学品和精细化工等行业中有着毋庸置疑的应用潜力。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研究小组所完成的一项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工作,我十分期待他们的下一个突破。” 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新能源技术资深首席科学家Alexander van der Made和甲烷转化项目经理Sander Van Bavel一致认为:“在烷烃活化领域,这一工作是优异和精巧化学设计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一发现标志着,我们已经在温和条件下烷烃的绿色转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最终,这一方向的发展将能为化学工业充分利用甲烷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左智伟课题组开发出的这一独特的铈催化体系,催化剂的廉价实用性已经引起了工业界的关注。2017年底,已经与相关药业公司签订了铈催化氧化反应的合作转让协议。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126/science.aat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