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支撑着湿地排水中不同的酶反应》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1-21
  • 2024年8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机构报道了植物代谢变化,特别是苯酚氧化酶对湿地碳存储的影响。综合文献数据、实验室模拟以及对中国30个经历长期排水的不同湿地进行对比调查发现,短期排水通常会导致苯酚氧化酶活性增加。但在非泥炭藓湿地,长期排水与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增加和产生苯酚氧化酶的微生物减少有关,而在泥炭藓湿地,排水与维管植物取代抗微生物的泥炭藓和苯酚氧化活性增加有关,并对水解酶产生级联效应。相关成果以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underpin contrasting enzymatic responses to wetland drainage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
相关报告
  • 《黄铁矿矿区附近受污染的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反应及与铊的相互作用》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3-27
    • 铊(Tl)是公认的危险重金属,具有非常高的毒性。它通常聚集在硫化物矿物中,如黄铁矿(FeS2),闪锌矿(ZnS),黄铜矿(CuS)和方铅矿(PbS)等。本研究旨在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来研究不同铊污染(1.8-16.1mg / kg)水平的典型沉积物表面土著微生物群落,这些沉积物的铊污染是由于含有活性铊的华南黄铁矿矿区酸性矿井排水造成的。研究发现超过50个细菌类群和1个古生菌类群。基因系列属于Ferroplasma、螺菌属、Ferrovum、Metallibacterium (变形菌门的一种)、硫杆菌属,在所有相对高的铊污染序列库中,Sulfuriferula展示出了高的相对丰度。典型的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该区域整个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主要由铊的地球化学分馏和pH和Eh等地球化学参数来构建。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表明嗜酸性铁代谢物种和Tltotal、Tlxi及Tlres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该发现阐明了这些微生物种系在铊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潜在角色,这可能有助于开发铊污染沉积物的现场生物修复技术。
  • 《城市环境所植物特性调控叶际微生物组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团队以土壤-植物(蔬菜)系统中的原生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全基因组测序、流式细胞分选、高通量荧光定量技术,探索原生生物群落的动态特征、功能角色及其与病原菌的相关关系。 “同一健康”概念指出人类的健康与土壤、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密不可分。原生生物作为土壤-植物系统微生物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健康。研究各类群原生生物的特征与功能,是探究原生生物对环境与人类健康影响的必要前提。蔬菜叶际作为微生物从土壤-植物系统传播到人类中的重要载体,贮存着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菌与耐药菌——它们的定殖受到原生生物捕食压力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原生生物与人类病原菌相关关系的研究有限,缺乏原位考察蔬菜叶际原生生物及其内生病原菌互作关联的视角。因此,研究对不同施肥处理下种植不同蔬菜的土壤-植物系统内叶际、根际、非根际土壤中各类群原生生物在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动态组成、驱动因素、组装机制及微生物共发生模式进行考察。进一步,以超市中的生食蔬菜为研究对象,科研人员挖掘了原生生物内生病原菌基因组的抗生素抗性与毒力特征,解析了叶际原生生物与人类病原菌的潜在关联。     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原生生物的多样性是叶际原生生物多样性的7倍。吞噬型原生生物是土壤中多样性最高的原生生物类群,根际土壤的代表原生生物,也是微生物互作网络中主要的跨界连接者,在植物生长早期可能主要受到植物根际确定性招募的影响。光养型原生生物具有最广的生态位宽度,是叶际原生生物的主导类型,也是土壤微生物互作网络中主要的原生生物模块枢纽和内部连接核心。寄生型原生生物则作为边缘者较少参与微生物间的互作。有机施肥是驱动原生生物群落变化的首要因素,降低了原生生物的多样性、抑制了原生生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却增加了根际土的潜在健康风险。上述研究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各类原生生物的特征,为探索原生生物功能、维护环境与人类健康奠定了基础。     超市蔬菜采集结果表明,蔬菜种类强烈塑造了叶际原生生物的群落组成并影响了人类病原菌标记基因的分布。其中,韭菜叶际原生生物的多样性和病原菌标记基因(HPMGs)丰度最高。研究人员在90%的蔬菜叶际样本中检出26种潜在人类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丰度最高。随机森林模型指出吞噬型原生生物是叶际HPMGs总丰度变化的关键指示者。其中,在关键原生生物Colpoda体内分离出多种人类潜在耐药病原菌,包括携带毒力因子 (VFs) 和ARGs数量最多的硝基还原假单胞菌,以及具有较临床参考菌株更高毒力潜力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同时,研究显示,内生菌基因组中的VFs、ARGs和金属抗性基因高频共存且具有共选择及共转移的潜力,这可能有助于内生菌在原生生物体内的存活。该研究揭示了吞噬型原生生物是蔬菜叶际耐药病原菌的传播载体,并强调了吞噬型原生生物的捕食压力可能是病原菌与耐药菌出现与传播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