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世界遗产公约》,它在国际协议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同时涉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通过授予 195 个国家认可的最高级别的保护之一,它确保了保护特殊地区的真正全球承诺。
教科文组织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关于物种状况的评估显示,世界遗产地总面积不到地球表面的1%,却承载着超过20%的全球已知物种量,包括超过7.5万种植物(包括树木)和逾3万种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由于这里富集了全球半数以上的哺乳动物、鸟类和硬珊瑚物种,这些地点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优质自然观测站。它们也是新环保举措的无尽灵感源泉。
《世界遗产公约》为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提供最高级别的国际保护。 据估计,这些遗产地庇佑了超过2万种受威胁物种,其中包括多达三分之一的象、虎、熊猫,以及至少十分之一的类人猿、狮和犀牛。然而,即使是这些受到高度保护的遗址如今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压力的威胁,包括农业扩张、基础设施发展、偷猎、资源过度开发和入侵物种扩散。温度每升高 1°C,暴露在危险气候条件下的物种数量就会增加一倍。
确保有效和持续地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及其周边景观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为解决当前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危机的解决方案的价值至关重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是支持各国将世界遗产纳入其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因为它们是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