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封面:“你戳我,我就扭”的超材料诞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24
  • 各种各样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应用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断促进着各种各样新型材料的诞生。为了拥有更坚固的住房,我们用更坚固的钢筋代替木材;为了飞机飞得更快,我们用更轻的碳纤维代替钢和铝合金。波音787的机翼就大量使用了碳纤维,而作为一名普通的乘客,你可能很难意识到这是怎样的巨大进步。现代科技的进步已经让我们对包括新材料在内的很多事情都感到稀松平常。

    对新材料应用感到稀松平常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这些材料仍然符合我们千百年来进化形成的直觉。这些新材料只是密度小点,韧性强些,耐腐蚀些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拉伸它,它仍然会收缩变细;我用光照它,光在里面仍然要正常地折射;它密度低也低不了多少,力学性能可能还会变得很差。

    1987年,RODERIC LAKES发表了一项工作[1]。他研发了一类泡沫材料——如果你拉伸这种材料,它不但不会收缩变细,反而会膨胀。这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自此开始,更多具有奇特性质的材料被发现。这些材料有的在具有相似机械性能的条件下能比正常材料的密度低三个数量级[2];有的可以让光在其中向相反的方向折射[3]。正如人们把具有超能力的人称为超人一样,人们把这类具备反直觉的特殊性能的人造材料称为超材料(metamaterials)。科学家们为了探索更多的超材料实现千奇百怪的性能不断努力着。

    相比于超材料的膨胀和收缩,扭转似乎是一种更难发生的过程。如果材料发生了扭转,往往意味着材料存在手性,也就是材料中某些结构单元的镜像无法与其自身重合,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

    科学家可以把上面提到的超材料堆叠起来,构造一系列精细的结构,让整个结构在宏观仍然表现出超材料才有的膨胀收缩性质,但是无论怎么膨胀收缩,结构整体并不会出现任何角度的变化。

    “弹簧受到的力和形变成正比”。这从初中开始就耳熟能详的胡克定律自提出到现在,在350年的时间里如同一个魔咒笼罩在整个弹性力学之上。然而,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近日,这一魔咒被打破了。

    刚刚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正式揭示了一类随着压缩会产生扭转的超材料[4]。 作者通过大量的计算和优化,设计了一个独特的结构单元。这种结构单元与其他一般材料的结构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没有镜面对称性。也就是这种结构单元在镜子中的像无法与结构单元自身重合,而是变成了另一个方向,如同人的左手和右手。通过先进的三维激光微印制造技术,把不同数量的结构单元堆叠在一起就能加工出同样具有手性的整体新材料来。在压力的作用下,手性结构让这种新材料展现出了不对称的形变——因为环形结构对力的传导,受到挤压的结构单元并没有像常规材料那样向四周膨胀,而是发生了扭转。

    将这类结构单元进行堆叠之后,作者惊奇的发现,形成的宏观材料仍然在宏观上展现出了受力旋转的特性。然而,想要测量整体材料在压力下的行为,量化材料受力时的旋转量时,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用仪器夹住这种“受力会扭”的结构单元,当结构单元受到压力时,由于存在扭转,上下两个面必定有一个会因为扭转产生与仪器的滑移,进而影响测量准确性。为了更好的测量材料的旋转,作者设计了两个扭转方向相反的弹性体,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这样得到的连接体总的扭转被抵消了,在两端都不会有滑移,从而保证了测量准确。

    通过测量,作者发现,只有4个结构单元直接堆叠在一起时旋转量最大。继续增加堆叠在一起的结构单元的数量,整体材料仍然具有旋转的特性,虽然旋转量会逐渐减小,但幅度并不算大。把500个结构单元堆叠在一起,整体材料的旋转量也仍然相当显著——只相比4个结构单元的情况减少了一半。相比之下,具有非手性结构单元的材料无论如何积压,旋转始终严格是0。

    此外,作为材料基本性质的杨氏模量(材料受力和材料变形量的比值,类似弹簧的弹性系数)在这种新材料中展现出了随结构单元数量变化的奇异性质。本来作为材料的一种基本性质,杨氏模量是不应当随着基本结构单元数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因为弹性力学中考虑的最小尺度往往要远远大于结构单元的尺寸,结构单元数量太多了。但是在这种奇异的超材料中,随着结构单元数量的增加,它的有效杨氏模量显著提升,而作为对照的普通材料的杨氏模量没什么变化。这似乎颠覆了传统的弹性力学。但其实,利用微观的弹性力学和基于弹性力学的计算机模拟,科学家仍然能够解释和预测这类奇妙的变化。

    这类超材料将会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作为弹性的介质,在其中传递的纵波将会被转化为扭转波,这类结构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体中(如骨骼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从而促进仿生材料的设。如果运用在建筑体中,将能很好的拓展结构设计的范围。

    新的超材料给结构设计带来了的新的自由度。而对于运用材料的人们来说,新的自由度,就意味着全新的,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Lakes R. Foam Structures with a Negative Poisson's Ratio[J]. Science. 1987, 235(4792): 1038-1040.Zheng X, Lee H, Weisgraber T H, et al. Ultralight, Ultrastiff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J]. SCIENCE. 2014, 344(6190): 1373-1377.Mackay T G, Lakhtakia A. Negative refraction, negative phase velocity, and counterposition[J]. 2009.Frenzel T, Kadic M, Wegener M.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with a twist[J]. Science. 2017, 358(6366): 1072-1074.

相关报告
  • 《Science封面:具有受力扭转的神奇性能的超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1-27
    • 超材料,一种具有自然界不存在的新颖性能的人工合成材料,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不违反物理规律的前提下,这种材料可实现各种难以想象的应用,突破寻常的自然规律----超导、自我修复、太阳能电池、隐形衣等等。日前又一种超材料因其神奇的受力扭转性能而登上Science封面。 寻常的材料在单向受力时,会拉伸、收缩、侧向形变等,我们熟悉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正是描述这种现象的物理量。1987年RODERIC LAKES就因研发负泊松比的超材料而颠覆寻常人的认知:这种泡沫材料拉伸时两侧会膨胀而不是收缩。而相比于膨胀,扭转似乎更不可能发生,因为扭转需要与受力方向相同的扭矩才能实现。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研究员Tobias Frenzel, MuamerKadic,Martin Wegener联合发表的一篇《science》文章就介绍了他们最新研发的受力扭转超材料。 这种超材料由具有手性的亚毫米重复单元构成,每个单元是一个花丝立方体。研究人员使用数值模拟来确定单元的立方形状,然后在3D激光打印的聚合物中构造其结构。当给定的单元格被压缩时,立方体的每个面上的环都会旋转,从而拉动每个单元的角落,使整体围绕自身的轴旋转。 图示:来自上面的力通过结构网转移到垂直的环形结构,环形旋转拉动立方体水平表面的四周。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Frenzel解释说:“首先,我们使用计算机模拟出一种材料设计,其具有之前没有描述过的机械特性。我们的计算表明,用一个复杂的手性结构:一种镜像和物体本身不一致的性质,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一样,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采用KIT建立的三维微型打印方法,该团队生产出不同尺寸、强度和数量的立方体结构。立方体的边缘长度在100到500微米之间。他们建造了4至500个立方体单元构成的高度为2毫米的同尺寸塔楼。为了检验他们的理论,他们制造了相同的非手性立方体塔,以作为对比。在实验中,受力时手性立方体结构的塔可以围绕自己的轴旋转。非手性结构不显示此性质。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单元的数量增加,塔的刚度增加(弹性模量增加),扭转效果会减弱。4个单元时扭曲最大(长度上每缩短2%时,围绕轴线可旋转2°),增加至500个单元时扭曲效果减少了一半。这跟经典的柯西连续介质力学相反:经典中材料扭转严格为0,而且刚度与尺度无关。而非手性塔随着单元数变化呈现出0扭转和恒定的弹性模量,严格遵守连续介质力学。 图示:由不同数量单元构成的同尺寸手性塔,随着单元数的增多,旋转性会减弱 (N × N ×2 N)×2 的塔测量的弹性模量和扭转角随着N的变化曲线 为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需要将行为映射到广义有效介质中描述,即考虑到材料单元可以相对晶格旋转或变形的事实(一般材料不具有这种性质),研究员门用广义线性弹性方程代替了传统的弹性方程。 在该情况中,随着单元数N的无限增加,直到无穷,传统的柯西连续介质力学将恢复。该研究十分具有启示意义,可以选择广义弹性张量的特定分量来获得想要的行为,特别是包括柯西弹性以外的自由度。 根据Tobias Frenzel的说法,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提出的一个潜在的应用是建造被动或主动的结构来引导力场或机械波绕过障碍物,从而缓冲建筑周围的地震波。 参考文献: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with a twist,Tobias Frenzel,MuamerKadic,Martin Wegener Science 24 Nov 2017: Vol. 358, Issue 6366, pp. 1072-1074 DOI: 10.1126/science.aao4640
  • 《Science盘点: 4月材料领域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5-08
    • Science盘点: 4月材料领域重大进展. 1、Science: 利用太阳光从空气中收集水资源的金属-有机框架器件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mar M. Yaghi教授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Evelyn N. Wang学者(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该课题组在金属-有机框架(MOF)用于水收集领域的成果。他们设计了介孔MOF-801 [Zr6O4(OH)4(富马酸)6] ,通过表征后证明它可以在潮湿空气中接受1 kW m-2强度的太阳光照射下捕获水。相对湿度为20%时,每公斤MOF可实现在没有外界能量供应时,每天收集2.8升水的效果。 文献链接:Water harvesting from air with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powered by natural sunlight( Science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8743 ) 2、Science: 史上最低密度MOF诞生! 美国西北大学Omar K. Farha (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一例由简单结构单元构建的结构复杂的基于铀的介孔MOF,即NU-1301 。结构包含10个铀节点和7个羧酸盐配体;在173.3埃的立方晶胞中包含816个铀节点和816个有机配体,这是在非生物材料中迄今发现的最大晶胞。立方体组成五角和六边的柱状次级结构,然后是四面体和金刚石四级拓扑结构共同构成史无前例的复杂结构。得到的三级结构的空穴内径达到5.0nm和6.2nm,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低密度的MOF。 文献链接:Bottom-up construction of a superstructure in a porous uranium-organic crystal (Science. 2017, 10.1126/science.aam7851) 3、Science: 超快速瞬态吸收显微镜监测混合钙钛矿中热载流子的远程输运 美国普渡大学的黄立白教授(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关于捕获混合钙钛矿中热载流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利用具有50 nm空间精度和300 fs时间分辨率的超快速瞬态吸收显微镜(TAM)直接观察CH3NH3PbI3薄膜中热载流子的迁移,发现并揭示了热载流子三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包括初始热载流子的准运输,用于受保护长寿命热载流子的非平衡运输,以及用于冷却载流子的扩散运输。研究者所观察到的准三重运输与剩余动能相关,该剩余动能导致热载流子具有长达230 nm的运输距离,并且可以克服晶界的阻碍进行运输。在达到扩散运输极限之前,非平衡运输能够持续数十皮秒,运输距离约600 nm。这些结果表明基于混合钙钛矿形成的热载流子装置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文献链接: Long-range hot-carrier transport in hybrid perovskites visualized by ultrafast microscopy(Science,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7744) 4、Science: 由液相剥离纳米片网络制作的全印刷薄膜晶体管 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Jonathan N. Coleman和Toby Hallam(共同通讯)等人研究了基于液相剥离法制备的纳米片,并用其制作了全印刷的薄膜晶体管。实验中利用电解液栅极证明了全印刷、垂直堆叠的晶体管是可行的,这些晶体管是由石墨烯源极、漏极和栅电极构成,还包括过渡金属硫族化物沟道以及氮化硼隔离层,上述材料都是由纳米片网络构成的。纳米片网络表现出了接近600的开/关率,其跨导超过5mS,迁移率大于0.1 cm2V-1s-1。其开电流会随网络厚度和体积电容按比例变化。相比其他具有类似迁移率的器件,较大的电容和受阻碍的转换速度使得这些器件可以在相对较低的驱动电压下传输更高的电流。 文献链接:All-printed thin-film transistors fromnetworks of liquid-exfoliated nanosheets(Science,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l4062) 5、Science: 通过二氧杂硼烷复分解反应对普通热塑性塑料改性制备高性能塑料vitrimers 巴黎市工业物理化学学校的Renaud Nicolaÿ和Ludwik Leibler(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通过二氧杂硼烷的复分解反应,利用不同聚合物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等聚合物制备Vitrimers,并且发现其反应快速。尽管Vitrimers已经永久性交联但仍可以通过挤出或注射成型反复加工。它们具有优异的耐化学性和尺寸稳定性,可以有效地组装。该方法适用于由碳-碳单键构成骨架的聚合物。 文献链接:High-performance vitrimers from commodity thermoplastics through dioxaborolane metathesis(Science,2017,DOI:10.1126/science.aah5281) 6、Science: 跨越60年的难题-日本科学家成功合成超难结构有机碳纳米带 日本名古屋大学Yasutomo Segawa教授和Kenichiro Itami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该研究团队合成碳纳米带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属于日本科学技术署( JST-ERATO )的Itami分子纳米碳项目。该科研团队首先通过迭代Witting反应合成环戊烯异构体CNT带段(文中标记为1),然后再由镍介导的芳基-芳基偶联反应来合成包含完全融合的边缘共享苯环的闭环的碳纳米管。通过X射线晶体学证实该合成物具有圆柱形带结构,并且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研究以及理论计算阐明了其基本光电特性。同时,研究者提出该分子具有用作制备结构定义良好的碳纳米管的潜在可能。 文献链接: Synthesis of a carbon nanobelt (Science,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m8158) 7、Science: 基于碳烯-金属-酰胺的高效发光二极管 剑桥大学的Dan Credgington、东安格利亚大学的Manfred Bochmann和东芬兰大学的Mikko Linnolahti(共同通讯)等人研究了基于碳烯-金属-酰胺的高效发光二极管。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线性供体-桥-受体发光分子,并可以基于液相法制作在高亮度下内量子效率接近100%的LEDs,其性能的关键在于对于三重态的快速、有效利用。结合时间分辨光谱法得知,发光过程是在到单重态反转系间窜越后,通过在环境温度中350ns内发生的三重态产生的。实验中发现分子几何形态中存在的单重-三重态能隙接近于零,这使得快速互换成为可能。计算结果表明交换能量可以由关于桥的供体和受体部分的相对转动所调控。不同于其他低交换能量系统,其本身的振子强度是由单重-三重态简并点所保持的。 文献链接:High-performance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carbene-metal-amides(Science, 2017, DOI: 10.1126/science.aah4345) 8、Science: 溶液中纳米粒子胶体氧化过程的3D定量形态演化表征 美国天普大学的孙玉刚教授,阿贡国家实验室的Zuo Xiaobing和Subramanian K. R. S. Sankaranarayanan(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利用X射线衍射和分子动力学计算模拟去跟踪Fe纳米粒子胶体在氧化过程中亚纳米级分辨率下的组成和3D形态演化,实现对纳米粒子化学转化的实时分析。原位观察于大尺度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揭示了固体金属纳米颗粒通过纳米尺度的Kirkendall效应到中空金属氧化物纳米壳的转变细节。 文献链接:Quantitative 3D evolution of colloidal nanoparticle oxidation in solution(Science,2017, DOI: 10.1126/science.aaf6792) 9、Science: 新型高性能、安全的可充电Ni-3D Zn电池!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Debra R. Rolison(通讯作者)等人将Zn制备成三维海绵,发现整块的Zn海绵正极可在Ni-Zn碱性电池中循环上千次,而不会发生钝化或形成大尺度的枝晶。并证实了3D形貌的Zn在三个使用领域可极大的提高Ni-Zn碱性电池的性能:(1)原电池中>90%的理论放电深度(DODZn);(2)在与锂离子相称的比能量下,在40% DODZn达到>100次的高倍率循环;(3)快速启动-停止运行周期需要大量能量供给的混合动力设备。 文献链接:Rechargeable nickel–3D zinc batteries: An energy-dense, safer alternative to lithium-ion(Science,2017,DOI:10.1126/science.aak9991) 10、Science: 胶体溶液法制备La掺杂BaSnO3电极 韩国化学技术研究所的Jun Hong Noh和 Sang Il Seok(共同通讯作者)报道了利用过氧化物胶体溶液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300℃一下)制备出LBSO。La掺杂的BaSnO3(LBSO)可很好的替代介孔TiO2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层。制备的LBSO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呈现出稳定的功率转化效率,达到21.2%,1000小时光照射后仍能保持最初性能的93%。 文献链接:Colloidally prepared La-doped BaSnO3 electrodes for efficient, photo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Science,2017,DOI:10.1126/science.aam6620) 11、Science: Cd2Re2O7中电子向列相的对称破坏 加州理工学院D. Hsieh(通讯作者)等人利用光学各向异性的二次谐波空间分辨谱在烧绿石Cd2Re2O7中揭示了多极向列相。与早先发现的电子向列相相似,当保留平移不变,这个多极相自发的破坏了旋转对称性。通过检测多级向列相有序参数的临界行为,表面在Cd2Re2O7中,200K附近驱动热相变,包括二次对称破坏晶格扭曲。 文献链接:A parity-breaking electronic nematic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spin-orbit coupled metal Cd2Re2O7(Science,2017,DOI:10.1126/science.aad1188) 12、Science: TiO2纳米晶间的范德华吸引力 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Kevin M. Rosso和Chongmin Wang以及匹兹堡大学的Scott X. Mao(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根据金红石TiO2相互取向和表面水合作用,测试了分子间的范德华吸引力。十几个纳米的距离,相互间的吸引力很弱并没有表现出与方位或表面水合作用相关的影响。当距离接近一个水合层时,吸引力与方位有着很强的关系,并随着中间水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文献链接:Direction-specific van der Waals attraction between rutile TiO2 nanocrystals(Science,2017,DOI:10.1126/science.aah6902) 文章来源:材料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