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封面:“你戳我,我就扭”的超材料诞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姜山
  • 发布时间:2017-11-24
  • 各种各样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的应用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断促进着各种各样新型材料的诞生。为了拥有更坚固的住房,我们用更坚固的钢筋代替木材;为了飞机飞得更快,我们用更轻的碳纤维代替钢和铝合金。波音787的机翼就大量使用了碳纤维,而作为一名普通的乘客,你可能很难意识到这是怎样的巨大进步。现代科技的进步已经让我们对包括新材料在内的很多事情都感到稀松平常。

    对新材料应用感到稀松平常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这些材料仍然符合我们千百年来进化形成的直觉。这些新材料只是密度小点,韧性强些,耐腐蚀些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拉伸它,它仍然会收缩变细;我用光照它,光在里面仍然要正常地折射;它密度低也低不了多少,力学性能可能还会变得很差。

    1987年,RODERIC LAKES发表了一项工作[1]。他研发了一类泡沫材料——如果你拉伸这种材料,它不但不会收缩变细,反而会膨胀。这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自此开始,更多具有奇特性质的材料被发现。这些材料有的在具有相似机械性能的条件下能比正常材料的密度低三个数量级[2];有的可以让光在其中向相反的方向折射[3]。正如人们把具有超能力的人称为超人一样,人们把这类具备反直觉的特殊性能的人造材料称为超材料(metamaterials)。科学家们为了探索更多的超材料实现千奇百怪的性能不断努力着。

    相比于超材料的膨胀和收缩,扭转似乎是一种更难发生的过程。如果材料发生了扭转,往往意味着材料存在手性,也就是材料中某些结构单元的镜像无法与其自身重合,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

    科学家可以把上面提到的超材料堆叠起来,构造一系列精细的结构,让整个结构在宏观仍然表现出超材料才有的膨胀收缩性质,但是无论怎么膨胀收缩,结构整体并不会出现任何角度的变化。

    “弹簧受到的力和形变成正比”。这从初中开始就耳熟能详的胡克定律自提出到现在,在350年的时间里如同一个魔咒笼罩在整个弹性力学之上。然而,随着机械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近日,这一魔咒被打破了。

    刚刚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正式揭示了一类随着压缩会产生扭转的超材料[4]。 作者通过大量的计算和优化,设计了一个独特的结构单元。这种结构单元与其他一般材料的结构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没有镜面对称性。也就是这种结构单元在镜子中的像无法与结构单元自身重合,而是变成了另一个方向,如同人的左手和右手。通过先进的三维激光微印制造技术,把不同数量的结构单元堆叠在一起就能加工出同样具有手性的整体新材料来。在压力的作用下,手性结构让这种新材料展现出了不对称的形变——因为环形结构对力的传导,受到挤压的结构单元并没有像常规材料那样向四周膨胀,而是发生了扭转。

    将这类结构单元进行堆叠之后,作者惊奇的发现,形成的宏观材料仍然在宏观上展现出了受力旋转的特性。然而,想要测量整体材料在压力下的行为,量化材料受力时的旋转量时,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用仪器夹住这种“受力会扭”的结构单元,当结构单元受到压力时,由于存在扭转,上下两个面必定有一个会因为扭转产生与仪器的滑移,进而影响测量准确性。为了更好的测量材料的旋转,作者设计了两个扭转方向相反的弹性体,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这样得到的连接体总的扭转被抵消了,在两端都不会有滑移,从而保证了测量准确。

    通过测量,作者发现,只有4个结构单元直接堆叠在一起时旋转量最大。继续增加堆叠在一起的结构单元的数量,整体材料仍然具有旋转的特性,虽然旋转量会逐渐减小,但幅度并不算大。把500个结构单元堆叠在一起,整体材料的旋转量也仍然相当显著——只相比4个结构单元的情况减少了一半。相比之下,具有非手性结构单元的材料无论如何积压,旋转始终严格是0。

    此外,作为材料基本性质的杨氏模量(材料受力和材料变形量的比值,类似弹簧的弹性系数)在这种新材料中展现出了随结构单元数量变化的奇异性质。本来作为材料的一种基本性质,杨氏模量是不应当随着基本结构单元数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因为弹性力学中考虑的最小尺度往往要远远大于结构单元的尺寸,结构单元数量太多了。但是在这种奇异的超材料中,随着结构单元数量的增加,它的有效杨氏模量显著提升,而作为对照的普通材料的杨氏模量没什么变化。这似乎颠覆了传统的弹性力学。但其实,利用微观的弹性力学和基于弹性力学的计算机模拟,科学家仍然能够解释和预测这类奇妙的变化。

    这类超材料将会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作为弹性的介质,在其中传递的纵波将会被转化为扭转波,这类结构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体中(如骨骼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从而促进仿生材料的设。如果运用在建筑体中,将能很好的拓展结构设计的范围。

    新的超材料给结构设计带来了的新的自由度。而对于运用材料的人们来说,新的自由度,就意味着全新的,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Lakes R. Foam Structures with a Negative Poisson's Ratio[J]. Science. 1987, 235(4792): 1038-1040.Zheng X, Lee H, Weisgraber T H, et al. Ultralight, Ultrastiff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J]. SCIENCE. 2014, 344(6190): 1373-1377.Mackay T G, Lakhtakia A. Negative refraction, negative phase velocity, and counterposition[J]. 2009.Frenzel T, Kadic M, Wegener M.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with a twist[J]. Science. 2017, 358(6366): 1072-1074.

相关报告
  • 《Science封面:具有受力扭转的神奇性能的超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1-27
    • 超材料,一种具有自然界不存在的新颖性能的人工合成材料,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不违反物理规律的前提下,这种材料可实现各种难以想象的应用,突破寻常的自然规律----超导、自我修复、太阳能电池、隐形衣等等。日前又一种超材料因其神奇的受力扭转性能而登上Science封面。 寻常的材料在单向受力时,会拉伸、收缩、侧向形变等,我们熟悉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正是描述这种现象的物理量。1987年RODERIC LAKES就因研发负泊松比的超材料而颠覆寻常人的认知:这种泡沫材料拉伸时两侧会膨胀而不是收缩。而相比于膨胀,扭转似乎更不可能发生,因为扭转需要与受力方向相同的扭矩才能实现。而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研究员Tobias Frenzel, MuamerKadic,Martin Wegener联合发表的一篇《science》文章就介绍了他们最新研发的受力扭转超材料。 这种超材料由具有手性的亚毫米重复单元构成,每个单元是一个花丝立方体。研究人员使用数值模拟来确定单元的立方形状,然后在3D激光打印的聚合物中构造其结构。当给定的单元格被压缩时,立方体的每个面上的环都会旋转,从而拉动每个单元的角落,使整体围绕自身的轴旋转。 图示:来自上面的力通过结构网转移到垂直的环形结构,环形旋转拉动立方体水平表面的四周。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Frenzel解释说:“首先,我们使用计算机模拟出一种材料设计,其具有之前没有描述过的机械特性。我们的计算表明,用一个复杂的手性结构:一种镜像和物体本身不一致的性质,就像我们的左手和右手一样,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采用KIT建立的三维微型打印方法,该团队生产出不同尺寸、强度和数量的立方体结构。立方体的边缘长度在100到500微米之间。他们建造了4至500个立方体单元构成的高度为2毫米的同尺寸塔楼。为了检验他们的理论,他们制造了相同的非手性立方体塔,以作为对比。在实验中,受力时手性立方体结构的塔可以围绕自己的轴旋转。非手性结构不显示此性质。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单元的数量增加,塔的刚度增加(弹性模量增加),扭转效果会减弱。4个单元时扭曲最大(长度上每缩短2%时,围绕轴线可旋转2°),增加至500个单元时扭曲效果减少了一半。这跟经典的柯西连续介质力学相反:经典中材料扭转严格为0,而且刚度与尺度无关。而非手性塔随着单元数变化呈现出0扭转和恒定的弹性模量,严格遵守连续介质力学。 图示:由不同数量单元构成的同尺寸手性塔,随着单元数的增多,旋转性会减弱 (N × N ×2 N)×2 的塔测量的弹性模量和扭转角随着N的变化曲线 为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需要将行为映射到广义有效介质中描述,即考虑到材料单元可以相对晶格旋转或变形的事实(一般材料不具有这种性质),研究员门用广义线性弹性方程代替了传统的弹性方程。 在该情况中,随着单元数N的无限增加,直到无穷,传统的柯西连续介质力学将恢复。该研究十分具有启示意义,可以选择广义弹性张量的特定分量来获得想要的行为,特别是包括柯西弹性以外的自由度。 根据Tobias Frenzel的说法,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提出的一个潜在的应用是建造被动或主动的结构来引导力场或机械波绕过障碍物,从而缓冲建筑周围的地震波。 参考文献: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with a twist,Tobias Frenzel,MuamerKadic,Martin Wegener Science 24 Nov 2017: Vol. 358, Issue 6366, pp. 1072-1074 DOI: 10.1126/science.aao4640
  • 《顶刊封面:四月材料领域优秀成果十大精选》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7
    • 1、Nature封面:粒子映射 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的Junsuk Rho和首尔大学的Ki Tae Nam(共同通讯)等人阐述了一种可用于合成高度手性金纳米颗粒的方法,这种基于溶液的方法不仅可用于合成还能控制金纳米颗粒相应的手性性质。研究人员利用半胱氨酸及其多肽来对映选择性地链接晶种,从而在金粒子生长过程中引发手性,这一合成方法为手性检测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 文献链接:Amino-acid- and peptide-directed synthesis of chiral plasmonic gold nanoparticles(Nature, 2018, DOI: 10.1038/s41586-018-0034-1) 2、Nature封面:超灵敏微米级光电探测器 法国索邦巴黎西岱联合大学的Carlo Sirtori(通讯作者)等人在文章中展示了如何结合光子超颖材料和量子井光电探测器的性质实现超灵敏的相干检测—外差接收机。这种超灵敏的检测手段可以实现在室温下检测长波红外辐射,为热成像等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文献链接:Room-temperature nine-µm-wavelength photodetectors and GHz-frequency heterodyne receivers(Nature, 2018, DOI: 10.1038/nature25790) 3、Nature Materials封面:强大的超疏水性 伦敦大学学院Manish K. Tiwari(通讯作者)课题组描述了所有有机,柔韧的超疏水纳米复合涂料在循环胶带剥离和Taber磨损下表现出强大的机械稳定性,可持续暴露于高腐蚀性介质,即王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并可通过可扩展技术应用于表面作为喷涂和刷涂。 文献链接:All-organic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s with mechanochemical robustness and liquid impalement resistance(Nature Materials, 2018, DOI: 10.1038/s41563-018-0044-2) 材料牛资讯详戳:伦敦大学学院Nature Materials:具有机械化学稳定性和抗液体侵蚀性的全有机超疏水涂层 4、Nature Nnaotechnology封面:解压遗传信息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Yaakov Benenson(通讯作者)课题组近期发表的文章认为DNA信息可以如电脑文件一般被压缩,从而减小DNA链长,并且在被传递到细胞内时发生解压缩行为。这种解压行为需要位点特异性的重组酶参与,并且发生地点通常位于细胞核。 文献链接:Genetic programs can be compressed and autonomously decompressed in live cells(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8, DOI: 10.1038/s41565-017-0004-z) 5、Chem封面:石墨烯染发剂 美国西北大学的黄嘉兴教授(通讯作者)团队利用石墨烯片代替有毒的分子材料来作为一种更安全的染发剂。这种新型多功能染发剂结合了石墨烯的高比表面积、柔性以及抗菌等特性,并进一步实现颜色调节的功能,具有推动类人机器发展的潜力。 文献链接:Multifunctional Graphene Hair Dye(Chem, 2018, DOI: 10.1016/j.chempr.2018.02.021) 6、Joule封面:复合锂金属负极 清华大学张强教授研究团队(通讯作者)设计采用电镀银涂层的方法将碳纤维骨架(CF)的表面改性为亲锂表面,进而可使液态熔融金属锂能够迅速吸入具有银涂层的碳纤维骨架(CF/Ag),制得高性能的复合锂金属负极(CF/Ag-Li)。其中的银镀层一方面可使任何导电骨架改性为可虹吸液态熔融锂的亲锂导电骨架,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金属锂的沉积过电势,获得高倍率下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无枝晶无“死锂”的循环形貌。 文献链接:Coralloid Carbon Fiber-Based Composite Lithium Anode for Robust Lithium Metal Batteries(Joule, 2018, DOI: 10.1016/j.joule.2018.02.001) 材料牛资讯详戳:清华大学张强Joule:珊瑚状碳纤维熔融灌锂的复合锂金属负极 7、JACS封面:氧原子在石墨烯上的结合和移动 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Roger Rousseau 以及Zdenek Dohnálek(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利用扫描隧道显微学和密度泛函理论阐释了氧原子在石墨烯上的行为。研究表明原子氧更倾向于在离金属基底较近的石墨烯区域发生键合行为,并且键合的最终产物烯醇物种更倾向于以桥联的方式存在。 文献链接:Formation of Supported Graphene Oxide: Evidence for Enolate Species(JACS, 2018, DOI: 10.1021/jacs.7b12791) 8、Angew封面:调控锂离子溶剂化层 清华大学张强教授课题组(通讯作者)通过调控液态电解液中锂离子溶剂化层的组成和结构,改善SEI和锂沉积的均匀性,从而增强了锂金属电池在液态电解液中的循环稳定性。分子动力学和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模拟,进一步揭示了新型电解液中锂离子的溶剂化层的组成和结构,加强了人们对于溶剂化层在分子层面的认识,为之后电解液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献链接:Highly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Enabled by Regulating the Solvation of Lithium Ions in Nonaqueous Electrolyte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DOI: 10.1002/anie.201801513) 材料牛资讯详戳:清华大学张强Angew. Chem. Int. Ed.:调控锂离子溶剂化层,增强锂金属电池稳定性 9、Angew封面:形状可变的胶体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刘冰(通讯作者)等人介绍了一种模板策略用于合成具备形状各向异性的胶体。在这种策略中,研究人员先制造形状可变的液滴作为模板,再以这些模板为基础可以实现胶体形状从盘到球到再θ状直至哑铃状的连续变化调控。 文献链接:Shape‐Tunable Colloids from Structured Liquid Droplet Template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DOI: 10.1002/anie.201800587) 10、Advanced Materials封面:杂化钙钛矿纳米片的可控掺杂 莫纳什大学的鲍桥梁教授、深圳大学的张晗教授和Yupeng Zhang(共同通讯作者)等人报道了通过表面转移掺杂的方法实现对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纳米片的空间可控掺杂。掺杂处理能够导致横向p-n结展现出强大的载荷损耗特性,最终使得二极管显现出高效的零功耗特征。 文献链接:Strong Depletion in Hybrid Perovskite p–n Junctions Induced by Local Electronic Doping(Advanced Materials, 2018, DOI: 10.1002/adma.20170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