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商河地热供暖面积已达216万平方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1-14
  • 近年来商河县紧紧围绕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注重源头预防,加强过程管控,多措并举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改善全县环境空气质量,2019年1-10月商河县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市第二单元中综合排名第一。天空越来越蓝,“气质”越变越好,这背后离不开商河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组合拳”。

    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绿色环保产业进园区

    商河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推动力,优先培植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行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的要求,积极推动企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

    在着力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绿色环保产业的同时,商河也在下大力气整治“散乱污”企业。今年以来,生态环境、工信等部门联合各镇(街道)、县经济开发区共出动300余人次,对全县所有企业进行全面排查,严防已完成取缔的“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或“死灰复燃”。目前,既未发现“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现象,也未发现新的“散乱污”企业。

    推进清洁能源高效利用 地热供暖已达216万平方米

    冬季是大气污染的高发期,居民用散煤采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污染源。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商河以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以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通过采取把县城建成区划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积极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等措施持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为加速发展清洁能源,商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制定《商河县冬季天然气供应保障应急预案》,与3家燃气企业签订责任书,全县燃气管网总长度为350公里,实现了全县天然气“镇镇通”,新增天然气优先用于城镇居民生活和冬季散煤替代,实现“增气减煤”,城区清洁取暖主要采取地热能和燃气锅炉的形式,农村地区主要推广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县城区29.2万平方米集中式清洁取暖项目已全部竣工,地热总供暖面积达到216.76万平方米,农村地区3万台分户式取暖设备也已全部安装完成。

    应对重污染天气有绝招 涉气工业企业全部纳入清单

    2019年商河县结合上一年度工作成果,编制完成重污染天气应急清单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专项实施方案,确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企业302家,基本实现了涉气工业企业全覆盖。另外,还督促80家扬尘源也纳入清单之中。进入2019-2020年秋冬季以来,商河共启动4次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出动25个检查小组共650人次,检查企业(工地)700余家次。经检查,各企业(工地)能够及时响应、合理安排,各项应急措施全部落实到位。

    “目前我县大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可吸入颗粒物,下一步我们将把扬尘污染防治作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成立专项检查工作组,建立专项巡查群,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通报,第一时间督促整改。”市生态环境局商河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镇(街道)、县经济开发区也将安排网格员随时监视辖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变化情况,依据在线监控数据主动开展巡查,精准打击,及时消除污染问题。

相关报告
  • 《陕西日报:我省利用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3445万平方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3
    • 2月18日,记者从省地质调查院获悉:2021年,我省紧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任务,推进以地热能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利用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576处,面积3445万平方米,占全省城市集中供暖面积的9.8%。 2021年,省地质调查院牵头成立了陕西省地热协会,先后查明了全省11个市县区的地热能资源赋存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查明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资源总量相当于4610亿吨标准煤,为全省探明煤炭资源总量的3.34倍。 围绕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总要求,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浅层地热能开采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了地热尾水回灌成套设备并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编制了多个标准浅层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规范;建成运行中国浅层地热能研究与推广中心陕西分中心及全省首个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推广示范基地,连续3年举办“陕西省地热学术研讨会”。
  • 《济南: 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供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1-13
    • 10月31日,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印发《济南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光伏为重点,生物质能、地热能为补充,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开展整县(区)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供暖,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30万千瓦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到23%,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7%。加快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对以煤、生物质等为燃料的工业炉窑,使用清洁低碳能源以及利用工厂余热、电厂热力等进行替代。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到2025年,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8%。   高起点推进城乡建设协同增效。大幅压减散煤,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供暖规模化应用。 高要求推进农业领域协同增效。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强化秸秆焚烧管控。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绿色用能模式,加快农村炊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设施等清洁能源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