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艘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揭开面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28
  • “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布将核动力用于水面舰船的消息。”谈及“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示范工程技术咨询与服务外委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公开招标新闻,一名业内专家2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近日发布消息,受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委托,上海中核浦原有限公司对项目公开招标。

      招标书显示,该项目是在现有成熟技术基础上,建造我国第一艘破冰综合保障船,即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要求必须具备破冰、开辟极地航道的能力,并且还需要具备供电、海上补给保障以及救援等一系列功能。

      记者了解到,该破冰船的动力来自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小堆技术。

      谱系化的小堆技术包括ACP10S、ACP25S、ACP100S等不同功率规模的浮动式核电站堆型,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单双堆组合,实现不同功率规模集成的浮动式核电站。

      小堆技术是中核集团基于60多年核电建造、运营管理经验自主研发的新型核能综合利用技术,具有零污染、零排放、宜退役、选址灵活的特点,运行期间,反应堆长期处于船体吃水线以下,大海为天然热阱,有利于堆芯冷却,技术上可以做到取消场外应急,固有安全性高。

      上述人士表示,浮动式核电站、核动力破冰船被认为是小堆技术的两个重要应用方向。

      在浮动式核电站应用场景中,电站通过浮动式平台搭载建造小型核电装置,可用于发电、海水淡化、供热、供蒸汽,可为岛屿、海上钻井平台、海上资源开发、极地或偏远地区提供能源支撑,是国家未来海洋战略及海上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与浮动式核电站相比,因为有航行要求,核动力破冰船对动力要求更高,输出的电功率要求更稳定、可靠,特别是破冰时要求更高的输出功率。”该人士表示,目前小堆技术仍处于可研阶段,在这之后将由国家能源管理部门核准开工,将核反应堆“搬”上船。他同时表示,我国首艘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的建设,将为海上浮动核电站动力支持铺平道路。

      公开资料显示,从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就开始制造核动力破冰船,迄今共建成9艘。目前俄罗斯仍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共有6艘核动力破冰船服役。

      核动力破冰船的建造,可为研制大型核动力水面战船积累丰富的经验,也为海上浮动核电站技术提供了支持。2018年4月,被戏称为“全球最大移动电源”的世界首个海上民用浮动核电站开启新的航程。在装载核燃料后,它将于2019年夏天被拖往北极港口佩韦克,并交付使用。

      与俄罗斯相比,我国的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但动力系统都属于三代小堆。

      之前有评论称,近年来,随着北极冰层的融化,众多国家已经开始在极地布局。建造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将提高未来我国对极地地区综合科考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极地的认知水平。(记者 陈瑜)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6-27/5120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最新极地科考船下水 未来可建核动力破冰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12
    • 9月10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水,向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目标又迈出坚实一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下水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到底“雪龙2”号的性能有哪些提升,“雪龙”兄弟未来将给中国极地科考能力带来哪些提升呢?就此《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多位专家。 破冰能力提升明显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0日题为“中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考船今下水,可双向破1.5米冰”的报道称,相比1994年首航南极的“雪龙”号,“雪龙2”号最大特点是结构强度满足PC3要求,可以双向破冰,并且双向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为国际极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且为“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中国之前一直使用的“雪龙”号破冰考察船是1993年3月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完工的,中国于1993年底从乌克兰购入后按照极地考察的需求进行了改造。“雪龙”号排水量21025吨,破冰航速1.5节,能够连续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积雪)。而“雪龙2”由中国与芬兰联合设计,于2016年12月20日在江南造船厂开建,排水量为13990吨。尽管排水量更小,但它航速更快,破冰能力更强。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雪龙2”号的双向破冰功能对于在日益复杂的极地冰区开展作业的中国科考人员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设计。“雪龙”号2013年底在南极救援一条被困俄罗斯船时,一头扎进去以后自己出不来,就跟(缺少)这个功能有关。因为“雪龙”号只能往前拱,没法往后倒,它的主轴、螺旋桨都在后面,所以它只能往前。在极地这样一个复杂的冰冻环境里,比如需要进入冰区作业,然后再退出来,如果不能够双向破冰的话,压根就不敢进。 曾随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出征的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正在使用的“雪龙”号是我国极地科考的功勋船,为极地科考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么多年的中国南极科考,是它把科考队员送往遥远的南极,为长城站等科考站提供物资补给和运输,它同时也是一个大洋科考平台,科考队通过这个海洋中的实验室平台,了解大洋,研究南北极海域乃至全球海域。不过,“雪龙”号确实不是一艘专门为极地而生的破冰船,它的破冰能力不错,依靠自身重量把冰压碎碾碎,但遇到特别厚的海冰区,也比较艰难。“我记得2008年我跟随第25次中国南极考察队前往南极的时候,在12月左右,在接近南极大陆附近时,由于这一年的海冰冰情特别严重,我们遭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有时一天破冰前进只有几百米。‘雪龙2’号匹配了更专业、更强大的破冰装备,破冰能力大大增强。” 更先进、更聪明的科考平台 除了破冰能力更强以外,“雪龙2”的科学考察设备也更先进,整个平台也更加聪明。《联合早报》称,“雪龙2”号配备了包括物理实验室、环境信息室、重力实验室、低温实验室在内的6个现代化实验室,面积约580平方米。 据报道,实验室的主要设备可实现智能化的数据采集、设备使用、样品管理。各实验室均可显示走航观测和现场作业数据信息,科学家通过访问覆盖全船的无线网络,可实现在任何地点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实时跟踪科考和样品分析进程、及时优化调查方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高科考效率。为确保科学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性,“雪龙2”号还在国内首次引进专业测量团队,对全船科考设备传感器位置偏移进行测量。 余建斌也表示,新船是一艘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破冰船,科考队员的船上生活、日常科学调查工作的条件有更大改善,可以让长期航行在海上的人员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和舒适。 “雪龙”兄弟珠联璧合 据悉,“雪龙2”号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执行我国极地考察任务。那这一对“雪龙”兄弟将如何配合呢? 程晓认为,它们一定可以配合得非常好 。“雪龙”号货舱很大,运输能力超强,可以充分发挥极地补给船的作用。“雪龙2”号自身的机动能力较强,而且能耗较低,可以更好地开展科考。除了功能方面的互补,这两艘船在极地的一些困难区域甚至还可以相互配合,比如“雪龙2”号破冰能力更强,可以在前面开路,“雪龙”号在后面跟着。可以参照我们现在航母编队的出海模式,航母的战斗能力很强,但它自身的防御需要多功能驱逐舰来保障,也要补给舰提供补给。中国未来开展极地科考,这种编队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余建斌也认为,今后我国极地科考格局应该是两船互相配合补充,“雪龙”号不会马上退役,“雪龙2”号也会在一段较长时间里发挥效用。 未来极地科考船什么样?更大型?核动力? 程晓称,“雪龙2”号肯定只是中国发展极地科考船的一个开始,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具有一定破冰能力的极地航行船只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未来是否要造核动力破冰船,他认为,首先根据《南极条约》南极要无核化,所以对于南极科考来说,核动力破冰船无法进入南极,核动力破冰船现在主要是俄罗斯在北极地区部署。对于科考来说,核动力倒不一定特别需要。但对于中国在冬季通过北极航道往回运输液化天然气等的船只,核动力破冰船可能会有一定帮助。 余建斌表示,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加上新的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和未来的运营,极地补给运输工具会更大。如果技术和成本允许,“我个人认为,建造核动力破冰船也是可以的,主要还要看我国极地科学事业的需求”。 程晓表示,在未来破冰船设计方面,应该考虑更多学科需求,把面向科考的破冰船真正做成一个移动的科学实验平台,使它到哪都具备实时通信和对海底、海面、大气实施探测的功能,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立体的移动科考平台。目前我们的科考破冰船主要还是面向海洋考察为主,但对于海冰、海底以及高空的全方位探测还不能全面满足。所以我们一方面对“雪龙2”号下水感到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希望未来科考船的多学科综合调查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去年挪威下水一条名为Kronprins Haakon的极地破冰船,挪威极地研究所代表挪威政府成为该船的船东,挪威海洋研究所和特勒姆塞大学也参与运营。这种共同运营的科考船管理模式对于满足多学科和多部门的需求更有帮助,在运行方面取得的效益可能会更高。(章节 李司坤 刘扬)
  • 《北京规模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揭开神秘面纱》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8
    • 8月25日,正值“首都国企开放日”,北京环卫集团安定循环经济园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迎来项目试运行后的首批参观人员。 该项目是北京最大、全国领先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天可焚烧处理生活垃圾5100吨。在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除自用电外,每年可向电网输送绿电6.59亿千瓦时,约相当于3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该项目全面提升了北京市南部地区垃圾综合处理能力,有力保障首都城市安全平稳运行。 有效解决“其他垃圾”处理能力紧平衡问题 安定循环经济园区位于大兴区安定镇,占地面积33.7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67万平方米。园区共七大板块,其中日处理能力为51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园区主要设施,配备6台850吨/日焚烧炉和3台45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安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产后,负责处理东西城南部区域、大兴区、大兴国际机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范围内生活垃圾,可有效解决全市的“其他垃圾”处理能力紧平衡问题。 除了焚烧发电厂,园区内还配套建设了处理能力分别为2000吨/日的渗沥液处理站、80吨/日的医疗废物处理厂、1200吨/日的炉渣综合利用厂以及残渣飞灰填埋场、综合办公区和便民设施。 打造绿色低碳标杆园区 安定循环经济园区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高度重视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链条、各环节,强化园区多种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梯级利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园区,努力实现进入园区的是固废,出园区的是产品。 园区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固废协同处理,可协同处理其他垃圾、医疗废物、污泥等固废,同时预留了协同处理厨余垃圾的接入条件。园区实现了超低排放,烟气排放标准优于国家和欧盟标准,所有指标环保部门可在线实时监控,全面实现环境友好。园区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产生的污水经处理后,达到再生水使用标准,在园区内作为冷却、绿化用水循环利用;焚烧产生的炉渣,提取铁、铜等金属循环利用,剩余部分制作环保骨料;飞灰在园区内熬合固化后在残渣填埋厂填埋。园区实现了热能梯级利用,高温热能用于发电,供园区自用后,余电并网;中温热能为园区内医废设施、渗沥液处理设施、将来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提供工艺用热;低温热能可向园区内厂房及园区外民用建筑供热,目前园区已与北京新航城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来为新航城提供供热服务,供热面积最多可达到800万平方米。 园区所有设施在系统配置和设备选型方面,坚持与国内、国际一流标准对标,效率均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配套的医疗废物处理厂更在国内首创“智慧工厂”“无人工厂”模式,从前端卸料,到中端输送、后端处理,全部环节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 为将园区打造成为“政府放心、百姓满意、行业领先、职工幸福”的标杆项目,北京环卫集团将绿色、低碳、高效的理念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同时积极与施工单位北京城建集团、余热锅炉供应商京城机电公司等首都国企兄弟单位精诚合作、同向发力,共同推动首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主体工程历时1年零10个月全部竣工,2年零2个月具备整套启动条件,项目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零事故,展现了首都国企的责任和担当。截至目前,项目累计获得北京市市政基础设施结构长城杯金奖、北京市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示范工程等省部级奖项21个。 配套设施服务周边居民实现“邻利” 走在安定生活垃圾焚烧厂等现代化设施内,闻不到任何异味,厂区环境干净整洁。“即便是垃圾储仓内的废气,也会负压统一收集,送进焚烧炉焚烧处理,不会对周围居民产生任何影响。”北京环卫集团安定园区分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张垚介绍说,园区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和监控,设置空气、污水、粉尘等主要指标的在线监控。 目前,安定循环经济园区内建有科教展览馆,后续将向社会开放,发挥教育、宣传作用。同时园区还将与国内各专业院所、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科研、教育、实习基地,为垃圾处理工艺的研究、实验、学习提供平台。 下一步,园区内配套建设的足球场、市民文体活动中心、绿地计划免费对周边居民开放,尽最大可能为百姓提供便利及实惠,真正地化“邻避”为“邻利”,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京环力量。 来源:北京发布 据北京环卫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