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用上“青海绿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14
  • 10月10日,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传来喜讯,经过前期市场准入、电子合同签订、交易等一系列工作,刚刚建成投运不久的“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用上了来自青海的528万千瓦时清洁电力。这也是黄河水电首次送电至首都。

    “绿电”是绿色电力的简称,通常指利用风机、太阳能光伏等特定的发电设备,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指准入的电力用户与并网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协商、挂牌等市场化方式的电量交易。

    据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已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正式引入绿色电力,保障用电需求,标志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成为全国首个完全由清洁能源供电的绿电低碳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核心区用户通过委托代理公司,利用北京电力交易中心、首都电力交易中心平台,引入青海、山西等地的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满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绿色用电需求,主要供应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飞行区、公共区的用电需求,为减少标准煤燃烧、减排二氧化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绿电”发展方面,青海一直不遗余力。去年以来,我省将清洁能源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打好的“四张牌”之一,提出了打造青海“电力特区”的重大举措。在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获批,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成功开拓华东、华中、西南电力市场,首次实现电力净输出。我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发电量占比、消纳占比居全国前列,清洁电力外送超过100亿千瓦时,刷新连续360小时100%清洁电力供应新的世界纪录。

相关报告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源热泵工程:中国制造成就绿色机场标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25
    •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进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能源危机、环境质量下降、资源紧张、经济下行等压力让许多行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机遇。正所谓“穷则思变”,是变革让新事物异军突起。比如以地热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成为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9月30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正式开航。这个世纪大工程恰恰打造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多能互补地源热泵系统,而作为供应商,民族品牌美的中央空调为该系统量身定制了专业解决方案,助力新机场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占比10%的绿色建设目标。 多能互补打造国内最大的地源热泵系统工程 据欧盟资助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民用机场消耗的能源与一个小城市相当,而其中多达五分之一的能源可能被浪费了。而作为机场运行能耗占比最大的供暖和制冷系统,无疑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因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建设伊始就明确了绿色建设目标,在机场供暖和制冷系统中确定了地源热泵与集中燃气锅炉系统、锅炉余热回收系统、常规电制冷、冰蓄冷等多能互补的复合方案,成功打造出目前国内最大的多能互补地源热泵工程。 设计人员创造性地将景观湖区作为集中埋管区,通过多能耦合设计实现稳定可靠的复合式系统,可集中解决周边规划面积近250万㎡建筑的供热需求,实现年减排1.81万吨标煤。 美的中央空调定制多能互补地源热泵解决方案 作为服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供应商,美的中央空调凭借领先的产品技术和专业的服务能力,为新机场提供绿色节能的定制化暖通空调解决方案,包括2台全降膜变频离心式地源热泵机组和5台全降膜变频离心式烟气回收热泵机组,一方面充分利用浅层地热这样的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通过烟气余热以及污水废热回收实现能源利用最大化,达到机场要求的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标准,保障机场绿色稳定运行。 通过建设地源热泵,以及机场对于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大兴机场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超额完成10%的既定目标。2018年12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获得“北京市绿色示范区”称号。 长期看地热利用可以释放广泛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1995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试点应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工民用建筑的冬季供暖、夏季供冷。21世纪以来,地源热泵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中国地源热泵产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国地源热泵的装机容量已从1995年的0.8兆瓦上升到2017年的2万兆瓦,增长2.5万倍。 然而,地热资源利用也面临着现实问题,其资源勘察和技术实现的难度很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地源热泵工程位于永定河蓄滞洪区内,地源侧进出水温度较低(出水温度8℃,进水温度4℃),新机场要求设备制热出水温度达到50℃,机组运行压差比较大,恶劣的运行条件对离心叶轮的压缩比是极大的考验。美的采用热气旁通技术保证机组在低负荷条件下稳定运行,通过变频调节实现压缩机多工况多压比高效运行,同步改良换热器及阀体节流控制方式,进一步提升机组能效。 尽管地热资源利用投入很大,但却能带来长期的实惠。特别是在超大型工程中,地热资源可以展现良好的社会效益。据估算,大兴国际机场地源热泵工程每年可再生能源和余热利用供热量将达到7438万kWh,折合标准煤1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6万吨,相当于种植140万棵树,将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领跑全球绿色机场建设。
  • 《北京:积极引进外埠绿色电能 开展绿电市场化交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3
    • 北京市人民政府4月12日公开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北京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时期要以保障城市运行安全为前提,着力增能力、补短板,不断提升城市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优质均衡性、精准适应性和智能引领性。系统推进能源转型,创新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完善多源多向、多能互补、城乡协调的首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垃圾资源化处置和循环利用水平,建设结构合理、能力充足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打造超大城市垃圾分类治理标杆。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市运行保障体系。 积极引进外埠绿色电能。深化与津冀等周边地区的能源合作,在北京周边有序布局可再生能源基地,积极推进环首都风电基地建设,适当支持晋蒙等区域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域外资源开发、绿电定向输送”的绿电进京新模式,开展绿电市场化交易。到2025年,力争外调绿色电量达到300亿千瓦时。 释放电力技术创新引领效能,驱动电力行业发展进一步向智能化、智慧化迈进。鼓励新能源并网发电与智能调度等技术应用,整合储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资源,构建3%—5%可调资源储备库,探索智能统一调度模式,增强削峰填谷能力,缓解电网运行压力。 完善城镇燃气输配系统,加强上游气源组织,完善陕京输气系统,建成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的进京管线,形成“三种气源、一个大环、八大通道”气源供应体系,输气能力达到3亿立方米/日。完善“一个平台+三个环路+多条联络线”城镇输配系统,建成密云、城南、平谷3座门站和西六环中段天然气工程,门站总数达到13座,接收能力达到2.5亿立方米/日,实现六环路高压A管线成环,天然气接收和输配能力显著增强。 推进可再生能源供热发展。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热,新建建筑不再新建独立燃气供热系统,鼓励可再生能源系统与传统供热方式多能耦合。推动城市副中心、怀柔科学城等重点地区可再生能源供热系统建设。建设张家口—北京绿电蓄热试点工程。配合农村建筑节能改造,在具备条件的设施农业、养殖基地、特色村镇、旅游风景区和民宅(宿)创新技术应用形式,打造一批多能互补、绿色供热的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比达到10%以上。 创新能源综合利用模式。扩大多能协同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能源企业建设数字能源云中心,扩大在城市副中心、新建功能区、新建小区和新建公共建筑等的示范应用范围。创新综合能源与节能服务模式,为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高端商务楼宇等重点用户提供能源托管、节能改造、智能运维等服务。打造一批数字能源转型、技术创新示范、新能源应用专业化运营的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区。开展首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运行安全保障协同支撑方案研究。 推动“多表合一”。对居民终端用户水、电、气、热计量仪表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研究制订标准规范,推广智能计费缴费模式,有效监测、分析和整合各项能源消费数据,支撑智慧城市整体运行,指导用户和企业节约能源资源。 推进区域能源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以区域综合能源规划为引领,在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应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延庆区、“三城一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能源互联网规模化示范应用,打造低碳节能示范区,形成城市能源综合运行管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