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储氢技术:解锁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未来钥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18
  •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分布式能源系统因其灵活、高效、低碳的特点,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之一。然而,氢能的储存与运输始终是制约其规模化应用的瓶颈。固态储氢技术凭借其高安全性、高储氢密度和适配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优势,正在为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一、为何分布式能源系统需要固态储氢?

    分布式能源系统强调“源-网-荷-储”的协同,但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导致供需失衡,亟需高效储能技术实现能量跨时空转移。传统储氢方式(如高压气态、液态)存在储氢密度低、安全隐患大、能耗高等问题,而固态储氢通过材料吸附或化学反应储氢,在以下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1、储氢密度提升:相同体积下,固态储氢的储氢量是高压气态储氢的5-10倍,大幅降低储运成本。

    2、安全性突破:工作压力可降至4MPa以下(传统高压储氢需35-70MPa),减少泄漏和爆炸风险,尤其适合人口密集区域的分布式站点。

    3、适配长周期储能:可实现氢气跨季节储存,解决可再生能源“夏盈冬缺”的调峰难题。

    二、固态储氢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四大应用场景

    1、氢能交通:从加氢站到燃料电池车辆的全链条优化。分布式加氢站是氢能交通网络的核心节点。传统高压储氢依赖长管拖车运输,成本高且覆盖半径有限。固态储氢技术可直接整合制氢与储氢环节,例如在加氢站中作为缓冲储氢装置,通过低压安全储存氢气,结合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形成“绿电-制氢-储氢-加注”闭环。或是应用于重卡、船舶等中大型交通工具的车载储氢系统,可以帮助提升30%以上的续航能力。

    2、多能互补微电网:氢储能的“稳定器”作用。在工业园区或偏远地区的微电网中,固态储氢可充当“能量银行”: 调峰填谷:白天利用光伏发电制氢并储存,夜间释放氢气发电或供热,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黑启动电源:通过燃料电池快速响应,保障电网故障时的应急供电。

    3、绿色化工:氢碳耦合的零碳路径。钢铁、合成氨等高耗能行业需通过氢能替代化石燃料实现脱碳。例如以固态储氢系统为枢纽,将分布式风电/光伏产生的绿氢稳定输送至冶炼环节,降低碳排放;通过氢碳耦合工艺,将二氧化碳与绿氢转化为甲醇,作为化工原料或燃料,目前吉利等企业已在多个园区推广此类项目。

    4、建筑供能:氢能供暖与电力联供。在商业综合体或居民区,固态储氢可与燃料电池结合,构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夏季富余电力制氢储存,冬季释放氢气供热,减少对天然气的依赖。

    三、结语

    固态储氢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能源体系的重构。它让分布式能源系统从“被动调节”转向“主动优化”,为城市、工业、交通的零碳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正如《能源法》所倡导的“多能互补”,只有将氢能与风光储深度融合,才能真正释放分布式能源的潜力——而固态储氢,正是这场革命中最关键的“连接器”。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5054-1.html
相关报告
  • 《镁基固态储氢技术产业化提速》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2-07
    • 镁基固态储氢技术产业化提速 . 2024-02-04 16:26  来源: 中国能源报 近日,氢枫(中国)与宝武镁业举行镁基固态储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聚焦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和镁基固态储氢应用等进行战略合作。业内人士认为,经过近几年的探索,镁基固态储氢已成为最具前景的氢能储运技术之一,目前正逐步走向小规模应用。加速镁基固态储氢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有效缓解氢能在储运方面的困难,成为打破氢能储运技术与成本瓶颈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 ●●兼具安全性和高效率 “储氢一般分为气态、液态、固态三种方式,对于大规模氢存储和运输,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算是产业‘新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邹建新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如果想把气态氢体积做得很小就必须不断施加压力,风险性也会随着压力的提升而逐渐增大。同时,由于氢分子非常小,在非常高的压力下,存在缓慢泄漏的风险,而将氢固化在镁材料中,固态体积可以做得非常小,使用过程也更加安全。 “镁基材料的质量储氢密度和体积储氢密度都比较高,更小的体积和更轻的重量能储运更多氢。因此,镁基材料特别适合长距离安全存储和运输氢,这是镁基材料在性能方面的重要优势之一。”邹建新表示。 氢枫(中国)首席技术官宣锋认为,固态储氢的最大优势在于安全性,镁基固态储氢材料是在常温常压下储运氢气,无高压相关的风险,而且由于是固态储运,不需要像液氢一样尽快用完,可以进行长时间储存,因此,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可满足大规模、长距离、跨时间的储运需求。 “在原材料储量方面,我国镁的产量非常大,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5%以上,因此,在镁基材料方面我们有着天然的资源和成本优势,大规模应用没有产量及成本限制。在技术方面,镁基储氢材料具有反应相对简单、无副产物且可控性良好的优势。同时,镁基储氢材料易于回收且回收率高,对环境友好。”邹建新表示。 ●●匹配多元应用场景 在应用端,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在氢冶金、氢储能、氢化工、分布式发电等方面都具备巨大应用潜力。 在长距离运输方面,尤其是超过150公里以上的运输场景,镁基固态储氢是最为理想的储运方案之一。宣锋指出:“如果需氢端距离和供氢端距离比较长,用高压氢成本会比较大。同时,高压氢单车运氢质量为300多公斤,而镁基固态储氢单车能够达1吨至1.5吨,是高压气氢车的3—5倍,运输成本更为节约。” “基于高安全性和高储氢密度,在可再生能源制氢场景中,镁基固态储氢技术能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和季节性难题,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应用场景提供大规模氢气存储技术。”宣锋表示。 “不过,当前对于镁基固态储氢材料而言,主要缺点是释放氢的温度比较高,需要达到300摄氏度以上,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产生一定能耗。”邹建新指出,通过结合后端应用场景,能够解决能耗大的问题。“比如,在氢冶金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余热;再如,氢燃气轮机发电时也会产生很多余热,把余热拿来给镁基材料进行放氢利用,就能降低能耗。” 邹建新指出,镁基固态储氢技术与后端应用场景更好结合,还要进行很多研究工作,比如,不同应用场景对氢的纯度、温度、压力等都有不同要求,如何进行余热匹配、温度匹配、压力匹配等,并最大程度降低能耗,更加安全、高效,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量产有望进入新阶段 事实上,早在2022年,氢枫(中国)全球首条镁基固态储氢材料试生产线就已在河南新乡高新区投产。2023年,氢枫(中国)研发制造宜兴基地开工,进一步扩大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生产规模。 “此前,由于氢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氢一般用在工业原料中,如今氢既是工业原料,又可作为能源,应用领域拓宽的同时,应用场景也变得更多了。”宣锋表示,镁基固态储氢技术已经过多年沉淀,加之能够适用于多个应用场景,具备巨大发展潜力。 邹建新表示,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使用不锈钢储氢瓶,相比碳纤维储氢瓶价格更低,整体成本也不会很高。目前,国内镁基材料的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状态,没有开始大规模量产。“不过,部分氢能企业已经开始合作进行生产线建设,实现大规模生产后成本会大幅下降。未来,随着氢能产业快速发展,会进一步拉动镁基固态储氢材料需求提升。” 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何时可以实现产业化发展?受访专家不约而同地指出,2024年将是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元年”,随着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大规模氢储运需求将不断提升,带动镁基固态储氢材料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宣锋进一步强调,镁基固态储氢是比较新的事物,也是未来氢气储运发展的趋势之一,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补足,包括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甚至国家标准的制定,为产品大规模应用扫清法规层面的障碍。 固态储氢镁基固态储氢氢能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
  • 《包头:自动化固态储氢测试系统上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4
    • 近日,由包头稀土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固态储氢测试系统正式上线,该系统可满足公斤级以上固态储氢装置的测试需要,针对不同工况条件开展模拟测试,提高固态储氢装置测试研发能力,填补自治区相关领域空白。 近年来,随着氢能产业链上游制氢和下游用氢技术日趋成熟,氢的安全高效储运问题成为限制整条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包头稀土研究院聚焦固态储氢技术,在自主搭建的手动测试装置基础上进行自动化改造,最终实现对固态储氢装置充/放氢过程中氢压、流量、温度和应变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定量控制,以开展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模拟测试,如匹配燃料电池供氢压力和流量要求,解决装置研发工作无自动测试设备可用难题。此外,根据测试人员视角编辑控制程序,测试模式丰富,操作界面简明,减少人工测试工作量,显著提高测试一致性、可重复性和研发效率?。 据包头稀土研究院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可成为开展固态储氢装置研发“利器”,为固态储氢材料规模应用于低压固态储氢装置提供更加丰富的技术数据支撑,加快固态储氢技术在氢燃料电池车、氢储运、供能等领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