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法拉伐四赴进博,展创新技术,首发全球新品,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8
  • 进博会是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国家双碳政策的推动下,它更是成为了政、企携手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作为世界窗口,每年汇聚全球政企学研各界人士,携手深化合作与可持续发展,观展人数超过 40 万人。

    2024年恰逢阿法拉伐在华发展40周年,此次参展进博会对阿法拉伐而言意义非凡。自1984年进入中国以来,阿法拉伐不断在中国投资升级生产与服务设施,提升制造与服务能力,并利用其核心技术推动关键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是清洁能源规模应用与创新技术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阿法拉伐创新解决方案也在持续推进,为加速实现中国双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进程贡献绵薄之力。

    11月6日14:30至14:45,阿法拉伐东北亚区总裁Christian Thomsen与阿法拉伐能源事业部垫片板式换热器全球业务总裁Julien Gennetier将携全球新品——高能效半焊式板式换热器T25系列登陆央视进博新品汇,一展其在绿氢规模化生产、可再生储能与工业热泵领域的核心应用,这也是阿法拉伐首次以中国市场为起点,首发全球新品。进博会期间,阿法拉伐还将首发《可持续发展城市:供热与制冷白皮书》,与行业共同探索城市节能提效利器。

    阿法拉伐能源事业部GPHE全球业务总裁Julien Gennetier表示:"本届进博会中,我们带来了许多"第一次"——首次在中国推出全新 T25系列半焊式板式换热器、首发可持续城市发展白皮书、首台江阴产低碳钢板片换热器亮相。这些第一次不仅证明了阿法拉伐对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始终如一的追求,更表明了我们投资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

    阿法拉伐东北亚区总裁 Christian Thomsen谈到:"今年是阿法拉伐连续第四年参展进博会,也正是我们进入中国市场的第40年。几十年来,阿法拉伐不断投资中国,提升制造和服务能力,如今中国已成为阿法拉伐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出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开拓先行、正向引领,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欢迎莅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3号馆3C6-01阿法拉伐展位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37398.shtml
相关报告
  • 《储能正处于规模化发展前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6-05
    • 2018年是中国储能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在《关于促进我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指导下,随着《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配套文件的出台和落实,我国储能市场实现了又一轮高速增长。进入2019年,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促动下,储能产业开启了向规模化发展的新历程。   ■规模化发展条件日趋完善   电化学储能持续高速发展。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011.5MW,同时还有3GW以上在建和规划项目将在未来两三年投运。从规模上看,储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2011—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50%。产业走向规模化发展的端倪已现。   多种商业模式在实践中完善。从应用看,据CNESA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辅助服务、电网侧和用户侧四个应用领域的累计安装比例分别为17.8%、14.3%、21.4%、46.5%,一改前几年用户侧一家独大的状况。2018年两个百兆瓦级项目实现了电网侧储能应用零的突破,使储能在四大应用领域均衡发展,市场应用全面铺开。   非补贴类政策推动市场化发展。从光伏、电动汽车行业的支持政策看,补贴是把双刃剑。作为灵活的调节电源,支撑智慧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交通系统高效发展的新兴技术,储能的政策着眼于开放市场准入、支持建立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重补偿轻补贴。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旦形成,会带动全国各省市、各相关行业的政策出台。例如,2019年1月30日,南方电网公司内部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化学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将储能作为推动发展、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密切跟踪储能技术发展,积极推动储能多方应用;2019年2月18日,国家电网公司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电化学储能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厘定了国家电网各级公司发展储能的边界与重点,也首度公开明确了国网公司发展储能方向;2019年3月4日,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印发《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针对在园区备案实施且已并网投运的储能项目,自项目投运后按放电量补贴业主0.3元/KWh,连补3年。   多项储能标准出台。随着储能示范应用的深入,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工作变得十分紧迫。2014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电力储能标委会,负责储能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015年,全国电力储能标委会根据电力储能标准现状,提出了初步的电力储能标准体系,将储能标准划分为基础通用类、规划设计类、设备试验类、施工验收类、并网检测类和运行维护类,涵盖了各种形式的储能。2017年,国家能源局批复开展能源行业储能领域标准专项研究工作(国能综函科技[2017]38号),同意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组织开展能源行业储能领域标准化专项研究工作。   2018年,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入围国家标准委会第二批团体标准试点名单。联盟通过征集相关单位对于储能标准的需求,并围绕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储热、退役动力电池的储能综合利用等开展了团体标准的建设工作。近期有更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都积极参与到储能各项标准和规范工作的建设中来,为将来储能的大规模、全领域应用做好准备。   ■仍需多方面提升竞争力   作为新兴的技术、新兴的产业,电力储能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在规模化发展的前夜,储能要在以下四方面加紧备战:   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目前产业还缺乏一种兼顾大容量、高效率、长寿命和高安全性的技术,新材料、新技术体系的创新工作仍是重点,固态锂离子电池、水系电池、金属空气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创新未来都有可能成为产业技术突破的重要力量。以储能捆绑火电机组参与调频、通过峰谷套利为用户降低电费的用户侧储能为例,部分储能应用类型已经在市场得到实践并具有一定的可盈利性。但随着储能和电力系统融合度的提高,市场更需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客户问题为目标的应用创新,这些以需求为本质的应用仍不够清晰,还需要储能企业的深耕细作。   积极参与政策研读和政策推动。目前的储能市场具备政策和需求双驱动的特点。无论是区域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电改的配套政策,还是节能环保、多能互补和能源互联网发展,都有可能惠及到储能的应用和经济性的提升,所以实时跟踪并研究地方政策,将有助于企业利用政策推动应用或提高利润;在有明确诉求的前提下,参与储能地方政策的推动也是十分必要且有价值的,如2018年储能企业参与推动国网江苏《客户侧储能系统并网管理规定》的出台,就解决了储能项目并网难的问题。   增强成本管理和产品化建设。储能市场扩大,项目量猛增,主流储能企业现在并不缺少项目机会,但受制于储能度电成本与我国的电力消费水平相比仍较高的现状,低价竞争、利润缩水给产业发展带来困难。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据CNESA对厂商的持续调研,与2013年相比虽然成本下降近70%,2018年的度电成本为0.5—0.6元/KWh,但仍难以满足用户的低价要求。因此储能系统的成本管理是重中之重。在尽量降低电池本体成本的同时,也要在各类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配套设备的成本下降上下功夫,还要控制好设计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随着储能市场需求的增加,在部分领域逐步完成从按需定制系统到产品化建设的转化也是降低成本和扩大应用面的一个重要准备,部分厂商已经从户用储能系统入手进行产品开发。   加强市场拓展和市场宣传。与储能可以实现的价值相比,储能现有的应用类型和市场仍然狭小,在真正进入产业化发展之前,开发空间仍然巨大。从横向看,要开拓储能的跨行业应用。储能在电力市场外的应用几乎是空白,包括军事、轨道交通、港口、矿业、智能设备、穿戴设备等。从纵向看,要深化对电力客户业务、客户行为的理解。储能集成商、运营商应加强与发电集团、电网企业系统内的服务型单位的合作及合资,如电力系统内的项目实施单位、综合能源服务单位、电力服务公司等,共同开发和拓展储能市场,近期科华恒盛、北控清洁能源、采日能源等已经开始合资合作的布局。随着产业的成熟,市场宣传也将成为企业持续开展的工作,应设立专人专款,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建立企业和品牌知名度,为市场拓展打下基础。
  • 《我国西部 “沙戈荒” 新能源基地将规模化加速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20
    •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新疆首个千万千瓦级 “沙戈荒” 风光火储一体化基地施工现场,近百台工程机械昼夜轰鸣。这一总投资超千亿元的能源工程,仅是我国西部新能源开发浪潮中的冰山一角。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 “沙戈荒” 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后,我国新能源装机速度与日俱增,在广袤的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构建绿色能源新地标。 规模化开发重塑能源版图 截至 2024 年底,首批 50 个 “沙戈荒” 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总装机突破 9000 万千瓦。这些新能源 “超级工程” 通过集中连片开发,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以新疆哈密 — 郑州特高压通道为例,其年输送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占比超 40%,相当于每年减少中原地区标煤消耗 3200 万吨。 新能源产业链正经历深度变革。四川东方风电针对 “沙戈荒” 环境研发的10兆瓦抗风沙风机,该机型已在东方电气木垒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内蒙古能源二连浩特100万千瓦风储项目完成首台机吊装,标志着能源装备企业正在委风光基地建设提供符合需求的产品。 技术创新破解开发难题 “沙戈荒” 基地建设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需突破电网消纳瓶颈;另一方面,极端环境对设备可靠性提出严苛要求。 随着“源网荷储一体化” 调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其在新疆建成国内首座 220 千伏新能源汇集站,实现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平滑并网。 储能技术成为破局关键。2024年,新型储能领域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装机规模首次突破了7000万千瓦的大关。到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7376万千瓦,储能容量为1.68亿千瓦时,这一数字大约是“十三五”末期的20倍,相比2023年底增长了超过130%。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光伏 + 储能 + 治沙” 模式不仅实现发电效率提升 20%,还同步完成生态修复面积 30 万亩。这种 “发电 + 生态” 协同模式,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政策协同构建发展生态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出台《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明确优先保障 “沙戈荒” 基地外送通道建设。2025 年计划新增特高压输电容量 3000 万千瓦,重点推进哈密 — 重庆、酒泉 — 湖南等跨区通道工程。同时,通过 “绿电交易”“碳市场” 等机制创新,引导东部省份增加清洁能源采购量。 地方政府积极响应,2024年,“疆电外送”1264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占比近1/3。而“疆电外送”第三条直流通道全面建成投运后,新能源占比将达到50%。 宁夏推行 “新能源 + 乡村振兴” 模式,光伏板下发展枸杞种植、肉羊养殖,户均年增收超万元。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的叠加,吸引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布局西部,带动就业超 50 万人。 未来展望:从能源基地到生态样板 按照规划,到 2030 年 “沙戈荒” 基地总装机将达 4.55 亿千瓦,相当于再造 3 个三峡电站。随着 “西电东送” 第四通道开工建设,这些清洁能源将覆盖华东、华南等负荷中心。更值得期待的是,通过 “光伏治沙”“风电固沙” 等技术创新,预计可同步治理荒漠化土地超 10 万平方公里,实现 “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 的立体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