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交付》

  • 编译者: 袁雪
  • 发布时间:2025-08-20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4月17日,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交付。据了解,“国信1号2-1”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鲑鳟鱼等名优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约3600吨。 4月17日,“国信1号2-1”船员在驾驶室值守。 4月17日,人们在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参加“国信1号2-1”交付仪式。 4月17日,一名“国信1号2-1”船员从作业舱内经过。 靠泊在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码头的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 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被命名为“鲁即渔养60617”。 靠泊在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码头的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 4月17日,“国信1号2-1”船员在驾驶室值守。 靠泊在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厂码头的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 4月17日,“国信1号2-1”船员在养殖监控室值守。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博 来源:中国渔业报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
相关报告
  • 《历时10年!我国建成世界唯一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30
    • ◎ 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历经10年攻关,中国建筑技术中心于近日建成“中建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设备总重量约6900吨,垂向加载能力高达10800吨,超越当前国内4000吨、国外6000吨的同类实验设备,并可实现六自由度加载,是当前世界唯一。 中建技术中心工程结构实验室全景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单个结构构件承重高达数万吨,受实验设备制约,结构设计人员一般通过有限元分析,加上小比例尺试验作为设计依据,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构件的力学性能。”7月29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中建工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研发负责人孙建运说。 单个结构承万吨的构件,如果用4000吨设备进行受力试验,存在哪些缺陷? “如果实际构件承受1万吨的力,其截面尺寸是1平方米。当只有加载能力为4000吨的试验设备时,进行实验的试验模型就只能做到0.4平方米。”孙建运说,这样试验模型与实际构件就存在差别,做出的试验结果只能反映0.4平方米构件的性能。 土木工程界都知道某发达国家用小尺寸反推试验出错的实例。其隔减震技术和隔减震水平非常高,由于没有大的隔振支座试验测试设备,只能先进行小尺寸隔振支座试验测试,再把测试结果反推到大尺寸。2018年偶然发现这种计算方法是错的,给当时该国土木工程界带来很大冲击。 “假若采用大尺寸隔振支座测试(或原尺寸测试),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孙建运说。 近20年来,我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以高、大、特、新为特征的复杂土木工程越来越多。同时,我国又是多地震国家,土木工程领域的抗震减灾任务非常严峻。 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重大工程关键技术进行试验验证,提升整个建筑的安全水平,尤其是隔减震技术与隔减震产品的整体水平? 2009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相关国家课题,规划建设大型工程结构试验室。 试验室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长130m,宽36m,高35m。由全球规模最大的反力墙与反力地板试验系统,及全球加载能力最强的万吨级多功能试验系统组成,可满足超高层、大跨度等复杂建筑足尺试验研究需求。 “系统集静力和动力实验功能于一体,控制技术复杂,设计建造难度巨大,特别是加载框架生产加工与安装技术、加载框架移动横梁自动升降与锁紧技术、大吨位垂向滑动微摩擦静压支承技术、六自由度控制技术等,这些都给自主研发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技术挑战,是全球研制难度最高的土木工程试验设备。”孙建运说。 中国建筑技术中心组建了由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位企业、高校专家教授组成的顾问团队,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建科工,以“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融合创新机制,攻克了该系统在技术参数、试验功能、设备制造等方面的重重困难,形成多项关键技术成果,解决了我国工程结构科学实验手段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实现了中国建筑在行业关键技术研发方面的重大突破。 “这是集机、电、液于一体的复杂的土木工程实验设备,是实验设备领域的大科学攻关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邓宗全如此评价。 据介绍,“中建万吨级多功能实验系统”目前已陆续承接同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许多实验任务。 来源:科技日报
  • 《全球首艘天然气动力集装箱巨轮在上海投入运营》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10-21
    • 9月24日19时,全球首艘23000标箱级 天然气动力集装箱 船“达飞雅克·萨德”轮缓缓靠泊洋山港二期码头,正式投入运营。这个配载环保动力系统的“绿巨人”闪耀着中国“智”造的光芒,它将作为“一带一路” 倡议和繁荣贸易的使者,进一步优化中欧经贸联系,推进疫情后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据悉,“达飞雅克·萨德”轮集诸多亮点于一身:第一大亮点是“智慧脑”,大块头有大智慧,该船集一人桥楼、无人机舱、抗横倾自动平衡、自动检测报警等一系列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于一身,仅需26名船员即可轻松驾驭,不仅节约人力资源,也便于疫情防控。第二大亮点是“双核心”,该船配备双燃料动力系统,既能使用燃气又兼顾燃油,其燃料仓能装下足足186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在天然气动力模式下,单航次产生的碳、硫以及颗粒物等排放量大幅减少,能满足全球最严格排放标准,代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方向。第三大亮点是“超级胃”,该船长399.9米,型宽61.3米,货舱深度33.5米,甲板面积近2.4万平方米,相当于3. 5个标准足球场,一次能装下23000多只标准集装箱,可承载22万吨货物,能有效降低单航次单个集装箱运输成本。据了解,2017年法国达飞集团在上海订造了9艘23000标箱级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委托上海沪东和江南两家船厂建造。该轮是下水运营的首条,展现了中国高端海洋装备制造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国船舶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上海作为全球重要造船中心的地位。为保障疫情下这艘海上巨无霸尽快顺利首航,边检机关提前对船员开展行程轨迹排查,由于船方早在今年3月就安排法国、波兰、乌克兰等国籍的27名船员陆续抵沪,所有船员均按照上海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和隔离观察,但受疫情影响原定船舶首航计划被迫推迟。鉴于全船船员近14天均未离沪,涉疫风险较低,洋山边检站与船厂所在地崇明边检站密切配合,由崇明边检站为船舶办理新船船体检查手续和船员人证对照手续,船舶靠泊洋山港后洋山边检站为船员加盖出境验讫章,通过“接力办”保证船舶从换旗交付到首航出境边检手续的无缝衔接。船舶靠港后,洋山边检站组织警力加强码头巡查力度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保障船舶首航仪式和装船作业安全,并于作业完毕后通过“网上办”为船舶办理出境边检手续,减少人员接触,保障船舶及时启航离境。据悉,“达飞雅克·萨德”号将在洋山港完成1883自然箱的装船作业任务后驶往韩国,开启“绿色”航运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