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核糖体质量控制调控温敏雄性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2-11
  • 两系杂交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推动着杂交水稻的发展。超过95%的温敏两系杂交稻组合由含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tms5的不育系配组而成,凸显了tms5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方面的重要地位。

    全球极端天气呈常态化趋势,不育系杂交制种时遭遇低温天气易导致制种失败,造成经济损失,限制两系杂交水稻发展。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转育起点温度是雄性育性从可育转变为不育的临界温度,也是保障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安全的关键。

    前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团队和华南农业大学庄楚雄团队等克隆了TMS5基因。该基因编码保守的核糖核酸酶RNase ZS1。随后,遗传发育所曹晓风团队与陈宇航团队等揭示了TMS5作为tRNA环磷酸酶修复2′,3′-环磷-tRNA调节tRNA的循环进而调控水稻温敏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但是,tms5依赖的温敏不育系转育起点温度调控的分子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近期,曹晓风团队等发现,核糖体相关蛋白质量控制(RQC)成员OsRqc2通过选择性结合tRNA,改变进入RQC的tRNA水平,进而调控育性转育起点温度。

    该研究通过EMS诱变筛选获得中高温下可恢复株1S育性的抑制子sot4,将转育起点温度从23℃提升至>25℃。研究通过遗传分析及同源比对发现,SOT4编码的蛋白和酵母中Rqc2p为同源蛋白,并命名为OsRqc2。抑制子sot4(tms5 osrqc2-1)点突变发生在其CC2结构域上,使其第552位Thr突变为Ile。这个位点在不同物种中保守且存有分化,在动植物中为Thr,在真菌中为Ile,在细菌和古菌中为Ile或Leu。遗传实验与体内生化实验证明,OsRqc2参与调控tms5突变体转育起点温度,且T552I突变致使其添加CATylation的速率变慢。

    进一步,该研究通过RIP-tRNA-seq发现,OsRqc2 T552I结合tRNA-Ala/Thr能力变强而结合tRNA-Ser/Ile能力变弱。同时,研究通过质谱鉴定水稻中C-terminal tails产物的氨基酸组成再次验证了上述发现。进而,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定环磷RNA和全长tRNA技术发现,抑制子tms5 osrqc2-1能够部分恢复体内tRNA-Ser/Ile的环磷和成熟tRNA水平。同时,在株1S中过表达tRNA-Ser或tRNA-Ile可以部分恢复其育性,将转育起点温度从23℃提升至>25℃,说明抑制子tms5 osrqc2-1通过部分恢复体内成熟tRNA-Ser/Ile水平,来提高tms5突变体育性转育起点温度。

    上述研究为解析不同物种中CATylation的分化差异提供了实验证据,并提出了通过改造OsRqc2的CATylation能力以实现降低育性转育起点温度的新视角。

    2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tRNA selectivity during ribosome-associated quality control regulates critical sterility-inducing temperature in two-line hybrid rice为题,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syky/202502/t20250208_5046708.shtml
相关报告
  • 《遗传发育所揭示移动的ARGONAUTE 1d调控水稻低温育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与动物中piRNA类似,单子叶植物生殖细胞中产生大量21-和24-nt phasiRNA参与雄配子发育,特别是极端温度下的育性调控,而有关phasiRNA的合成机制及功能调控却知之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研究组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发表了题为Mobile ARGONAUTE 1d binds 22-nt miRNAs to generate phasiRNAs important for low-temperature male fertility in rice的论文,揭示了OsAGO1d可从花药壁细胞移动到花粉母细胞,通过结合22-nt miRNA介导phasiRNA的合成以维持水稻低温育性。   前期研究发现,phasiRNA的合成需要22-nt miR2118和miR2275与AGO蛋白形成沉默复合体介导PHAS转录本起始切割,随后在RDR6及DCLs的加工下,产生成熟的21-和24-nt phasiRNA (Johnson et al., 2009;Song et al., 2012a;Song et al., 2012b;Teng et al., 2020)。其中,具有5′C特征的21-nt phasiRNA可装载进入AGO蛋白家族的MEL1中参与减数分裂调控(Nonomura et al., 2007;Komiya et al., 2014),而参与phasiRNA产生和发挥功能的其他AGO蛋白尚且未知。   研究发现,水稻OsAGO1d受低温诱导表达,而OsAGO1d敲除突变株在低温下绒毡层降解延迟,导致雄性不育。科研人员通过RNA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OsAGO1d主要结合带有5′U 的21-nt phasiRNA、miR2118及miR2275家族成员。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小RNA测序发现OsAGO1d介导了近千个PHAS位点phasiRNA的产生。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OsAGO1d主要在花药壁细胞中转录,而免疫荧光与免疫金标的结果则显示OsAGO1d蛋白更多的在花粉母细胞中积累,表明OsAGO1d蛋白质可从花药壁细胞移动到花粉母细胞中。为探究OsAGO1d的移动对phasiRNA合成的重要作用,科研人员通过分析依赖于OsAGO1d的phasiRNA组织表达及在花粉母细胞中的分布比例,揭示OsAGO1d在花药壁细胞中结合miR2118从而负责21-nt phasiRNA的产生,而OsAGO1d移动到花粉母细胞中主要结合miR2275产生24-nt的phasiRNA。该研究解析了OsAGO1d介导phasiRNA代谢在低温育性调控的重要作用,其可移动的特性精细调控了不同长度phasiRNA的时空分布,为花药发育过程中花药壁与花粉母细胞之间信号交流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及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的支持。
  • 《科学家揭示高温导致棉花雄性不育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4
    •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棉花研究团队阐明了DNA甲基化对于高温胁迫下花粉活性和花药开裂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有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上。 课题组前期鉴定了两个在高温下存在表型差异的材料:“84021”(耐高温)和“H05”(敏高温),转录组测序发现敏高温材料“H05”在高温下的差异表达基因数目远远超过耐高温材料“84021”。同时液相色谱测定结果显示两者内源的DNA甲基化整体水平在高温胁迫下存在显着差异,DNA甲基化整体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糖信号、活性氧和生长素之间的平衡导致雄性败育。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温胁迫上调敏高温材料“H05”中I型酪蛋白激酶在花药绒毡层和小孢子中的表达,影响花药中糖与激素信号之间的平衡,导致败育。但DNA甲基化参与植物雄性生殖器官高温响应的机制仍不清楚。 为建立高温胁迫导致DNA甲基化变化调控花药育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继续采用“84021”和“H05”,分别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构建了四分体时期,绒毡层降解时期和花药开裂期三个重要花药发育时期的DNA甲基化差异图谱。阐明在高温胁迫下,“H05”呈现出相对较低的DNA甲基化水平,而“84021”则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H05”中较低的24nt小RNA数量暗示着小RNA介导的DNA甲基化建立途径(RdDM)受到影响。通过外施DNA甲基化抑制剂,发现“H05”在常温下出现了类似高温胁迫下花粉不育的表型,但与此同时花药壁却正常开裂。进一步的RNA测序结果显示,糖和活性氧代谢途径明显受到DNA甲基化的调控,而生长素路径在抑制剂的处理下却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另一方面课题组通过smallRNA及降解组测序发现高温胁迫是通过影响生长素相关micRNAs的转录进而调控花药开裂。 本研究首次绘制了高温与常温下棉花花药中的DNA甲基化图谱,并首次发现高温胁迫下导致的花粉不育和花药壁不开裂表型受不同的路径调控,这对进一步研究高温导致雄性不育的机理,创制耐高温种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