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 2020年电池领域的十大科技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1-13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是现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推进器,人们对如何提高电池性能保持着高度关注,科研人员正在不断探索各种途径来优化电池的性能。无论是制造世界上最快的电极,用核废料制造电池部件,还是借助声波防止火 灾危险,在2020年,科学家向我们展示了开发下一代储能技术方面他们是多么富有想象力。

    科研人员探究了很多改进电极性能的方法,比如,添加少量的石墨烯使电解质变得更加硬固、先进的材料是如何实现电池快速充电或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外媒Newatlas网站评选出电池领域的十大科技突破,下面和锂电前沿小编一同看看这些研究的亮点以及一些颠覆性、跳脱于常规思维定式的电池设计?

    今当电池计及化学行业发展是受高度关注的科研领域,在2020年间科研人员提供了许多改进设备的方法,且这些设备将会在未来的几年内得到改进。

    锂金属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通过引入新材料来提升电池性能有很多的选择,其中一种选择是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锂金属。有人把锂金属描述为一种“梦幻材料”,用锂金属作为阳极来代替目前使用的石墨和铜,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使电池能够工作更长的时间以及储存更多的能量。

    但使用锂金属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性。当电池充电时,锂金属表面会形成树突状锂枝晶,进而导致电池短路、起 火,最终导致设备故障。在2020年有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新方法,其中一个是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Min-Kyu Son,他们防止锂枝晶形成的方法是在阴极和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在锂金属阳极表面形成保护层,使其在500次的充放电循环中保持稳定。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过程可以集成到现有的制造程序中,以便于大规模生产制造。

    无枝晶的固态电池

    12月,加州电池制造商QuantumScape公布了用于电动汽车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的一些性能数据。数据显示:一辆平板电动车能在短短15分钟内就可以充电到80%。该公司声称可以做到部分原因是:使用了固体电解质而非液体电解质,以及由锂金属制成的阳极在充电时,这种阳极会自身形成隔离物,有效避免了枝晶问题。

    这种电池具有出色的能量密度,大约是特斯拉3型锂电池的四倍,容量为1千瓦时/升。在重量方面,这款电池还提供了380至500瓦时/公斤的电量,超过了特斯拉电池组的260瓦时/公斤。研究还发现,这种电池在经过8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80%的容量,在电池寿命和安全性方面同比其他电池更为优越。

    声波方面的探究

    今年2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探索出了一种颇具想象力的方法来防止锂金属电池中的枝晶生长。该研究小组制造了一个微型超声波装置,并将其整合到锂金属电池中,使其能够通过液体电解质发送高频声波,使其流动平缓,这将有助于在阳极上形成整齐、均匀的锂分布,而不是形成导致枝晶生长的不均匀团块。在测试中,这种配备了超声波的电池可以在10分钟内从0%充电到100%,并在250次充电循环中保持稳定,再次预示着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提高。

    一种快充电池

    德州农工大学的科学家展示了一种装置,这种装置采用了由碳纳米管制成的微小支架作为阳极,这是科学家们就如何实现锂金属电池的又一个例子。这些分子与锂离子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避免在表面形成树突。

    虽然这种设计在安全性方面与传统设计相差无几,但这种电池结构也被证明了这种电池能够产生更大的电流。事实上,它的体积要比传统电池大得多,以至于研究小组报告说,这个装置能处理的电流是传统电池的五倍,这就提供了一种电池能短时间充满电的研究方向。

    添加硅元素

    虽然锂金属作为一种阳极材料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其他金属也具有可开发的前景。硅就是其中之一,它的锂离子储存能力是当今石墨和铜的四倍,但容量往往会迅速下降。

    在六月份,韩国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称为锂预加载的技术来提高电池的寿命,这包括将硅阳极浸入一种特殊的溶液中,使电子和锂离子渗入电极,以弥补循环过程中的损失。

    大多数硅基负极在最初的充电循环中锂离子流失超过20%,而这种新阳极在测试过程中流失不到1%。它的能量密度也比市面上的同类产品高出25%。

    微波和盐的开发和应用

    另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电池化学物质是钠离子,但原因截然不同。锂金属比较稀有,开采锂成本高昂,而且对环境有害。而世界上盐的来源广泛,可以有机会转化成成本更低的电池,应用于电网等。在四月份,电池的一个重要部件被发现可以同样从丰富的材料中获得。

    Purdue大学的科学家们能够从可回收的PET塑料还原成薄片,然后用超快微波辐射处理,使其变成一种被称为对苯二甲酸二钠的物质,这种有机小分子有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阳极材料,研究小组称它是钠离子电池组件的一部分。

    首席研究员维拉斯•波尔说:“源于社会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限制的关注和日益增强的意识,我们正在解决可再生能源转换和储存激增的问题。”

    来自海洋的灵感

    为可再生能源提供电网规模存储解决方案的另一种替代电池设计是氧化还原液流电池。这些装置不是将能量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将能量储存在巨大的外部槽中的液体电解质中,这意味着通过增大槽的尺寸可以增加储存潜力。

    今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演示了如何用更可持续的材料制造这些电池的关键构件。几丁质是一种类似纤维素的多糖,存在于虾壳中,研究人员能够将其与毛毡结合使用,为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制造电极。

    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弗朗西斯科•马丁•马丁内斯说:“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其良好的性能,而且在于起始材料的低成本,并且考虑了废物的再利用,这使得电极更具有可持续性价值。”

    充分利用地心引力

    大规模储存可再生能源的另一个解决办法可能在于重力的利用。苏格兰公司Gravitricity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储能系统,它由巨大的砝码、强大的绞盘和缆绳组成。能量来自于重物从一根转动绞车并发电的轴上落下。

    在短短的15分钟内制造出的能量,可持续输出功率长达8小时,峰值输出之间的1至20兆瓦。这将是一个低成本、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该公司正在加紧建设一个原型系统,这将在2021年底于爱丁堡完成测试。

    利用石墨烯增加硬度

    在六月份,另一种固态电池的研发受到高度关注。一般来说,将液体电解质换成固体电解质,以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但这通常就会导致电池的破裂和被腐蚀。

    布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研究石墨烯材料来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方案,他们将少量石墨烯添加到陶瓷材料中,形成一种新型固体电解质,他们声称这种电解质是迄今为止最坚硬的。这项研究的新奇之处在于石墨烯具有很高的导电性,这对于电解质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性能指标,但是他们将石墨烯的浓度保持在足够低的水平,找到了一个阻止石墨烯导电的最佳点,并且仍然能够提供很高的硬度。

    世界上最快的电极

    所有的电池都有一对电极,即阴极和阳极,电流通过它们流动,而这些通常都是杂乱无章的结构,离子需要携带电荷在复杂的环境下运动。超级电容器制造商Nawa在10月份推出了自己的电极设计,提供了一种更为快捷的离子传输通道。

    这种电极由一个垂直排列的结构组成,类似于梳子的结构,1000亿个高导电性的碳纳米管竖立在螺栓上,并涂上活性材料,如锂离子。这等于为移动的离子创造了一条高速公路,使它们能够以更方便的方式进出电池。

    实际上,该公司表示,它的电极可以将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提高10倍,可实现在5分钟内实现0-80%的充电。与此同时,能量密度可能会跃升两到三倍。

    Nawa表示:其生产这些电极的工艺成本低廉,并有信心与现有的电极相比更具有成本竞争力。该公司预计,这项技术将于2022年开始进入市场,到2023年后能开发出更加先进的技术系统。目前,该公司正与多家汽车公司就此展开商谈,在法国已经找到了大客户Saft。

相关报告
  • 《《科学》杂志评出2019年十大科学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23
    •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又到年底盘点时。《科学》杂志官网在12月19日的报道中,为我们盘点了2019年科学领域的累累硕果,选出了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其中不乏中国科学家的身影:人类首次一窥黑洞“真容”位居榜首;新晋“网红”丹尼索瓦人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往昔岁月。   事件视界望远镜拍下的首张黑洞照片使人类第一次看见了位于星系中心的引力怪兽。这个黑洞位于一个名为梅西耶87(M87)星系的中央,质量是太阳的65亿倍。看见黑洞不仅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的正确性,也为将来揭开与黑洞有关的种种谜题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研究或许能为构建“大一统理论”带来新线索,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凝聚了全球200多位科学家的心血,其中包括多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对媒体表示,中国科学家在望远镜观测、后期数据处理和结果理论分析等方面作了突出的贡献。   人类学今年迎来“新晋网红”丹尼索瓦人,她们是尼安德特人的姊妹,曾在亚洲各地繁衍生息。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陈发虎等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新蛋白质技术,确认一块来自青藏高原的颌骨属于丹尼索瓦人;另一组科学家则利用基因技术,重建了一个7.5万年前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年轻丹尼索瓦人女孩的面容。   今年10月,谷歌研究人员称实现了名为“量子霸权”的里程碑。谷歌表示,他们的量子处理器能在200秒内完成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需要10000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但IBM对此提出了质疑。   今年1月1日,“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小行星“天空”,这是人类探测器迄今拜访过的最遥远天体。“新视野”号传回的数据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奇异世界,也有望向我们揭示更多与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有关的谜题。   日本研究小组历时12年,成功从深海沉积物中培育出一种古菌MK-D1。研究人员确认这种古菌携带真核基因,朝揭示包括人类在内的终极祖先迈出重要一步。   在人类健康领域,一个国际团队提出了一种低成本、易于获得的补充剂,是无数遭遇营养不良儿童的福音。今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Trikafta三联疗法,用于治疗年龄12岁以上CF患者。科学家也最终确定了两种可大大降低埃博拉死亡率药物。   此外,新型人工智能系统Pluribus扑克机器人,首次在超过两人的复杂对局中击败人类顶级玩家。此外,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研究也进入“超级年”。   这些带来惊喜、福祉的突破,加深了对宇宙、生命、乃至我们自身的了解,必将铭刻于人类科技史册。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19年珠玉在前,我们有理由对即将到来的2020年怀抱最美好的期待。
  • 《重磅!Science公布2021年十大科学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2-24
    • 北京时间12月17日,《科学》网站公布了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结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科学界都有哪些重大成果。其中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进展获得2021年十大科学突破进展之首! 1、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 今年7月,世界知名人工智能团队深度思维宣布,已经利用AI智能软件程序——阿尔法折叠预测了人类表达的几乎所有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其他20种生物几乎完整的蛋白质组。AI预测蛋白质结构将实现广泛应用,提供对基础生物学的见解并揭示潜在的药物靶点。 8月,中国研究人员使用阿尔法折叠2绘制了近200种与DNA结合的蛋白质结构图。11月,德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利用阿尔法折叠2和冷冻电镜绘制了核孔复合物的结构图。现在,科学家正使用阿尔法折叠2来模拟奥密克戎变体刺突蛋白突变的影响。通过在蛋白质中插入更大的氨基酸,突变改变了它的形状——也许足以阻止抗体与其结合并中和病毒。 人工智能预测了两种蛋白质如何形成参与酵母DNA修复的复合体。 2、解锁古老泥土DNA宝库 最近,科学家们从洞穴地面的土壤中解锁了一个更大的古代DNA宝库。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泥土DNA”来重建世界各地穴居人的身份。 在西班牙的Estatuas洞穴,核DNA揭示了8万至11.3万年前生活在那里的人类的遗传特征和性别,并表明尼安德特人的一个谱系在10万年前结束的冰川期之后取代了其他几个谱系。在美国佐治亚州Satsurblia洞穴有2.5万年历史的土壤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来自以前未知的尼安德特人系的女性人类基因组,以及野牛和现已灭绝的狼的遗传痕迹。通过将墨西哥奇基维特洞穴中1.2万年前的黑熊DNA与现代熊DNA进行比较,科学家们发现,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之后,洞中黑熊的后代向北迁徙至阿拉斯加。 3、实现历史性核聚变突破 8月,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NIF) 产生了一种聚变反应,这种反应产生的能量比点燃它所需的激光能量更多。NIF使用来自世界上最高能量激光的脉冲来压缩胡椒粒大小的氢同位素氘和氚胶囊。这种方法每次发射产生170千焦的聚变能量——远低于1.9兆焦的激光输入。但在8月8日记录显示,该能量飙升至1.35兆焦耳。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燃烧等离子体的结果,这意味着聚变反应产生了足够的热量,可以像火焰一样通过压缩燃料传播。 为了产生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的聚变反应,192束激光束会聚在一个微小的燃料芯块周围。 4、抗新冠强效药出现 数据显示,美国默克公司的抗病毒药物莫奈拉韦可将未接种疫苗的高危人群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30%;而辉瑞公司的抗病毒药物PF-07321332,如果在出现症状的3天内开始服用,则可使住院率降低89%。科学家们强调,抗病毒药物不能取代疫苗接种,但它们仍然至关重要。如果新的奥密克戎变体导致突破性感染激增,它们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 美国默克制药公司的莫奈拉韦将未接种新冠疫苗的高危人群因病住院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0%。 5、“摇头丸”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发现,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摇头丸”的主要成分,显著减轻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症状。76名受试者,部分接受了3次MDMA治疗,部分接受了安慰剂指导治疗课程。2个月后,67%的接受MDMA治疗的患者不再有PTSD症状,而安慰剂组则仅有32%。 研究人员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使用MDMA治疗。 6、单克隆抗体治疗传染性疾病 今年单克隆抗体 (mAb)开始在对抗新冠病毒和其他威胁生命的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HIV 和疟疾寄生虫等方面显现出效果。到今年年底,已有3种用于治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获得FDA紧急使用授权。科学家还正在开发针对流感、寨卡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的单克隆抗体。两个旨在预防所有婴儿呼吸道合体病毒(RSV)的候选药物被寄予厚望。单克隆抗体或将成为传染病武器库中的“标配”。 7、“洞察”号首次揭示火星内部结构 自“扎根”火星以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在其着陆点测量了大约733次地震。科学家基于其中35次地震的数据,揭示了火星的内部结构,估计了火星地核的大小、地幔的结构和地壳的厚度。这也是科学家第一次使用地震数据来探测地球以外行星的内部,这是了解火星形成和热演化的重要一步。 8、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出现“裂缝” 4月7日,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进行的缪子反常磁矩实验显示,缪子的行为与标准模型理论预测不相符。研究报告称,巨大的、不稳定的类电子粒子——缪子,比最初预测的更具磁性。此外,费米实验室里的质子加速器也可以大量制造缪子。研究人员现在正在仔细检查今年的计算结果,如果成立,并且理论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持续存在,可能将标志着有50年历史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预言失败,或打开物理学变革之门。 在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这个环内,缪子像指南针一样在磁场中旋转,精确度为十亿分之三十。 9、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对人类疗效 首次证明 基因编辑工具CRISPR于2020年首次显现出或可治愈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功能。今年,科学家们更进一步,直接在人体内部署CRISPR-Cas9。在小型研究中,该策略减少了一种有毒的肝脏蛋白质,并适度改善了遗传性失明患者的视力。6月26日,美国Intellia医药公司和再生元公司科学家在6名患有一种名为转甲状腺素淀粉样变性病的罕见疾病的患者身上测试了他们的治疗方法。结果显示,所有参与者的畸形蛋白质水平均下降,其中两名接受高剂量注射的人的蛋白质水平平均下降了87%。 10、体外胚胎培养为早期发育研究 通常,老鼠胚胎在母鼠体外生长的时间为3到4天。但在3月,一个团队报告了一个将这一期限延长到11天的方案。该研究进展有望为子宫外孕育人类铺平道路。此外,还有科学家设计了被称为“胚泡”的关键胚胎阶段的替代品。一个研究小组从人类胚胎干细胞中复制了胚泡,并诱导了多能干细胞(IPS)。另一项研究发现,转化为诱导性多能性细胞的皮肤细胞会产生囊胚状结构。这些人造胚泡并不是真正的胚胎,但其中一些可作为某些研究的替代方案以减少伦理争议。5月,国际干细胞学会宣布放宽人类胚胎培养“14天规则”,进一步提振了该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