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支持符合条件氢能企业在科创板等注册上市》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3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对外公布。规划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宣传引导、督导评估等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建立氢能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氢能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推动地方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理性布局氢能产业,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和集聚发展。

    二是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坚持以规划为引领,聚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在氢能规范管理、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打造氢能产业发展“1+N”政策体系,有效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三是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在供应潜力大、产业基础实、市场空间足、商业化实践经验多的地区稳步开展试点示范。支持试点示范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改革创新,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种路径,在完善氢能政策体系、提升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

    四是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性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运用科技化手段为优质企业提供精准化、差异化金融服务。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氢能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等注册上市融资。

    五是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开展氢能制、储、输、用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标准宣贯工作,增强企业主体安全意识,筑牢氢能安全利用基础。加强氢能科普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六是做好规划督导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指导,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适时组织开展成效评估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规划实施中期,根据技术进步、资源状况和发展需要,结合规划成效评估工作,进一步优化后续任务工作方案。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两部委:引导全社会消费绿色能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02
    •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央地联动,按照以收定支原则用好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全面落实税务部门征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有关要求,确保应收尽收。利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新能源发展,研究将新能源领域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同时,充分发挥电网企业融资优势,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延续补贴资金年度收支平衡。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绿色资产支持 (商业)票据、保理等创新方案,解决新能源企业资金需求。 实施方案提出了7方面21项具体政策举措:一是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二是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三是深化新能源领域 “放管服”改革,健全新能源相关公共服务体系。四是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新能源产业国际化水平。五是保障新能源发展合理空间需求。六是充分发挥新能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七是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 (曾阳风) 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 日前,国资委印发 《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 《方案》),明确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聚焦影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旗舰型龙头上市公司,培育一批专业优势明显、质量品牌突出的专业化领航上市公司,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年来,部分中央企业内部上市平台定位不清、分布散乱、实力较弱,一些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创新发展能力不强、经营和治理不规范、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发挥不充分、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不匹配等问题仍较突出。《方案》坚持 “做优存量与做精增量结合、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兼顾、依法合规与改革创新并重”的原则,推动上市平台布局优化和功能发挥,促进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和规范运作,强化上市公司内生增长和创新发展,增进上市公司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 在推动上市平台布局优化和功能发挥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资本运作规划制定机制。分类推进上市平台建设,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上市平台功能,支持主业发展。 在强化上市公司内生增长和创新发展方面,深化提质增效,提高综合经营管理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好科技创新国家队。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孟凡君) 我国首批智能液化天然气动力守护船成功交付 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智能LNG(液化天然气)动力守护船 “海洋石油542” “海洋石油547”5月28日在江苏启东成功交付,这是国内首批智能LNG动力守护船。 “海洋石油542” “海洋石油547”是为中国海油旗下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建造,是专门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提供支持服务的船舶,可为海上油气开发提供值班守护、货物运输、救助以及对外消防等服务。 武船集团副总经理田军介绍,这是全球首批同时搭载四种智能系统的LNG动力守护船。以智能航行系统为例,其功能类似于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遇到大雾航行、夜间航行的情况,可以通过对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为驾驶员提供最优的航行建议,实现辅助避碰。 据悉,我国近海为海洋石油开发服务的各类工作船共300余艘,在此之前尚无使用智能LNG动力守护船的先例,船舶智能化可有效提升船舶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和高效性。 该批船舶完全实现了国内设计、国内建造,智能船舶系统、核心LNG储罐及供气系统、加注系统、主机、舵桨装置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国产化,标志着我国绿色化智能化海工船设计、建造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 《两部委关于印发《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试行)》的通知》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0-30
    • 工业和信息化部 应急管理部关于印发《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试行)》的通知 工信部联安全〔2018〕2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现将《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认真贯彻执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应急管理部 2018年10月18日 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指南(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意见》和《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部署,指导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促进安全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安全〔2018〕111号)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所指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园区)是指依法依规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聚集区)以及国家规划重点布局的产业发展区域中,以安全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具有示范、支撑、带动作用,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集群区域。 第三条 本指南适用于示范园区和示范园区创建单位[以下统称示范园区(含创建)]的申报、评审、命名和管理等工作。 第四条 示范园区(含创建)建设工作要统筹布局、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有序推进。 第五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应急管理部负责示范园区(含创建)的命名和指导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当地应急管理部门(以下分别统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省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示范园区(含创建)的初审和上报等工作,并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指导示范园区(含创建)的建设工作。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聚集区)等管理机构负责示范园区(含创建)的建设、申报和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 申报条件和评价指标 第六条 申报示范园区(含创建)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产业规划。具有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发展内容符合相关政策要求。 (二)产业实力。具有一定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有特色鲜明的发展区域,示范园区(含创建)内企业年销售收入须达到一定规模。其中,示范园区不低于100亿元(特殊类型地区不低于80亿元),创建单位不低于40亿元(特殊类型地区不低于30亿元)。 (三)产业集聚。安全产业相对集中,有一定企业数量,其中骨干企业位居同行业前列或具备良好发展潜力,行业带动性强,市场前景良好。 (四)组织体系。有负责园区建设和管理的组织体系,有相应的工作机制、园区信息化管理制度和具体工作方案。 (五)安全服务。具有为周边区域提供安全教育培训、演练体验等安全服务的能力,安全服务基础较好。 (六)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标准规范;投融资、保险、科技成果交易、现代物流、人才引进等产业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七)安全管理。园区内安全生产管理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完善,近三年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八)发展环境。园区所在地各级政府在发展规划、技术创新、财政政策、政务服务和人才发展等方面有明确支持安全产业发展的要求。 第七条 示范园区(含创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安全保障和发展环境4类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指标评价体系见附件1)。 第三章 申报、评审和命名 第八条 申报材料包括: (一)申报单位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的联合上报文件和初审意见。 (二)示范园区(含创建)建设方案(编制要点见附件2)。 (三)示范园区(含创建)申报表(在国家安全产业大数据平台http://safetybigdata.org申报系统中打印)。申报表中涉及的产业规模数据,以当地统计部门确认的数据为准。 (四)园区内安全产业领域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信息(需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安全产业大数据平台上填报)。 第九条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条件和要求,申报单位结合自身情况自愿向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申报示范园区或创建示范园区的申请,并通过国家安全产业大数据平台申报系统在线提交申报材料。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审查后,通过在线申报系统提交审查意见扫描件,并将所有申报材料纸质版原件一式3份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十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应急管理部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申报单位进行评审。 第十一条 评审采用专家打分制,必要时可组织现场考察。未通过评审的申报单位可对材料补充完善,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应急管理部申请复审。复审仍未通过的,本年度不再受理申报。 第十二条 对通过示范园区评审的申报单位,评审结果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网站及国家安全产业大数据平台公示7天。符合要求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应急管理部联合命名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 第十三条 对于通过示范园区创建单位评审的申报单位,以及对于未通过示范园区评审但已达到创建条件的申报单位,评审结果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网站及国家安全产业大数据平台公示7天。符合要求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命名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 第四章 示范园区和创建单位管理 第十四条 创建单位应遵循培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达到示范园区条件后,按照第九条规定进行申报。 第十五条 每年3月底前,命名的示范园区(含创建)应将上一年度工作总结和本年度工作计划上报至所在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并由省级部门核实汇总后分别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 第十六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每3年委托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对示范园区(含创建)建设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示范园区(含创建)名录、年度发展情况和定期评估结果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网站和国家安全产业大数据平台上公布。 第十八条 示范园区(含创建)未按规定上报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应急管理部可要求其限期提交;仍不提交的,可撤销其命名。 第十九条 评估结果不合格的,评估单位可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未落实整改措施或经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应急管理部撤销其命名。 第二十条 对上报资料弄虚作假的示范园区(含创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给予警示,并责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撤销其命名,并暂停其所在省份下一年度的申报工作。 第二十一条 示范园区(含创建)所提供的安全产品和服务或企业行为对社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给予警示,造成严重后果的,撤销其命名。 第二十二条 示范园区(含创建)近三年发生两次及以上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或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撤销其命名。 第二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对示范园区(含创建)建设和发展予以支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在产学研合作、技术推广、应用示范、标准制定、项目支持、资金引导、交流合作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加快引导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并适时将其纳入安全生产保障支撑体系支持范围。 第二十四条 对安全产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突出、社会效益显著的示范园区,支持其申报安全产业类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指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 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2 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含创建)建设方案编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