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本.奥斯特加:工业机器人的未来之路(附图)》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5-08-05
  • 在相继推出UR5和UR10机器人,并取得业界和市场双丰收后,UniversalRobots(优傲机器人)历经整整三年的研发时间,于近期成功推出了UR3新型机器人,新款紧凑型台式机器人自重仅为24.3磅,但是有效负载却高达6.6磅,所有腕关节均可360度旋转,而末端关节可作无限旋转。这些独特的功能使得UR3成为现今市场上最灵活轻便、并且可与工人一起肩并肩工作的台式机器人。   在相继推出UR5和UR10机器人,并取得业界和市场双丰收后,UniversalRobots(优傲机器人)历经整整三年的研发时间,于近期成功推出了UR3新型机器人,新款紧凑型台式机器人自重仅为24.3磅,但是有效负载却高达6.6磅,所有腕关节均可360度旋转,而末端关节可作无限旋转。这些独特的功能使得UR3成为现今市场上最灵活轻便、并且可与工人一起肩并肩工作的台式机器人。   然而,最早的机器人并不像现在的机器人一般具有应用简单、安全、灵活等特点。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才有了现在机器人工业的蓬勃发展。   机器人发展漫长的历史      机器人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世界。根据记载,早...

相关报告
  • 《是伙伴还是敌人?工业机器人的未来之路》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4-25
    • 作为人工智能的主要载体,机器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在工业领域。由于劳动人力短缺与人口红利流失,到2025年世界机器人市场将高达669亿美元。工业机器人已经逐渐成熟并渗透到了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包括食品、医药、家电、电子制造、汽车、金属加工等行业…… 在不久前的人机围棋大战中,谷歌智能系统AlphaGo以绝对性优势战胜韩国顶级棋手李世石,近日阿里云人工智能程序小Ai则在《我是歌手》节目中成功预测“歌王”归属,这两大事件先后引发了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热潮。而在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除却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惊呼,也充斥着对于“人工智能未来会否危害人类”的疑虑。 工业大国在此前先后提出的机器人产业政策或许可以作为对这一疑虑的极佳解答。包括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中国“十三五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等在内的国家级政策,无不将机器人纳入国家的未来规划,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家层面对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认可与支持。 而在近日由工业4.0协会主办的“机器人对话机器人”主题活动期间,来自库卡、发那科、埃夫特、新时达等机器人行业标杆企业的专家们也以机器人为切入口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极限,相对于“机器人未来将取代人类”的消极论调,他们倾向于认为,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将实现和平共存。 总的来说,作为人工智能的主要载体,机器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在工业领域。权威机构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劳动人力短缺与人口红利流失,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正在加速增长,到2025年世界机器人市场将高达669亿美元。 人机协作的未来趋势 总体来看,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无非包含以下几点:语言交流功能越来越完美;各种动作的完美化;外形越来越酷似人类;复原功能越来越强大;体内能量储存越来越大;逻辑分析能力越来越强。总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将更具专业化。 “机器人时代正在变革,机器人将从简单的执行指令、流水线操作,进而演变成引入协调机制、互相联动、自主行为协调以及合作完成整个项目任务。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也将从个体、独立应用向群体、系统应用的方向发展。”工业4.0协会有关机器人的论述表明,机器人在专业化的同时也已开始走向协作。 发那科机器人技术中心副科长王企远表示,所谓的协作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机器人与外部设备的协同作业,这些设备包括变位机、转台、输送线等;第二是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的协作,例如,当货物重量超出一台机器人负载时,我们可以通过两台甚至更多的机器人来配合完成此项工作;第三则是机器人与人的合作,其理想模式是使机器人能够迅速调整自己工作计划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情况,甚至响应生产工人通过触摸、声音或手势下达的命令。
  • 《在工业4.0时代 我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掌握了多少》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11-21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同比增长了21.7%。按照中国机器人联盟统计的数据,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生产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了31.3%。自主品牌的增长幅度要高于整个机器人行业增长的幅度。   产品种类虽然多,但目前国内机器人的整体制造能力尤其是工业机器人,还有不足之处。南京埃斯顿集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王杰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强调,核心技术才是企业竞争力,比投资更重要。那么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中,本土企业又掌握了多少呢?   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和下游系统集成构成了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和控制系统。   精密减速机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35%,但全球市场基本被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所垄断。上海福赛特机器人有限公司CEO黄峰说,“现在,控制系统、减速器、发出信号指挥关节怎么动的伺服电机都不能自主生产,我们福赛特机器人的部分零部件也要从海外进口才行。abb等一些大牌制造商其实也要采购他人的零部件,但产品的核心设计专利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而,福赛特走的就是一条“自主技术加海外制造”的路线,机器人的底层软件和控制系统都在福赛特公司手里,但产品本身由德国研发团队完成。   技术暂时无法取胜,也没必要死磕海外对手。寻找伙伴制造机器人是埃夫特公司悟出的道理。企业建立之初,管理层考察一圈下来都没发现6轴机器人的专业现成技术,就决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集合各方力量钻研技术,最终取得了进展。同时,IT和机器人、自动化企业等国际大厂的强强联手也值得关注。   就在工博会期间,包括发那科、思科、罗克韦尔自动化等在内的企业已经共同在研发一款名为“FIELDsystem”的解决方案,它能实现自动化系统中的机床、机器人、周边设备及传感器的连接并可提供先进的数据分析,提高企业生产质量、效率、灵活度、设备可靠性。FIELDsystem还实现了先进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而这也是迈向工业4.0的标志性产品。因此,中国公司不单要补齐核心技术缺失的短板,还要注重机器人向智能化和大数据延伸的能力。   服务机器人看似设计要比工业机器人简单,但也有芯片、齿轮及传感器等元器件制造,总装、操作系统及云系统也要十分熟悉。服务型机器人对应的行业众多,大批量生产尚未实现,像服务型机器人应用较多的日本企业,不少处于亏损状态。新松机器人目前的方向有公共服务和医疗服务,促销导购、迎宾展示、引领讲解等机器人已在十余个省市实现销售。此外该公司合作研发的国内首台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消融医疗辅助机器人也处于临床应用阶段,此前它也推出了骨科牵引机器人。   今年年初,工信部对全国机器人产业的摸底调查初步显示,我国涉及机器人生产及集成应用的企业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但大部分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产品主要集中在三轴、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未来需要更多的六轴以上机器人。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规模也普遍较小,逾90%的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下。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年3月,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蓝图已绘就,作为国家要大力推动其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因此,如何摆脱ABB、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库卡等四大国际巨头的影响,造出适合国内市场甚至可出口海外的高端机器人产品、面向工业4.0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中国制造业的根基也才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