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诱导发光纳米仿生机器人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9-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蔡林涛、副研究员张鹏飞、研究员龚萍、博士邓冠军等,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以及湘潭大学教授陈华杰合作,研发出一种基于聚集发光元件的AIE纳米仿生机器人系统,用于血脑屏障穿越及脑胶质瘤靶向诊疗。相关论文以Natural-Killer-Cell-Inspired Nanorobots with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for Near-Infrared-II Fluorescence-Guided Glioma Theranostics为题,在线发表在ACS NANO上,并已申请1项中国发明专利。
    一般意义上的机器大部分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构件组成,当构件与构件之间在获得合适的能量后会发生相对运动。纳米机器人(nanorobot)是机器人工程学的新兴科技,是当今高新科技的前沿热点之一,它以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为设计原型,设计制造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纳米机器人的材料设计与开发,需要在分子层次以上的介观层次或者更大的聚集态层次对于分子聚集体进行系统研究,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为聚集态科学的研究提供研究平台。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它不依赖抗体和补体,即能直接杀伤靶细胞,如肿瘤细胞或受病毒感染的细胞等;此外,尚有免疫调节功能,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和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和其细胞膜表面的多种抗原蛋白具有密切联系。
    基于前期NK细胞膜仿生纳米载体系统的工作基础(ACS Nano 2018, 12, 12, 12096-12108),通过借鉴科幻电影《终结者》中终结者机器人T-800的设计理念,粤港两地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以AIE聚合物材料为内骨骼,以自然杀伤细胞膜为外部皮肤的“终结者”纳米机器人系统。这一系统既保留AIE材料在聚集态的近红外二区发光性能,同时赋予AIE材料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调节与识别的功能。构建的纳米机器人可以通过调控血脑屏障表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TJs),引发血-脑屏障细胞骨架重排,导致细胞间隙增大而形成细胞间“绿色通道”,帮助自己穿越血脑屏障。在跨越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区域后,纳米机器人可以利用NK细胞膜表面蛋白与肿瘤细胞膜表面受体的特异性识别,富集到脑胶质瘤细胞内。
    借助深圳先进院自行搭建的近红外二区共聚焦细胞成像平台、近红外二区流式细胞分析平台和近红外二区小动物活体成像平台,科研人员分别从细胞水平和活体水平对纳米机器人的靶向能力进行验证,在原位移植脑胶质瘤的小鼠模型上,实现高信噪比脑部肿瘤成像引导的光热治疗,为脑肿瘤及其他脑部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工具。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深圳市、中国科学院科技计划等的资助。

    AIE纳米仿生机器人示意图及脑胶质瘤靶向诊疗示意图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与纳米晶复合体系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0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凯丰研究员团队(11T6组)将聚集诱导发光分子(AIEgen)嫁接到纳米晶表面,并研究了这一复合体系的激发态动力学,发现这一复合体系中AIEgen的非辐射分子内运动可以得到有效抑制,这一普适性现象可用于构建各类多功能发光材料。相关工作发表于《物理化学快报》(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传统的染料分子由于芳香环的π-π堆积通常表现出聚集诱导猝灭现象(ACQ),阻碍了这些染料分子在不良溶剂和固体发光器件中的广泛应用。AIEgen则刚好相反:在良溶剂中,各种分子内运动可耗散激发态能量,导致发光效率极低;在不良溶剂或者固态薄膜中,分子的团聚有效抑制了上述非辐射分子内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发光行为。吴凯丰研究团队提出,将AIEgen嫁接到胶态纳米晶表面,由于纳米晶配体层的空间位阻效应,非辐射分子内运动亦可得到有效抑制,AIEgen可表现出有效的发光。研究团队采用羧基修饰的四苯乙烯(TPE)作为模型AIEgen,发现TPE嫁接到ZnS纳米晶表现后荧光效率得到了近两个数量级的提升;超快动力学研究表明TPE的各种非辐射分子内扭转速率也被减慢近百倍,有效解释了上述发光增强现象。   上述现象提供了基于纳米晶/AIEgen构建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广泛思路。比如,研究团队将TPE嫁接于Mn2+掺杂的ZnS纳米晶,使得TPE的蓝绿色发光与Mn2+的黄红色发光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接近完美白光发光体的发光材料。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文/图 吴凯丰)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医学纳米机器人肿瘤治疗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 《Nature Biotechnology》于2018年3月刊发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丁宝全和赵宇亮院士课题组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颜灏课题组合作完成的工作(“A DNA nanorobot functions as a cancer therapeutic in response to a molecular trigger in vivo”, 36: 3, 258-264, 2018)。《Nature Biotechnology》同期以“Smart Cancer Therapy with DNA Origami”为题对该工作进行了专门评述。评述文章认为,中国科学家尝试利用医学纳米机器人治疗肿瘤等恶性疾病,这种新颖的纳米机器人将改变人们对药物输运的传统观念,为更有效的肿瘤治疗提供全新策略。   恶性肿瘤(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肿瘤的血管系统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通过阻塞肿瘤血管的营养和氧气输运从而“饿死” 肿瘤的治疗思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等恶性肿瘤的物理介入治疗。但是,该方法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仍面临较大局限性。血液中的凝血酶(thrombin) 是机体凝血系统的一种关键酶,能够快速高效地诱导血栓形成。如果将凝血酶作为特定的“货物”装载在纳米机器内部,靶向运输并精确释放至肿瘤血管,诱导凝血产生血栓,就可以通过栓塞肿瘤达到高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   根据这种看似“异想天开”的设想,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发展了基于超分子自组装的DNA纳米机器人,用于活体运输凝血酶进行肿瘤治疗。该工作利用DNA折纸术构建智能化的分子机器,通过自组装将“货物”凝血酶包裹在分子机器的内部空腔,使其与外界底物隔绝而处于非活性状态;分子机器两端装载有“雷达”核酸适配体,提供靶向识别和定位功能;当DNA纳米机器人到达肿瘤血管时,纳米机器上的“锁”识别特异标志物而发生结构变化,使得 “锁”从闭合状态变为开启状态,整个纳米机器由管状结构打开变为平面结构,暴露出内部装载的“货物”进而实现诱导栓塞的功能。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在细胞和活体水平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这种DNA纳米机器人可以实现凝血酶在活体内的精准运输和定点栓塞,对于包括乳腺原位肿瘤、黑色素瘤、卵巢皮下移植瘤和原发肺部肿瘤在内的多种肿瘤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DNA纳米机器人可以实现精确的肿瘤定位,整个体系有效用量很低;同时DNA纳米机器人还有极好的识别响应功能,仅在肿瘤血管标志物存在时才启动活化凝血酶。这些性质保证了装载有凝血酶的DNA纳米机器人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在小鼠模型和迷你猪模型上都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这种智能化的DNA纳米机器人有望为肿瘤血供阻断治疗策略提供一种高效低毒的药物新剂型。以其强大的活体运输和响应识别功能,作为智能化的给药平台,进行多种药物的联合高效递送。有望对传统难以成药的物质(如毒素、蛇毒蛋白等)实现有效包载和智能递送,进而推动全新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在纳米药物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工作得到了《Nature Reviews Cancer》(“DNA nanorobots-seek and destroy”)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Tumor-hunting nanorobots”)的专门评述以及F1000Prime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纳米重点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等对该研究提供了资助。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李素萍、蒋乔、刘少利和张银龙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图:DNA纳米机器人的设计和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