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安全领跑全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1-02
  • 动力电池安全正在成为全球电动化进程中最大的“灰犀牛”。

      近期,包括通用、现代、福特、宝马等多家国际车企的主力电动车型都因动力电池安全问题接连出现召回。这不仅将背后的韩系电池企业陷入舆论漩涡,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将电动汽车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国内,电动汽车安全问题同样此起彼伏,多家自主品牌车企和新势力车企的安全事故在2020年接连发生,背后的元凶同样指向动力电池,受此影响,一家国内电池企业甚至直接停摆。

      全行业需要警惕的是,全球电动汽车在完成从0到1之后,正在进入大规模市场化快车道,在这个时间节点,安全问题有可能成为电动化进程中的 “不定时炸弹”。

      安全技术是动力电池的第一核心技术,也是电池技术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点,是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能否真正解决安全风险,将会成为国内外车企在接下来的供应商选择中最为关键的权重因素。

      围绕安全技术的突破,全球的动力电池企业都在与时间赛跑,而在这场赛跑中,中国企业的脚步明显更快一步。今年以来,已经有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欣旺达等多家电池企业针对电池安全问题给出其“不起火”的解决方案。

      中国企业领跑动力电池安全创新

      9月29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透露,宁德时代已经开发出不起火只冒烟的电池产品,将于年底在一些车型上量产。

      仅一个月之后,11月6日,蔚来汽车正式上线100kWh电池包。该电池包采用宁德时代镍55三元电芯和CTP成组技术,可实现“无热蔓延”。这一电池组即宁德时代此前宣布的“只冒烟不起火”的电池。

      针对宁德时代在电池安全领域的技术进展,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对外做了详细介绍:

      在材料方面,通过原子层级创新,开发出了高稳定性正极材料和高安全电解液,电池耐高温边界提高了40℃,热稳定性大幅提高。

      在电芯结构方面,设计了高集成、强鲁棒的防内短路电极,电芯进行各种滥用测试可以不起火、不冒烟。在电池包设计方面,量化分析外力作用下,外壳发生不同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时对电芯的损伤,优化电池包结构强度。

      在电池热管理方面,基于电池的物理化学特性,精确掌控温度/电压/电流等安全边界,确保电池在安全舒适区工作,完善监控模型,第一时间识别安全风险并及时预警。

      在系统热扩散方面,采用航空级耐热材料和定向热导流技术,即使单体发生热失控,也能做到系统不蔓延、不起火。

      宁德时代之后,国内新势力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不久也给出了其不起火电池的方案。

      在12月2日举行的蜂巢能源电池日上,其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动力电池热失控系统性解决方案——冷蜂,同时还通过工艺及制造环节的一系列创新应用,来护航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

      冷蜂是专门针对电动汽车电池热失控问题而给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材料、电芯、电池包、监控系统四大层级的原创技术,彻底解决电池系统的热失控问题。

      在冷蜂系统性解决方案中,最为亮眼的是“果冻电池”,基于基础材料的创新,蜂巢能源在电池日上推出了“果冻电池”,该电池具有“不起火、不冒烟、自愈合”的特点。

      在电池PACK环节,蜂巢能源推出“热阻隔电池包”,通过泄压、喷发物控制、降温、报警、隔热等多种方式,来实现PACK层级的安全防护。

      此外,基于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电池内短路预警模型,蜂巢能源还推出了电池系统安全监控的?“蜂云平台”,?电池安全预警的准确率达到90.9%,并可以实现对于内短路提前2个月的预警,充分保障电池系统安全。

      除了从产品设计层面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在工艺及制造环节的管控同样非常关键, 复盘海外几起召回事故,会暴露出电池生产制造工艺环节存在问题,尤其是在异物控制上。

      曾毓群就在多个场合强调,智能制造创新,对于电池的意义同样重要。他的感受是,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最为关键的是要把低概率事件控制好非常难。

      一个汽车有100个电芯,一个电芯里面正负极片,通过卷绕或者叠片有100片,100×100就是一万,这个电池要做一千次循环,那就是一千万,一万部车,就是一千亿。如何在一千亿中保证不出问题,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

      “有人问,你的产能发展能不能跟进,做真正安全可靠的产能,要复制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造成困难。”曾毓群表示,智能制造创新,是将来真正做好创新,做真正安全可靠的电池的重要环节。

      蜂巢能源同样重视在制造环节的创新,蜂巢能源总裁杨红新在电池日上透露,通过导入AI技术,对于电池生产进行大数据分析影响因子、AI智能能量预测、微短路分析、AI智能过程缺陷检测等方式还提升制造环节的产品安全与品质。

      安全创新背后的产业发展思考

      安全是电动汽车的自然属性,是无法与其它性能进行平衡的指标。能否真正解决安全风险,将成为车企接下来选择电池供应商的核心考量因素。

      业内分析指出,包括宁德时代、蜂巢能源从电池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两个层面来对于安全进行提升的思路,对于整个行业都具有借鉴意义。

      一是防范动力电池安全一定要系统着眼。

      要从不同层级和维度建立系统的解决方案,从材料选择与控制、电芯级规格选型与设计、生产制造品质控制、模组及pack级的安全防护、整车验证、使用环节操作等多个层面出发来做更全面的设计与验证。

      二是需要加大对于电池基础材料与相关基础科学的研究,要从根本性进行突破和颠覆性的创新。

      材料创新是电池技术发展的根本,曾毓群表示,在基础材料领域,如果停止了研发,照抄原来的东西,再做10年也没用。因此,宁德时代投入了巨大精力在基础材料的开发创新上。

      目前,宁德时代建立了21创新实验室,计划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

      而蜂巢能源位于无锡 的118 全球锂电创新中心也已正式投入使用,该创新中心将重点探索面向未来十年的锂电行业新技术。

      而随着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基础材料及科学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也将带动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实力。

      三是动力电池的进一步发展要注重与AI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的深度融合。

      通过AIot+电池的融合发展,通过新的智能制造技术提升产品性能,通过大数据更好的监控产品安全。

      电池是有机的化学体系:温度、功率、电压、电流、电量、内阻等等每一个物理量都时时刻刻影响电芯的安全和健康程度。并且受到驾驶员的操作习惯以及驾驶环境的影响。通过实时收集电池包相关数据和驾驶行为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实现电池健康度的预测和安全管理将是一个可行方案。

      而在制造环节,智能化、大数据的导入也可能更好的赋能电池的生产制造,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更大程度提升动力电池的品质及安全性能。

      四是动力电池的创新需要产业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整合和跨界创新。

      动力电池涉及到材料、装备、工艺多个环节,只有基于不同环节的整合创新和融合,打破现有的产业壁垒,建立新的产业生态,才能更大程度上推动电池的颠覆性创新。

      特斯拉的无极耳电池就是产业整合、跨界创新的结果,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同样需要这样的视野与行动。

      而从全球动力电池未来的竞争格局来看,中国动力电池的整体优势正在逐步凸显,如果真正能在安全领域实现颠覆性的突破,必将会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进一步拓展,未来,依靠技术创新、产业整合、生态重塑、智能制造等,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将在全球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关报告
  • 《欧洲最大动力电池工厂中国造》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18
    • 总投资73.4亿欧元,欧洲最大动力电池工厂中国造。 中东地区的荒漠之中,清洁能源电站在建立一方电力绿洲;数千公里之外,中国企业在打造欧洲大陆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清洁能源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一带一路”跨山海,“绿色”如何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在波斯湾的碧海金沙,一片电力“绿洲”拔地而起,它就是阿联酋哈斯彦电站。 横卧在迪拜市西南30公里的荒漠戈壁与碧海蓝天之间,这座以“绿色”为基石打造的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400兆瓦,全面商业运营后,能满足迪拜市356万居民20%的用电需求。 哈斯彦电站虽然地处荒漠,却位于一个原始生态保护区中,栖息着很多珍稀动物。为此,电站的工人们在开工前先转行当起了生态环保员,把施工区内的近3万株珊瑚移植到邻近人工岛水下的岩石上,每年还要给珊瑚至少做四次“体检”。 到了海龟上岸产卵的季节,工人们总会贴心地调弱厂区灯光,并对海龟们进行保护和监测。中国建设者们化身“梦想工程师”,用实际行动守护了这方荒漠中的“动物天堂”。 在距离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数十公里远的一片沙漠上,一排排整齐挺立的光伏面板在蓝天下迎着阳光格外耀眼。这是中企投资和承建的艾尔达芙拉PV2太阳能电站,占地面积约21平方公里,相当于30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总装机容量2.1吉瓦,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单体太阳能电站。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使用了先进的双面光伏组件,光伏板面向着滚烫沙地的一面,也能吸收并利用反射光发电。相比单面光伏组件,它的发电量能高出10%至30%。3万套追光支架,保障了光伏板在白天任何时刻都以最佳角度面向太阳。 沙漠中难免刮沙扬尘,光伏板表面脏了、影响发电效率了怎么办?不用愁,中企研发的无人化管理系统会及时发出提示,剩下的工作,就交给自动清洁机器人。400万块光伏板,是荒漠中开出的“机械向日葵”,它们输出的绿色能源,能满足阿布扎比16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在匈牙利,一座由中企投资打造的欧洲最大动力电池工厂正在顺利建设中,它位于匈牙利第二大城市德布勒森,项目总投资73.4亿欧元。新工厂电池产能达100吉瓦时。工厂落成后,车间将生产新一代更安全、更高效的电动汽车磷酸铁锂超充电池。这款电池可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而其满电有效续航里程更是能达到700公里。有了它,欧洲消费者基本就能和里程焦虑说“再见”了。 “一带一路”跨山海,10年来,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在高山之巅,大海之滨,荒漠之中,“绿色”,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美好画卷中的一抹鲜亮色彩。
  • 《动力锂电池全球龙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6
    • 概要 根据GGII的统计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动力电池装机18.3GWh,市场份额达到47.6%,位列行业第一;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位于国内一流水平,可配套绝大部分主流车企,供应关系稳定;成本方面,公司得益于“高能量密度体系+供应链管控+设备投资成本下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事件 根据GGII的统计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动力电池装机18.3GWh,市场份额达到47.6%,位列行业第一;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位于国内一流水平,可配套绝大部分主流车企,供应关系稳定;成本方面,公司得益于“高能量密度体系+供应链管控+设备投资成本下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公司基本情况 中国龙头打造动力电池王国:1)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以主业为中心综合布局锂电材料、储能系统以及其他相关业务,提供一流解决方案;2)团队脱胎于ATL,技术背景雄厚,2018-2020年三次股权激励强化团队凝聚力;3)持续高水平研发投入,在材料体系和结构工艺上创新升级;4)公司形成总部+四大研发中心+五大生产基地的全球化综合布局,目前规划产能接近300GW,即将迎来产能投放高峰期;5)供应链管控能力强,打造从原材料到动力电池回收的产业链闭环;6)坚持大客户战略,基本完成行业“跑马圈地”。 观点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潜在空间巨大: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距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目标差距巨大。伴随国内财政补贴政策退坡趋缓,特斯拉、大众引领的爆款车型拉动需求,以及存量出租车、公交车替换和B端采购预期加强,国内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期;海外市场欧洲各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边际向好、欧洲主流车企陆续公布电动化大战略,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及车型改善,预计未来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实现36%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速;与此同时,电化学储能市场也迎来高增长阶段。 机构盈利预测 业绩未来保持增持评级 市场一致观点 公司目前动态估值为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