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拟议术语的全球技术磋商会报告》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4-22
  • 用于描述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的术语因科学学科、组织和公众而异。虽然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但在冠状病毒病 (COVID-19) 大流行期间,不同科学学科的利益相关者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空气传播”、“空气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等术语,这可能导致误导性信息和混淆病原体如何在人群中传播。

    这份全球技术咨询报告汇集了来自各个学科的专家的观点,其主要目标是就用于描述可能导致人类感染的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的术语达成共识。

    这次磋商旨在确定不同技术学科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术语。商定的进程是制定一份可得到全球机构和实体认可的协商一致文件。尽管存在复杂的讨论和挑战,但在磋商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就描述病原体如何通过空气传播的一组描述符以及相关的传播方式达成了共识。世卫组织认识到尚未达成共识的重要领域,并将继续在后续磋商中处理这些领域。

    本次咨询涵盖的病原体类型范围以及本文件中使用的描述符如下:颗粒中所含的病原体(称为“传染性颗粒”),当这些传染性颗粒被呼出的气流携带时(它们被称为“传染性呼吸道颗粒”或 IRP),并进入人体呼吸道(或沉积在另一个人的嘴巴、鼻子或眼睛的粘膜上)和;来自任何来源(包括人类、动物、环境)的病原体,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例如结核病 [TB]、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 [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以及引起呼吸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感染的病原体(例如 COVID-19、麻疹)。

  • 原文来源:https://www.ecdc.europa.eu/en/publications-data/global-technical-consultation-report-proposed-terminology-pathogens-transmit
相关报告
  • 《主要卫生机构概述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的最新术语》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4-22
    • 在与公共卫生机构和专家协商后,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发布了一份全球技术磋商报告,介绍了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的最新术语。涵盖的病原体包括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例如 COVID-19、流感、麻疹、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和结核病等。 该出版物题为“关于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的拟议术语的全球技术磋商报告”,是广泛、多年合作努力的结果,反映了世卫组织、专家和四个主要公共卫生机构在术语方面的共识:非洲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一共识强调了公共卫生机构在这一问题上共同前进的集体承诺。 广泛的磋商在2021-2023年分多个步骤进行,解决了各学科缺乏通用术语来描述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的问题。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由于需要来自不同行业的专家提供科学和政策指导,这一挑战变得尤为明显。不同的术语凸显了在共同理解方面的差距,并导致大众传播和遏制病原体传播的努力面临挑战。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Jeremy Farrar博士说:“我们很高兴能够与各主要的公共卫生机构和多学科专家一道,解决这一复杂而及时的问题,并达成共识。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的商定术语将有助于为研究议程和实施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开辟新的道路,以识别、交流和应对现有的和新的病原体。” 经过广泛磋商,采用了以下共同描述语来描述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的特征(在典型情况下):感染呼吸道病原体的个体可以通过呼吸、说话、唱歌、吐痰、咳嗽或打喷嚏通过口或鼻产生和排出含有病原体的传染性颗粒。这些颗粒应该用术语“感染性呼吸道颗粒”或IRP来描述。IRP存在于连续的尺寸范围内,不应使用单一的分界点来区分较小和较大的颗粒。这有助于摆脱以前使用的术语的二分法:“气溶胶”(通常是较小的颗粒)和“液滴”(通常是较大的颗粒)。“通过空气”这一描述语可用于概述一种传染病的特征,其主要传播方式涉及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或悬浮在空气中。在“通过空气传输”这一笼统的说法下,可以使用两种描述语:空气传播或吸入,适用于将IRP排出到空气中并被他人吸入的情况。空气传播或吸入可以发生在距离感染者或近或远的地方,距离取决于各种因素(气流,湿度,温度,通风等)。理论上,IRP可以在人体呼吸道的任何位置进入人体,但首选的进入部位可能是病原体特异性的。直接沉积,适用于感染者将IRP排入空气中,然后IRP直接沉积在附近另一个人暴露的口、鼻或眼睛上,然后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并可能引起感染的情况。“这一全球技术磋商进程是许多有影响力和经验丰富的专家的共同努力,”世卫组织技术工作组联合主席、印度韦洛尔基督教医学院的Gagandeep Kang博士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让利益相关者就这些术语达成共识绝非易事。完成这次磋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和起点,以更好地了解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并达成一致的原则,”(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大学的李玉国博士补充说,他也是技术工作组的共同主席。 这次磋商是世卫组织领导的全球科学讨论的第一阶段。接下来的步骤包括进一步开展技术和多学科研究,并探讨更新后的描述语在实施方面的更广泛影响。
  • 《湍流气体云和呼吸病原体排放对降低COVID-19传播的潜在意义》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4-08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JAMA在线发表论文“Turbulent Gas Clouds and Respiratory Pathogen Emissions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Reducing Transmission of COVID-19”。文章指出,减少感染者与易感者之间的接触,并降低传播速度的社会疏远策略在当前的大流行时期至关重要,但是,似乎令人惊讶的是,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当前理解是基于1930年代开发的疾病传播模型。按照现代标准,这些模型似乎过于简化。依据这些较旧的模型实施公共卫生建议可能会限制所提议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文章介绍了人们对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了解,包括1897年提出的“小滴传播”到1930年代在结核病传播中定义的“大液滴与小液滴二分法”(或飞沫与气溶胶,以下简称二分法)。文章指出,二分法仍然是世界卫组织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其他机构采用的呼吸道疾病传播途径分类系统的核心。这些分类系统采用从5到10 μm的各种任意液滴直径截断值,将疾病传播归类为飞沫或气溶胶途径。文章表示,即使强制实施了最高遏制政策,COVID-19在国际上的迅速传播也表明,使用任意的液滴截断值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呼吸道排放物实际发生的情况,可能导致某些限制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措施无效。 文章称最近的研究表明,呼气、打喷嚏和咳嗽不仅包括沿近程半弹道发射轨迹的粘液唾液滴,更重要的是,其主要是由多相湍流气体(一个气团)云团组成,该云团夹带着周围的空气,捕获并携带具有连续液滴尺寸的液滴。由于云层的向前动量,携带病原体的液滴被推进的距离远大于它们在没有湍流云层捕获并推进的情况下被孤立发射的距离。考虑到患者的生理和环境条件(如湿度和温度)的各种组合,气体云及其所载病原体的各种大小的液滴的有效载荷可以移动23到27英尺(7-8米)。文章指出,2020年一份中国的报告中证明[1],在COVID-19患者病房的通风系统中可以发现SARS-CoV-2病毒颗粒,在这些系统中发现病毒颗粒更符合湍流气云假说,比二分法模型更能说明疾病的传播,因为它解释了活病毒颗粒如何从患者长距离传播。这些数据是否对COVID-19具有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文章指出尽管尚无研究直接评估SARS-CoV-2病毒感染患者的飞沫和气云形成的生物物理特性,但呼出气云和呼吸道传播的几种特性可能适用于该病原体。如果这样,这种可能性可能会影响目前旨在尽量减少疾病传播风险的建议。在世界卫生组织针对COVID-19的最新建议中,建议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与出现咳嗽和打喷嚏等疾病症状的人保持3英尺(1.6米)的距离。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建议6英尺(2米)的间隔,但是,这些距离没有考虑到可能存在一个高动量云,携带着飞沫远距离飞行。这可能会低估气云及其致病的有效载荷传播的距离、时间尺度和持续性,从而为医疗工作者产生了一个未被充分认识的潜在暴露范围。出于这些和其他原因,对于护理可能受到感染的患者的医护人员来说,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至关重要,即使他们离患者的距离超过6英尺。此外,湍流气云的动力学应对外科口罩和其他口罩的设计和推荐使用产生影响。文章支持,防护和防毒面具以及其他防护设备应该具有反复承受打喷嚏或咳嗽时可能喷出的高动量多相湍流气体云以及暴露其中的能力。当前使用的外科口罩和N95口罩没有测试这些潜在的呼吸排放特征。 文章建议有必要了解宿主之间呼吸道疾病传播的生物物理学,从而说明疾病的宿主内生理学、发病机理和流行病学传播。 COVID-19的快速传播突出了通过更好地描述传播途径、患者生理学在形成传播途径中的作用以及源头控制的最佳方法来更好地了解呼吸系统疾病传播动力学的必要性,以潜在地提高对一线工作人员的保护并防止疾病传播到人们中最脆弱的群体。 相关参考文献: [1] Ong  SWX, Tan  YK, Chia  PY,  et al.  Air, surface environmental, and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contamination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from a symptomatic patient.  JAMA. Published online March 4, 2020. doi:10.1001/jama.2020.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