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28
  • 1—11月份,生产原油18248万吨,同比增长2.5%,比2019年同期增长4.2%,两年平均增长2.1%;生产天然气1860亿方,同比增长8.9%,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两年平均增长9.1%……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油气生产数据,彰显出我国油气产业稳产保供的十足底气。

    作为重要的一次能源,石油和天然气是我国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持续加大勘探开发和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坚定不移推进油气增储上产,油气勘探开发成绩耀眼。尤其是今年以来,以“三桶油”为代表的石油央企全力践行“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推动我国原油持续增产稳产、天然气快速上产的同时,勘探开发屡获重大发现,为油气资源的战略接续提供了重要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早在2019年,为提高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国家能源局制定了油气行业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强调石油企业要落实增储上产主体责任,不折不扣完成2019—2025年“七年行动计划”要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原油实现增产稳产,天然气持续快速上产。2019年、2020年和今年前11个月,分别生产原油1.91亿吨、1.95亿吨、1.82亿吨,同比增长0.9%、1.6%、2.5%;生产天然气1761.7亿方、1925亿方、1860亿方,同比增长9.8%、10%、8.9%。

    今年11月份以来,我国北方全面进入供暖季,用气量骤增。为保冬供,各大气田开启高负荷生产模式。全国天然气日供应量超10亿方,同比增幅达11%。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看来,油气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我国下游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的原油和天然气相较于去年继续稳产增产,大大增强了下游保供的信心。与此同时,‘三桶油’与国际油气公司新签订了大额LNG进口合同,国内的油气供应有了更多保障。前几个月,欧洲国家出现了明显的能源供应短缺,反观我国,油气保供、应急调峰、责任落实都做得非常到位,从政府到企业再到用户,有一系列的推进机制,整体统筹能力很强,保供工作做得很不错。”

    油气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今年我国油气勘探也频传捷报——6月,中国石油在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新发现10亿吨级超大油气区、在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探明10亿吨级页岩油整装大油田;8月,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战略性突破,预计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12.68亿吨,将成为大庆百年油田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近日,中国石化发布公告称,今年全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67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2681亿方。

    一系列重大发现,为油气增产稳产、战略接续提供了重要支撑。

    市场化改革疾步走向深入

    油气的安全稳定供应,离不开油气市场的体制机制改革。自2019年国家管网公司成立以来,我国油气“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市场化体制改革快步走向深入。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实践,油气领域已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公平开放、市场竞争主体多元的目标,对实现油气资源的灵活、高效配置起到了关键作用。

    “国家管网公司挂牌成立之后,一直在进行各种整合和制度建设。比如建立了托运商管理制度,也会定期公布接收站、储气库、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剩余能力。这为市场主体提供了诸多便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守海表示,以前“三桶油”都需要依赖自己有限的管道来布局销售市场,管网公平开放后,他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组建销售公司,市场布局不再受到限制。

    “三桶油”市场扩围的同时,城燃企业也开始携手国际天然气资源商,主动寻求海外资源,不断推动市场化改革加速向前。以佛燃能源与bp的合作为例,根据双方签订的天然气购销协议,bp自今年起向佛燃能源提供为期两年的管道天然气资源,年合同量为30万吨。该合作成为国内城市燃气企业与国际天然气资源商直接合作的一次新突破。城燃企业向国际供应商采购天然气资源,有利于丰富气源采购渠道,引入多元化气源,保障稳定供应。

    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国内油气资源交易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例如,为积极探索国内成品油市场化交易的创新模式,中海油广东销售有限公司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多次开展汽柴油现货挂牌和竞价交易,已吸引众多市场主体报名参与。该交易方式可以进一步降低上下游双方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整合交易资源、拓宽交易渠道。

    “市场化改革使得很多市场主体进入下游领域,资源供应来源由此变得更加多元,从而提升了保供的整体能力和水平。”郭焦锋说,现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才刚刚起步,一些机制还没理顺,相信随着国家管网公司运营机制的不断完善,“全国一张网”的运营机制将对油气保供起到更大促进作用。

    自主技术应用捷报频传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加快油气科技自主创新步伐,是实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关键所在。

    郭焦锋指出:“技术进步是油气保供的核心,不管是油气的勘探开发,还是储存运输以及下游的生产加工,都离不开技术进步。有了技术进步,才能提高效率,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保障能源的安全供应。”

    就在近日,中国海油“深海一号”气田勘探开发项目组获评2021年第二批“央企楷模”。据了解,我国海域深水油气资源约300亿吨油当量。向深海要油气,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向。2014年年底,“深海一号”大气田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组开启了建设“南海万亿方大气区”的征程。今年6月25日,“深海一号”气田正式投产供气。它每年将为粤港琼等地供应30亿方深海天然气,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岛建设和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坚强保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据介绍,“深海一号”能源站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它的建造实现了3项世界首创技术,以及13项国内首创技术,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今年5月,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在渤海试油成功,打破了西方石油公司的技术垄断,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该系统重量减轻40%,成本降低30%。

    为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中国海油攻克超大型LNG储罐核心技术,全球自行设计的27万方全容量LNG储罐于今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新动能。

    “无论从哪个领域来讲,技术创新肯定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手段。”陈守海表示,就上游勘探开发来说,像“深海一号”这样的技术创新成果,必然使我们能够发现、开采更多的油气资源,进入新的领域。“原来不能发现、不能开采的,变得能够发现、能够开采,或以更低的成本发现和开采,大大提高了油气资源储备量和供应安全程度。”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11195.shtml
相关报告
  • 《原油价格持续景气 油气产量稳步提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5-08
    • 摘要:当前中国的石油市场和石油产业已经高度国际化,分析和认识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问题应该有全球视野。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6.1亿吨,国内原油产量1.915亿吨,原油进口量4.196亿吨、出口量486.34万吨。2018年4月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表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8%。加上进口的石脑油和液化石油气等折算值,有专家认为,2017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升至72.3%。 1991年以后,中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2000年,中国原油和油品净进口总量为7384万吨,占消费量超过31%。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3.23亿吨,2010年达4.48亿吨,2013年达5.07亿吨。 这期间,中国的石油产量在2015年达到2.15亿吨的峰值。消费与国内产量背离的结果,是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迅速攀升。200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46.17%,2009年为51.88%,2015年为61.8%。 一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某些阶段,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之近两年国内石油产量的下降,使得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并导致了2017年世界石油行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 这些数字出来后,引发了对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的焦虑。那么,70%上下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真的是那么可怕吗?虽然不同的统计口径得出的依存度数据不同,但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的石油市场和石油产业已经高度国际化,分析和认识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问题应该有全球视野。 中国石油生产已高度国际化 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并不是世界最高的,日本、法国、德国和韩国等,石油消费全部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基本上是100%。近年来,印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也迅速攀升,2003年就接近70%,2012年更是超过了75%。研究界谈得最多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国家,是美国。1947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2006年,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峰值,为67.28%,2017年下降到了33.62%。 认真分析之后,尤其是将其放在国际石油市场大环境下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当前看似很高的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说明的是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化程度,真实的对外依存度并没有那么高,也并不可怕。中国石油加工业已可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真实的依存度要低得多。 2010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为2.36亿吨,成品油净进口量为1000万吨。2014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为3.08亿吨,成品油净进口量为70万吨。这就是说,到2014年为止,中国不但要从国际市场净进口原油,还要净进口成品油,中国石油加工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但是,从2015年开始,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为3.32亿吨,却向国际市场净出口了622万吨成品油。2017年,中国原油净进口量为4.15亿吨,成品油的净出口量为2270万吨。 这就是说,从2015年开始,不断上升的中国原油进口数量和石油对外依存度,部分已不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而是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石油加工业已可满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 以2017年为例,扣除中国向国际市场出口的5234万吨成品油,如按75%的轻油收率折算,约为7000万吨原油,这样中国的原油净进口量就可下降到3.45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就可下降11.5个百分点。 同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已经国际化,不能简单化地仅盯着国内的石油产量。2017年,中国石油产量由2015年峰值时的2.15亿吨,下降到1.91亿吨。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累计3000多亿美元的境外投资,中国企业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2017年,以几大国有石油公司为主体的中国企业,拥有的境外权益油气产量为1.9亿吨,其中权益原油产量为1.5亿吨,可排在世界石油生产国前十位。 石油公司都是国际化经营,权益原油虽然不一定都运回国,但因是中国企业的投资所得,理论上必要时是可以拿回国内的。如将1.5亿吨境外的权益原油产量加上,2017年中国境内外原油产量合计就是3.41亿吨,原油净进口量就将下降到2.65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就会下降24.59个百分点。 综上,2017年度,扣除向国际市场净出口2270万吨成品油折算回的约3026万吨原油,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应为5.79亿吨,再减去境内外合计3.41亿吨的原油产量,原油净进口量就只有2.39亿吨,真实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只有39.14%。 中国原油进口已高度分散化 2017年,中国进口原油来源于世界5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等15个国家最多。这15大进口原油来源国,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89.4%,其中沙特等中东6国占42.7%,巴西等拉美3国占13%。2017年,中东原油占中国进口原油的市场份额已降至23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成为中国第14大原油进口国,比重为1.8%,为765.43万吨。 陆上管道运输,已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重要方式。其中,中哈原油管道,累计输油量已超过1亿吨,2017年为1230.82万吨;中俄原油管道累计输油量也超过了1亿吨,2017年为1650万吨,且2017年12月12日二线工程完工后,已具有输送3000万吨/年的能力。中缅原油管道,2017年向中国输送原油386.8万吨,具有2200万吨/年的输送能力。三条管道合计,2017年共向中国输送原油3267.62万吨,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7.8%。三条管道的最大原油输送能力为7200万吨/年,已成为中国原油进口运输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上油轮仍是中国进口原油的主要运输方式。2017年,15大进口来源国中的9个国家的原油,需通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向中国海运,占当年进口原油总量的58.8%。这就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马六甲海峡困境”问题。但是,事实上,第一,中国从非洲和中东进口的原油,可以不走马六甲海峡,而选择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这三个海峡均可通过大型油轮,且航道条件好于马六甲海峡。 国际石油贸易中,油轮之所以选择马六甲海峡,主要是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安排船加油很方便。第二,社会流传的海盗和船舶运输安全问题,更多的仅是想象和担心,多年来没有实际发生过。第三,只有美国拥有封锁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的能力,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不能想象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会发生全面军事对抗。 与此同时,当前世界石油供应充足,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2014年下半年暴跌以来,石油价格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供应充足且有较广泛的可选择性,中国石油工业积极进行了结构调整,国内部分高成本的油井被关停。目前,由于国际市场供大于求,产油国更需要推销自己生产的石油,中国石油加工企业可以根据最优的市场原则,选择所需的原油,国家也可将此作为对外政策的工具。例如,有媒体报道,沙特将提高销往亚洲原油的价格,中国原油进口量最大的企业中国石化随即表示,计划削减40%从沙特进口的原油量。因此,当前供应充裕的国际石油市场,给中国经济发展、能源和石油产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较为难得的机遇期。 继续深化国际化和市场化 未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会持续攀升,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能源消费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石油消费保持一定的增速。一方面,近年来,中国汽车销量保持在2000万辆以上,这必将带来石油消费的刚性增长;另一方面,石油化工行业是中国发展的重点产业,2018年中国的炼油能力将达到8亿吨。国家批准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的炼化一体化项目,2020年前后,还将有1亿吨以上的炼油能力投运。 因此,最简单地估算,2030年前后中国的石油消费量有可能达到8亿吨左右,如果国内石油产量不能维持在2亿吨,届时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极有可能会超过80%。 未来相当长时间,国际石油市场仍将处于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国可以充分加以利用。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美国“页岩革命”的成功,国际石油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供应充足。2016年底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俄罗斯等达成的减少石油产量、稳定石油价格的协议,刺激了油价不断上涨。综合国际能源署等主要机构的观点,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由于美国、挪威、巴西、加拿大石油产量的不断增加,世界石油消费不会过高地依赖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石油市场仍将维持供大于求的局势,油价将维持在60美元-80美元/桶的水平。 除非出现中东地区的大规模动荡和世界大国间的直接冲突,未来出现全球性大规模石油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未来15年-20年,中国面临的国际石油形势将是较为宽松的,进口石油来源多样化的选择是有保证的。 因此,中国应抓住机遇期,加快推进石油产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保障自己的石油安全。 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过高的对外石油依赖,肯定会对“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时期或特定的环境下,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对外政策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站在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关注并解决中国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问题。 从短期看,多样化采购、多种运输方式进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带来的风险,而且这也应是中国要长期坚持的对外政策工具。从长期看,解决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路径是非常清楚的,国际上也有成功的经验,包括大力推进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建设国家石油储备,调整并优化石化产业结构等。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就必须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其主要手段就是继续大力推进中国石油产业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真正形成卓有成效的全球能源治理能力。 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各类所有制企业要继续“走出去”,积极参与世界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国的石油加工业在两头在外的同时,也要积极投资境外项目,形成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和资源组织能力。 同时,中国国内石油行业要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其中上游勘探开发领域的市场化最为迫切,要下大力气,激发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尽快扭转国内石油产量不断下降的局面。 像中国这样经济体量巨大的大国,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然是解决石油安全问题的最根本立足点,但与此同时,国内石油市场的高度国际化也应该是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体现。 美国如今之所以能不再高度依赖进口石油,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从尼克松政府以来的历届美国政府持续大力强调能源安全、积极推动油气产业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结果。页岩革命集中爆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功于2005年前后,2014年后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日益显现并不断增大,使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约68%的峰值下降到只有三分之一上下。 更为重要的是,当今美国是世界上最有效利用国内国际油气资源的国家,既进口也出口原油和成品油,油气等能源资源已成为美国强有力的对外政策工具。如果在2030年中国石油消费和对外依存度峰值到达前,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也能出现美国页岩革命那样的繁荣,同时中国的石油市场和产业也更加国际化,就能使国家宏伟发展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坚实的石油安全保障,还能有有力的对外政策工具。
  • 《“十四五”我国能源保障将更安全有力》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24
    • 日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的能源保障要更加安全有力。《规划》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的产量提出了新要求,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 煤炭供应将平稳有序 富煤是中国能源禀赋的特点之一,煤炭是中国保障能源供应的主要抓手。“《规划》提出,要进一步保障了中国煤炭供需稳定和能源安全,提升煤炭储备能力,增强中国煤炭自主供给能力,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要求下,煤炭行业将加速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转型升级。”中宇资讯分析师苏嘉表示。 从国内煤炭与进口煤炭所占比例来看,目前,中国煤炭对外依存度较低,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2021年中国煤炭进口量达3.23亿吨,为近年最高。但总体而言,中国国内煤炭产量占中国煤炭供应的绝大部分市场,进口煤炭仅占约7%左右。 与此同时,随着供给侧改革持续进行,新增先进产能不断替代落后产能,中国原煤产量不断增长。“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增产保供,煤炭优质产能的持续释放,国内煤炭产量增长显著,创近年煤炭产量新高。”苏嘉表示。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国生产原煤40.7亿吨,比2020年增长4.7%,比2019年增长5.6%,两年平均增长2.8%。 “伴随着煤炭采选业科研经费不断提升以及煤矿规模扩大,中国采煤及掘进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增先进产能不断代替落后产能,在国家积极推进煤炭增产增供工作的指引下,煤炭市场供应将平稳有序。”苏嘉表示。 国内原油产量稳步上涨 长期以来,复杂的国际关系、动荡的地缘政治、不平等的地区溢价、运输线路的不稳定等因素,都对中国进口原油的成本和进口渠道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进口油源的保供也常常面临着不确定性。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原油进口量在2020年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5.42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73.6%。 今年以来,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令原油价格上涨,高波幅已经成为原油价格波动的常态。“高油价不仅伤害了原油消费国的根本利益,更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损伤,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却更趋复杂严峻,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能源安全再度放到了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金联创原油分析师奚佳蕊表示。 根据《规划》的政策导向,中国的原油年产量力求稳定在2亿吨的水平之上,奚佳蕊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原油产量为3347万吨,同比上涨4.6%,该涨幅是2012年同期以来最大的涨幅,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的原油产量可达到2.05亿吨。”奚佳蕊表示。 非常规天然气迎发展机遇 “达到《规划》提出的产量目标问题不大,且非常规天然气将成为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的主要力量。”金联创天然气分析师孙雪莲表示。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增强油气供应能力,主要措施包括,要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坚持常非并举、海陆并重,强化重点盆地和海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和勘探,夯实资源接续基础。加快推进储量动用,抓好已开发油田“控递减”和“提高采收率”,推动老油气田稳产,加大新区产能建设力度,保障持续稳产增产。积极扩大非常规资源勘探开发,加大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开发力度。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对外表示,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以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为重点,推动国内天然气增储上产,夯实国内资源保供的基础,因此非常规天然气将在“十四五”迎来重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