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床瞄准下一个“制造大国”印度》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 Hazel
  • 发布时间:2025-01-15
  • 日本的机床厂商正在印度扩大业务。这是因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对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有望扩大,零部件加工等不可或缺的机床市场也将随之增长。能否在倡导“印度制造”、试图成为制造大国的印度胜出,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日本各厂商的增长。

     “将把印度的月产量从100台提高到200台”,如此干劲十足的是津上。津上涉足用于汽车和电子设备的小型零部件加工的自动车床。2024年4月,在印度的首家铸件工厂开始投产。如果自主生产作为机床零部件的铸件,将有助于提高品质和改善收益率。

    津上的印度业务受前期投资增加的影响,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即便如此,除铸件工厂之外,还将于2025年4月启动新的加工组装工厂。两家工厂投资36亿日元。作为主力的中国业务正在恢复,但在印度也不会放松投资的脚步。

    日本工作机械工业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会员企业的印度订单额为511亿日元。最近10年扩大至近3倍,占海外订单额(1.0096万亿日元)的5%。按国家来看,虽然与排在首位的美国(2820亿日元)和第2位的中国(2740亿日元)相比仍然很小,但已是能与德国(565亿日元)匹敌的第4大规模。

    2024年1~10月受美欧低迷的影响,海外订单额同比仅增长2%,但印度订单增长32%,达到536亿日元,强劲势头显得突出。

     美国苹果将iPhone的生产委托给印度企业,铃木的印度子公司和当地企业塔塔汽车等正在增加汽车的销量。日本工作机械工业会的会长稻叶善治(发那科会长)表示,“由于来自信息技术(IT)、汽车和半导体等广泛产业的需求,印度的机床需求今后还将继续增长”。

    在2025年将在印度举行的机床展览会“IMTEX2025”上,日本工作机械工业会将首次设立汇聚日资企业的展示馆。主办IMTEX的印度机床工具制造商协会(IMTMA)的总裁Jibak Dasgupta强调:“日本的机床对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来说日趋变得不可或缺”。

    日本各机床厂商的投资动向正在扩大。12月,兄弟工业在南部班加罗尔市近郊投资约25亿日元,启动了新工厂,瞄准用于汽车零部件加工等的需求。将印度定位为仅次于日本和中国的重要市场,提出2025财年(截至2026年3月)实现500台的生产目标。

    日本最大机床企业的DMG森精机将提高委托给当地企业Lakshmi Machine Works(LMW)的产量。7月起追加委托机型,2025年产量将达到约100台,比目前增加7成。DMG森精机看好工程机械和铁路等零部件加工方面的需求。

    利用射出成型机瞄准商机的是芝浦机械。投资约40亿日元,于7月在印度开设了新工厂。生产将加热后熔化的塑料材料等注入模具之后成型的机械,预计将用于纯电动汽车(EV)零部件等领域。从产能来看,与现有工厂合计将扩大至3倍。

    充实销售和服务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8月,Star精密在印度成立了机床销售子公司。以作为手表零件加工机械而诞生的瑞士型CNC自动车床为中心,寻求在医疗行业销售。此外,另一家日本机床企业远州也决定从10月开始向当地派遣管理人员,扩大销售网。

    机床制造商专注于印度市场的背景是日本国内市场增长放缓。据日本工作机械工业会的数据,截至10月,日本国内订单额连续26个月同比下降。据悉,以中小企业为中心,设备投资需求走弱,很多企业在翻新旧机床的基础上长期使用。进入印度的机床制造商的高管透露,“面向日本的增产难以指望”。

    日本企业在技术实力方面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则以价格优势领先。IMTMA等的统计显示,印度从日本的进口额截至2021年度一直占据首位,但从接下来的2022年度开始,中国跃居首位。日本降至第二位。2023年度从日本的进口额比上一年度增加5%,达到3.88亿美元(约600亿日元),另一方面,从中国的进口额大幅增加22%,达到5.35亿美元,差距有所扩大。

    帮助日本制造业进入印度的MiraIndia(东京港)公司的高级顾问阿查尔·纳特(音译)表示,“在技术实力方面,日本产品具有优势,但中国企业通过积极的销售活动提高了存在感”。

    回顾历史,在中国等地,日本的机床渗透后,机器人和自动搬运装置等工厂自动化(FA)相关的需求随之扩大。如果机床在印度提高存在感,或将成为发那科、安川电机和大福等工厂自动化相关企业在印度不断增长的突破口。 


  • 原文来源:https://cn.nikkei.com/industry/manufacturing/57571-2024-12-24-05-00-00.html
相关报告
  • 《HRL将目标瞄准在制造第一个W波段N极GaN低噪声放大器》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0-11-07
    • 为了雷达、电子战(EW)和通信能力方面进行颠覆性的改进,美国的HRL实验室将要发展首款W波段、氮(N)极氮化镓(GaN)低噪声放大器(LNA),启动新一代面向国防的电子应用,其W波段的输出功率可能比HRL现有技术提高四倍。 HRL表示将设计新放大器,以扩大传感器和高频接收器的范围和灵敏度,使其远远超过现有规格。由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赞助的初始项目旨在演示N极GaN毫米波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功能测试,该电路将启用首个使用GaN的W波段放大器。 HRL首席研究员Dan Denninghoff博士说:“数十年来,HRL一直处于高速GaN电子产品的最前沿。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快的GaN晶体管,并且正在努力将这些专业知识应用到新材料上。我们有能力从气体一直延伸到电路,制造世界上性能最高的集成电路。我们希望这款放大器能再创纪录。” HRL团队的目标是改进接收器放大器,与现有仪器相比,它有可能使雷达等平台获得更好的性能。飞机可以增强通信能力,从而提高空中安全性。据估计,远洋平台也可能从这项技术中改变游戏规则,从而使美国海军增加兴趣。 Denninghoff又表示:“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希望看到我们能制造出更好更多的集成电路。以前的演示是在小型设备上进行的,没有人演示过用N极GaN材料制成的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我们期待展示这技术能带来令人兴奋的结果。”
  • 《高通是中国下一个目标吗?》

    • 来源专题:宽带移动通信
    • 编译者:gaof
    • 发布时间:2015-11-28
    • 近期的一些事件和财务业绩已经开始使高通在应用程序处理器供应商的领先地位看起来像一杯毒酒(貌似诱人实则有害)。高通公司会受野心勃勃的中国投资人的伤害吗? 把高通放在中国投资框架的两个主要的预示为: 高通财务业绩最近暴跌的事实; 以及 中国政府控制的半导体投资媒介清华紫光称有470亿美元主要投资在美国的事实(查看报道:中国470亿美元的芯片基金集中于美国企业并购) 作为最初的CDMA蜂窝通信的开发者和一套基本专利的持有者,这些帮助促进高通成为半导体公司的领导者并且高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它对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依赖也使它更脆弱。一些观察家认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正在迅速加入个人电脑成为半导体市场的驱动者。2014年,高通在HIS对半导体供应商的排名中排在第三位,它的年芯片销售额为193亿美元。距离市场领先者因特尔和三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领先其他中国潜在的目标,存储器制造商海力士半导体和光美科技。 回顾一下高通最近的业绩,该公司报告上一财政季度(截止2015年9月27日)收入为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8%,从财政年度来看,高通报道财政年度销售额为253亿美元,比去年减少5%,利润减少34%。 当然这不是决定性的,但是还有一些其他的预示。 1) 其中之一就是清华紫光先前已经表示了对探讨它管控的***公司合并交易的兴趣,展信通讯和锐迪科微电子以及联发科。 但是,台湾法律禁止中国大陆在芯片设计公司投资,清华紫光的赵伟国说,清华紫光470亿美元基金很可能投资在美国的公司,如果联发科是一个目前不方便得到的合适的目标,那么为什么不追寻高通呢? 2) 赵伟国董事长在与路透社的采访中透露,清华紫光已经与美国主要的芯片公司在交流,但是由于美国的敏感,可能不会涉及到多数股权。 美国主要芯片公司有中国少量股权将会改变行业格局,当涉及到中国的半导体贸易平衡时,会减少中国经济赤字。 毫无疑问的是,光美科技将会是帮助中国建立在闪存制造领先地位的公司,但是也可能是高通吗?而且光美管理层已经排除了清华紫光对他们公司的接管。 3) 中国已经非常熟悉高通已经处在一场暴风雨中,这场暴风雨将暂停公司先前飞速的进步。 中国国家发改委(NDRC)花费两年时间进行了“反垄断调查”,调查结果是罚款9.75亿美元和明显的对中国手机厂商索取的专利费税率的减少(大概减少三分之一)。(查看中国减少高通公司的专利税) 4) 创始人雅各布斯家族正在远离高通,这更可能是文化审视而不是一个艰难的预示,尽管如此,即使很难评价这件事,我仍然比较严肃对待次事。 高通公司于1985年由欧文•雅各布斯、安德鲁•维特比和一些人创立,雅各布斯在2009年辞职并支持他儿子保罗•雅各布斯之前很多年都是CEO和董事长,保罗•雅各布斯在2005年7月到2014年3月之间是CEO,此后一直担任执行主席。 我们可以这样推断,高通公司作为个人移动手机通信激增的驱动者和受益者,已经笑对这些来自学术通信协议不入流的实验者的故事,移动通信的形成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是时候来一个交易了,可能是合并、全球化和中国影响力新秩序的一部分。 但可能只是一个少数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