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浙江大学超导量子处理器实现多体混沌和局域相的谱形因子测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1-13
  • 量子混沌是指某些量子多体系统表现出的类似经典混沌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关注量子系统能级统计和本征态行为以及它们与经典混沌系统之间的关系。量子混沌系统的能级间距符合Wigner-Dyson分布,但多体系统的能谱测量在实验上极具挑战性。谱形因子(SFF)作为能级关联的傅里叶变换,能够同时捕捉量子系统中短程和长程的能级关联,是诊断量子混沌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量子系统复杂度增加,能级间距减小,多体系统中SFF的测量变得异常困难。

    最近,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和兰开斯特大学合作,利用随机测量工具在超导量子处理器上首次实验测量了谱形因子,成功探测了量子多体系统中的混沌与局域化相。在Floquet混沌系统中,SFF表现出“斜坡-平台”行为,这是量子混沌的典型特征,反映了短程和长程能级关联。而在哈密顿系统中,研究团队通过谱形因子区分了量子多体混沌相和预热局域化相:混沌相的SFF表现出随机密度矩阵理论预测的“下降-斜坡-平台”行为,且平台时间随系统尺寸呈指数增长;而在局域化相中的SFF平台时间不随系统尺寸变化。此外,研究团队还测量了SFF的推广形式——“部分谱形因子(pSFF)”来探究本征态的统计,并观察到了混沌相和局域化相中子系统纯度的显著差异。混沌相中的子系统纯度较低,表明子系统之间的纠缠更强,而局域化相中的子系统纯度较高,表明其纠缠较弱。

    这项研究首次在实验上验证了量子多体系统中的长程能级关联,展示了超导量子处理器在探测量子混沌和局域化相中的强大能力。实验创新性地通过随机测量量子态,获得了多体系统的能谱统计和本征态相关信息。这一成果不仅为理解量子多体系统的动力学行为提供了新的实验工具,还为未来研究量子混沌、局域化相以及随机矩阵理论的普适性开辟了新的方向。此外,该研究对黑洞物理与量子引力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4.010402
相关报告
  • 《通过量子存储器的时频处理器实现光谱超分辨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15
    • 光谱是研究物质和光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所有最先进的方法,如基于光栅的和傅里叶光谱仪的分辨率都存在理论极限。在成像环境中,需要修改或利用光源、照明的相关性质才能突破瑞利极限,这通常是不可能实现的。此外,尽管瑞利极限最初是在光谱仪的背景下制定的,但超分辨率光谱很少,并且仅限于激光光谱仪。然而,荧光光谱截然不同:一个经典发射器在每个光谱空间模式中只提供一个小的光子数,这样才满足量子增强的条件。有研究人员发现量子Cramér-Rao界(Q-CRB)可用于识别光场中可用的最大信息,并在时域达到量子极限。将该方法应用于光谱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在需要使用窄带光信号的情况下。然而,在核磁共振(NMR)光谱中,当用钻石色心进行感应时,量子存储器可以提高分辨率。 近日,波兰华沙大学量子光学技术中心的Mateusz Mazelanik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学院的Michal Parniak联合研究团队将受到量子启发的超分辨率方法引入到光谱领域,并演示了一种能够以低于傅里叶极限的精度解决两个发射器频率差的设备。他们的方法利用具有内置时频处理能力的梯度回波存储器(GEM),通过编程实现脉冲分割时间轴反转(PUTTAI)干涉仪。该系统在超窄带域中运行,实现了15 kHz的分辨率,同时超分辨率增强因子为s=20±0.5,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实现与直接光谱相同的分辨率所需的光子减少了约20倍。该工作不仅建立了一种新的超分辨率光谱方法,而且提供了高光谱分辨率的绝对值。从根本上说,这种超分辨率方法利用了光中已经存在的光谱信息,不需要光源的特定属性。通过使用自旋波量子存储器从光场中完全提取相位和振幅能够达到以上效果,这是由于记忆的长相干时间使得能够捕捉、处理和释放光线,从而实现最佳检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第57期)研习班通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5-09
    • 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第57期)研习班通知 总 期 数:57期 开 班 时 间:2019年08月23日-30日(23日全天报到,24日起授课) 上 课 地 点: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随着众多生物基因组测序项目的完成,生物学数据正在加速度增长。如何科学地分析和注释这些高通量数据,已成为生物学工作者急需学习和解决的问题。 浙江大学“基因组科学研习班”项目创始于2003年10月,由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詹姆斯•杜威•沃森教授与浙江大学沃森研究院首任院长杨焕明教授共同创办,本期研习班邀请北京基因组所于军教授、胡松年教授为您讲授基因组学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二代测序等实验技术的关键事项;浙江大学杨军教授、陈铭教授、钟伯雄教授、徐建红教授等多位基因组领域大咖专家为你在高通量分析研究方法和思路方面答疑解惑。 本研习班四次荣获“浙江大学优秀项目创新奖”,一次入选“浙江大学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重点扶持项目”,已累计举办56期,学员遍布全国,累计培训学员5800余名。每期均不乏教授、博导参加培训,更受到博士后、硕博生等年轻学者的青睐。他们中有一些带着课题或技术问题前来交流和联系,不少学员通过本研习班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共同申请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同发表论文,其中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已在SCI期刊上发表。 一、培训班上课内容 上课内容涵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思路、前沿进展及其在各生物学科中的应用。 核心课程包括: 1. 基因组的比较研究、DNA测序技术原理与进展(于军 教授) 2. 转录组的测定与分析、大规模测序方法及应用、微生物基因组学、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胡松年教授) 3. 系统生物学导论及高通量分析技术应用(杨军 教授) 4. 系统生物学建模分析(陈铭 教授) 5. 蛋白质组学概论及应用 (钟伯雄 教授) 6. 基因组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祁鸣 教授) 二、培训班上机内容 上机实习课采用 “跟我学”方式,学习实践各类基础生物信息学软件,每人一台PC机跟着大屏幕一步步学会基因组、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主要内容如下: 实习一: 基因组数据注释和功能分析 通过序列比对工具BLAST的学习,了解基因功能注释的原理;介绍多序列联配工具ClustalX及分子进化分析软件MEGA4,掌握系统发生树绘制的基本方法,认识基因复制在进化上的功能;学习基因序列分析常用的数据库和软件。 实习二: 转录组数据分析 介绍转录组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及其原理;通过对tophat、cufflinks、R等转录组数据分析工具的介绍及演示,了解基于二代测序数据的转录组分析流程及常用分析方法; 利用kegg、GOstat、DAVID等在线工具挖掘转录组数据的生物学意义。 实习三: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 从数据库搜索感兴趣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开始,接着对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二级结构、和三维空间结构和序列模体进行分析,预测目标蛋白的生物功能。 实习四: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 使用X!Tandem、Mascot、Sequest等软件鉴定蛋白质质谱数据,将质谱结果匹配到蛋白质组数据库鉴定蛋白;使用TPP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和优化检索结果练习。 实习五:系统生物学软件实习-----网络结构显示与分析 利用Cytoscape系统生物学分析软件,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展示分子网络系统,并与基因表达等数据整合。 三、培训对象 无生物信息学背景,希望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学员; 计划开展各类组学研究的科研人员; 已有组学数据需了解分析方法的研究人员; 有志从事生物信息学相关工作的学生或者技术人员。 四、报名方法 若有参加意向,请将以下报名表回执,我们会即刻回函并在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系统录入,待排定课表后发给您详细课程表。待您再次确认后,发给您报到通知并排定上机号。培训结束,发放浙江大学继续教育证书。 五、教材 “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分析工具”(第三版), 薛庆中等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2年6月发行(会务组免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