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数据出版生态系统与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19-06-21
  • 当前,业界对科学数据出版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渐趋丰富,但对诸如数据出版的模式与形态、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等具体问题的讨论稍显分散,不利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形成全局的视野、进行整体的把握。文章首先梳理了三种数据出版模式的出版流程、协同环节及质量可控环节,构建了融合三种出版模式的数据出版生态系统;然后将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与方法归纳为数据标准/规范、工具/平台、内容/形式三个维度;确定了数据质量控制要素,据此构建了面向流程的数据出版质量控制体系。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体系》

    • 来源专题:国家病毒资源信息监测和情报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1-03-22
    • 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驱动各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分布式多源异构数据的管理和应用问题凸显,如何有效地实现分布式数据的管理、整合、服务成为推动科研与应用的共性需求和必要手段。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发展部(以下简称大数据部)自“十•五”开始承担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建设工作以来,立足实际需求,面向应用实效,扎实推进标准与系统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从“十•五”面向分布式异构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统一服务,到“十一•五”数据资源及其应用环境(含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建设和服务体系形成,再到“十二•五”响应“海-云”环境和“十三•五”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科研模式变革的体系完善,大数据部与时俱进推动科学数据中心体系相关标准(55项)、技术、工具(13个)的研制和应用,是我国数据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先锋,为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提供了强劲的源动力。 当前随着国家《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和首批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布,结合国家建设科学数据中心的战略需求,大数据部提出面向科学数据数据中心体系的全生命周期体系化数据资源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 标准规范体系 科学数据标准体系基本实现了从数据资源建设到应用及效果评估全生命周期关键内容的规范化,在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科学数据标准体系可分为指导规范、数据采集与整理、元数据与元模型、系统与接口、数据管理、数据服务等类型,主要内容详见表1。自“十一•五”项目结束以来,在线发布的标准建设成果已被访问下载超过17万次之多,配套工具软件已经在项目内全面推广使用,部分成果(如VDB、MSIS等)还广泛应用到项目之外。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大数据部的标准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有需求,多合作,要实用,慎提升”的特点,工作中与院内外合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谨慎的将有应用前景的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先后作为第一责任单位完成了《生态科学数据元数据(GB/T20533-2006)》、《信息技术数据溯源描述模型(GB/T34945-2017)》、《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GB/T35294-2017)》和CODATA国际标准《天然气水合物描述语言(GasHydrate Markup Language)》、以第二责任单位完成了《检测资源信息共享体系建设指南(GB/Z27414-2012)》和《土壤科学数据元数据(GB/T32739-2016)》。详见表2。 工具与技术体系 面向科学数据中心体系化、系统化建设及管理的需求,大数据部研发重点包括分布式数据资源自主管理与服务,数据资源集成整合管理与服务,数据资源与服务监控、统计分析及评估管理,数据资源统一发布、共享、服务及应用等。同时面向不同类型数据提供数据资源管理,并提供统一的管理和外延服务。 优势总结如下: 1、体系化的解决方案。采用体系化的设计理念,提供自顶向下的总体设计,协同策略、系统、规则、设施等各方面,保障数据资源高效、安全、可靠、敏捷的管理与服务。 2、完备的服务平台和软件体系。提供包括集成化数据服务、数据资源的监控与管理、数据资源的整合、分布式数据资源的自主管理在内的数据资源管理、整合与服务平台及完备的软件体系,并可为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和支持。 3、统一的管理和外延服务。基于标准化的数据资源管理机制,提供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并提供包括数据库建设、系统运维、服务咨询在内的多项外延服务。 4、丰富的建设经验。30年来,为中国科学院各科研单位的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有效助力,在地理、生态、环境等领域深入探索,为60多家科研单位提供服务。重点负责了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体系建设、国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为相关领域科研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体系架构、系统设计、开发、服务一体化的建设方案。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5
    •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十五五”时期、碳达峰后3个阶段工作目标。一是到2025年,碳排放相关统计核算、监测计量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二是“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三是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方案》明确提出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要求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一是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合理确定五年规划期碳排放目标,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行动方案,完善碳排放双控相关法规制度。二是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三是探索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预警管控机制。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常态化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形势分析监测和预警。四是完善企业节能降碳管理制度。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发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绿证交易等市场机制调控作用。五是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制定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六是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原文如下: 国办发〔2024〕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4年7月30日 (本文有删减) 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以下简称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碳排放指标及相关要求纳入国家规划,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并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效衔接,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碳排放核算能力,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二、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 (一)推动将碳排放指标纳入规划。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等因素,合理确定五年规划期碳排放目标,并对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进行统筹部署。“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二)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行动方案。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行动方案,细化碳排放目标控制的工作举措、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十五五”时期,细化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部署,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三)完善碳排放双控相关法规制度。全面清理现行法规政策中与碳排放双控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加快修订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制度,纳入碳排放双控有关要求。 三、建立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 (四)合理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五年规划初期,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和功能定位、产业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将碳排放双控指标合理分解至各省份。各省份可进一步细化分解碳排放双控指标,压实地市及重点企业控排减排责任。 (五)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明确评价考核工作程序及结果运用方式,对各省份开展评价考核。统筹建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为重点,纳入能源结构、能耗强度、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碳汇、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等指标。 (六)推动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推动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碳排放核算,指导省市两级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按年度开展碳排放情况分析和目标预测,并加强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工作协同。2025年底前,指导各地区开展碳排放预算试编制工作。“十五五”时期,指导各地区根据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编制碳排放预算并动态调整。“十六五”时期及以后,推动各地区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刚性约束机制,实行五年规划期和年度碳排放预算全流程管理。 四、探索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预警管控机制 (七)完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作用,以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为重点,合理划定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范围,依托能源和工业统计、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数据,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 (八)建立行业领域碳排放监测预警机制。摸清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底数与减排潜力,常态化开展碳排放形势分析监测,对碳排放增长较快的行业领域进行形势预警,并视情采取新上项目从严把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严管控、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从严管理等措施。条件成熟时,将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管控要求纳入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五、完善企业节能降 (九)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制修订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规则标准。制定出台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办法,将碳排放管控要求纳入现行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制度,推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落实节能降碳管理要求,加强能源和碳排放计量器具配备和检定校准。 (十)发挥市场机制调控作用。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控机制,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探索配额有偿分配机制,提升报告与核查水平,推动履约企业减少碳排放。健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扩大支持领域,推动更大范围减排。加快健全完善绿证交易市场,促进绿色电力消费。 六、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 (十一)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将碳排放评价有关要求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开展综合评价,将有关审查评价意见作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建设以及竣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 (十二)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水平进行预测和评价,在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制定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体系。 七、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十三)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等国家标准,对产品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等明确统一要求。按照急用先行原则,聚焦电力、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煤化工、动力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组织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等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 (十四)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定期更新发布机制,为地方、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基准数据。行业主管部门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需要建设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探索建设细分行业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十五)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研制碳标识相关国家标准,组织有条件的城市聚焦重点产品开展先行先试,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 八、组织实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结合实际细化落实方案,按照职责分工扎实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持续夯实工作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切实履行“双碳”有关协调职责,强化调度督促和推进落实,加强前瞻性政策研究,及时优化有关任务举措,抓紧补齐制度短板,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宣传解读和教育培训。重大事项及时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