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揭示光照促进桃果皮着色的形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3-05
  • 光照是桃果实着色的一个重要条件,但相关机制不清。近日,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发现了光响应基因HYH基因在桃果皮着色中的调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以“PpHYH is responsible for light-induced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in fruit peel of Prunus persica”为题发表于国际期刊Tree Physiology。

      研究人员通过对毛桃和油桃果皮在光照和遮光条件下组学分析,发现调控桃果皮花青苷的积累候选调节基因PpHYH,该基因编码蛋白缺少转录激活结构域,需要与伴侣蛋白PpBBX4互作形成异源二聚体才能实现对花青苷合成的转录调控功能。PpHYH与PpBBX4基因在桃果实中瞬时过表达可促进花青苷的积累。在光照条件下,PpHYH转录因子的表达受到诱导,PpHYH通过激活花青苷调节基因PpMYB10.1及其附近的两个同源基因PpMYB10.2和PpMYB10.3的表达,促进果皮着色呈现红色;然而在黑暗条件条件下,光信号途径关键抑制因子PpCOP1在细胞核内大量积累,引起PpHYH蛋白的降解,使得PpHYH/PpBBX4复合物无法形成,导致花青苷积累受阻,果皮颜色呈现绿色。该研究首次发现了PpHY5同源基因在果树果实色泽性状形成中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系统理解光照对果实着色的调控机制,也为果实色泽性状的遗传改良与调控提供了理论支撑。

      武汉植物园博士研究生赵磊为论文第一作者,武汉植物园韩月彭研究员和郑蓓蓓博士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1000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2087)和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30)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203/t20220304_6385448.html;https://academic.oup.com/treephys/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treephys/tpac025/6537548?login=false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揭示了油桃形成的遗传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2-21
    • 1月12日,武汉植物园果树分子育种学科组在植物学著名期刊New Phytologist在线发表了题为Two R2R3-MYB Genes Cooperatively Control Trichome Development and Cuticular Wax Biosynthesis in Prunus persic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油桃形成的分子机理,为桃果实外观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油桃(nectarine)是普通桃(peach)的变种,起源于中国。油桃果皮质地明显不同于普通桃:油桃果实表皮无毛,光滑发亮、颜色鲜艳,好似涂了一层油;而普通桃果实表皮有绒毛,颜色较暗、无亮光。研究发现,控制油桃果实无毛性状的G位点包含一个PpMYB25候选基因,通过对油桃品种PpMYB25基因的克隆、测序,发现该基因的第三个外显子包含一个6 kb大小的逆转座子。该逆转座子的插入导致PpMYB25基因在油桃果实中不表达或功能丧失。   有趣的是,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油桃和普通桃果实表皮特征,发现二者除了表皮毛差异外,表皮蜡质的结构也大不相同,随后的GC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油桃和普通桃果实表皮蜡质含量存在差异。通过生理生化和转基因等一系列研究,发现PpMYB25激活下游同源基因PpMYB26的表达,它们共同促进表皮毛的发育和表皮蜡质的积累,从而使普通桃果实具有多毛灰暗的表皮。而在油桃中,由于PpMYB25基因失活,PpMYB26及其他表皮毛发育基因以及表皮蜡质合成基因表达随之受阻,表皮毛发育无法起始,同时表皮蜡质积累减少,使得油桃果皮呈现光亮无毛的表型。   该研究揭示了桃PpMYB25和PpMYB26协同调控果实表皮毛发育和表皮蜡质积累,当它们的表达同时受到干扰后,就产生了桃的变种——油桃(图1)。由于果实表皮蜡质合成可有效地防止果实水分散失,所以研究结果为改良桃果实耐贮藏性提供了新思路。
  • 《武汉植物园揭示了青藏高原湿地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构建的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17
    • 氨氧化过程在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过程高度依赖于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活性。尽管已有研究表明AOA和AOB分布广泛,受到环境因子的调控,但对于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中氨氧化微生物的了解却十分有限。   为了解释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在不同地理距离及环境梯度下的分布模式,武汉植物园湿地生态学学科组的科研人员周雯等在刘贵华研究员和刘文治研究员的指导下,在青藏高原选取了河流、湖泊和沼泽等不同类型的31个自然湿地,分析其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格局。结果表明,湿地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丰度、群落组成和活性存在较强的异质性,空间距离和环境变化均影响着微生物的群落构建,但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湿地氨氧化微生物群落格局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气候条件对AOA群落构建影响更大,而年均温、植物丰富度及土壤条件与AOB的群落组成显著相关。该工作基于青藏高原湿地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大规模调查,其结果将提高我们对高海拔偏远湿地氮循环过程的认识,并拓展高海拔湿地的管理思路。   研究成果以“Environmental factors, more than spatial distance, explain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oil ammonia-oxidizers in wetland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Microorganisms。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1479)、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388)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ZDRW-ZS-2017-3-2)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