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发布》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3-01
  •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发布《202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伴随着亚洲城市地区快速扩张,到2030年,该区域将有近55%的人生活在城市地区,对城市粮食安全与营养造成巨大压力。

      报告显示,亚太区域在政策制定和城市规划上面临全新挑战:一方面低收入地区增加,另一方面粮食价格不断上升。因此,制定城市粮食议程需考虑到基础设施、交通、清洁水源等多方面内容。

      本次发布的是亚太区域第5份《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过去几年发布的报告指出,消除饥饿和各种形式营养不良的工作缺乏进展甚至有所倒退,距可持续发展目标渐行渐远。退步趋势早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就已显现。2022年,虽然新冠病毒的破坏性影响在亚太区域多地都已减弱,但受到世界两大产粮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影响,粮食、饲料、燃料、肥料和资金(5F)短缺危机接踵而来。过去一年,多种不利因素引发粮食和能源价格创新高,多地家庭生计遭重创,民众面临饥饿与贫困问题。

      2022年3月,FAO食品价格指数历经两年以来的稳步增长后,达到该指数创立以来最高水平。此后虽有下降,但较之2020年依然高出28%。农资价格高企,气候与天气等不利条件持续造成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导致粮食价格节节攀升。同年11月FAO发表的《粮食展望》显示,粮食进口价格创下19.4万亿美元的新纪录。

      报告还关注城市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决定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症等不健康膳食的各方面因素,并研究多种城市环境和干预活动。结果显示,消除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世界卫生大会2030年粮食安全与营养目标能否完成,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城市粮食安全与营养水平。

      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亚太区域共有3.96亿人食物不足,10.5亿人处于中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亚太区域健康膳食成本昂贵,难以普及。在本区域多数国家,近20亿居民无力负担健康膳食,占本区域总人口的44.5%。

      报告呼吁,各个国家应携手应对粮食安全危机对于经济、家庭和个人产生的影响,尤其要关注妇女和儿童的需求。

相关报告
  • 《2022年亚洲气候状况》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7-28
    •     亚洲的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影响正在增加,2022年亚洲在干旱和洪水之间来回切换,毁掉了生命并摧毁了生计。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新报告,冰和冰川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未来更多的社会经济破坏。2022年,亚洲发生了81起与气候、水灾等有关的灾害,其中83%是洪水和风暴事件。该报告是WMO区域气候状况系列报告之一,在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减少灾害风险委员会会议期间发布。它附有交互式故事地图,特别关注农业和粮食安全。亚洲大部分地区极端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预计将增加,这将影响农业,而农业是所有气候适应规划的核心。
  •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危及人类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5-29
    • 今年以来,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产区,均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传统的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因遭遇严重干旱,时隔12年后首次计划进口小麦;玉米出口大国美国因受阴雨天气影响,播种创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干旱影响,水稻出口国菲律宾也出现大规模歉收。   海洋渔业情况也不妙,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日本周围海域海水温度升高,海苔产量达到46年来最低点。   干旱与洪涝在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主产区共发,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Snyder忧心忡忡地写道,一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正在逼近。   朝鲜近期发布的备忘录显示,受高温、干旱、洪水等因素影响,朝鲜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调人均每日口粮配给;受厄尔尼诺影响,非洲粮食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  多位气候专家分析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加强,造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过去五年是全球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而英国气象局预测说,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过去5年还要热。   中国气象局最近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2018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偏高0.58℃。   中国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全球18个国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全球增温1.5℃至2℃,对于包括印度、非洲部分国家在内的小麦生长季高温且缺少降雨的区域来说,小麦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极端低产风险明显加大。而这些产量风险加大的地区目前多属经济欠发达区域,气候变化将加剧这些区域的粮食安全问题。   英国利兹大学战略研究院院长蒂姆·本顿表示,气候变暖尤其是极端天气增加将改变粮食产量、质量和病虫害的分布,从而对粮食供应体系产生影响和冲击,未来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将变得更脆弱和低效。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世界长期受粮食短缺影响的人数从2015年开始不降反增。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尤其是受厄尔尼诺等因素影响,非洲南部和东部多国遭遇严重干旱或洪水,粮食产量和牲畜数量出现大幅下降。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阿利扎·弗莱舍建议,各国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增加农业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在作物品种的选择、灌溉技术和管理的改进以及土地更加有效利用等方面做出努力。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总体也呈升高趋势,1991年至2018年中国平均气候风险指数较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增加了54%。   粮食安全专家则建议,鉴于气候变化影响到粮食安全和人类营养,需要考虑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减少浪费,增加全球食品体系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