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变铝”助力中国高铁练“轻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9
  • 在浦口经济开发区一家数控机房内,一个个木箱子整装待发,里面装着的是我国下一代高铁列车上的重要部件,即将发往位于吉林长春的中车长客。这些重要部件都来自于浦口区的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南京高端交通装备新技术研究院。

    “这次发货的是一组套件,里面含有5个零部件,包括轴箱体、转臂箍、滑移衬套等,都是用于高铁转向架上面的,全部用铝合金材料制造。”研究院总经理吴长旻向记者介绍。

    转向架是高铁的动力和承载系统,车体坐落在转向架上,转向架支撑车体,起到对整个车辆的承载、导向和减振作用。研究院院长庄林忠介绍,不同于汽车发动机多在前盖下面,高速动车组的电机都安装在转向架上,车头只是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则全靠转向架。

    目前,国内高铁的转向架都是由钢和铁制成的,但由于钢和铁重量大,导致列车阻力大,耗能增多。近年来,中国高铁开始了轻量化研究,作为动力系统的转向架自然而然成为研究者突破的主要方向。

    “除了铝合金,我们也尝试过玻璃钢、碳纤维等材料。”庄林忠回忆道,综合性价比、韧性、抗腐蚀等因素,最终研究院开始了铝制化工作,“铝制材料在减声降噪的同时还能进行回收和再利用,更加环保,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除了材质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正在研究的转向架还将能通过系统操作直接实现列车轨距切换。

    国际上各国高铁轨距都不一样,有米轨、宽轨、准轨,不利于实现快捷运输。“比如,由于中国铁路和俄罗斯、蒙古两国铁路的轨距不同,所以中蒙和中蒙俄国际列车到二连站以后需要让乘客下车,将车厢顶起来,更换转向架,才可以让列车在对方国家的铁路上行驶。”研究院合作方、生产转向架的苏美达金正奇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中车集团将在2020年左右推出一款时速400公里且可变轨距的高铁,届时,北到俄罗斯,南至东南亚,高铁轨距在米轨和准轨之间将可以实现快速切换。

    目前中车长客已与研究院签订600万元的订单,订购了60多套部件。“这是一项技术创新,也是一项前瞻性研究,将助力中国高铁跑出加速度,也将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庄林忠说。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71470
相关报告
  • 《为高铁钢轨“整容”,国产铣刀难堪重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4
    •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 高铁被称为“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之一。从2003年开始至今,我国铺设的高铁轨道长度已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一半以上,而钢轨养护问题也愈加让业内专家忧心——有着高铁“筋骨”之称的钢轨,若养护不到位,不仅折损生命周期,还存在高风险隐患。 “大国重器,保养是重中之重!目前,尽管我们自主创新研发出世界首台套双动力电驱铣磨维护机器人装备——被称为钢轨‘急救车’的铣磨车,但是其中最核心部件铣刀仍需从国外进口。”5月19日,北京拓博尔轨道维护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博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说,“没有铣刀,‘急救车’发挥不了作用,真乃万事俱备,只欠把合适的‘手术刀’。” 钢轨也需保养整形 “每一条钢轨都是有生命的,天冷了它会紧缩身躯,气温高会舒张筋骨。近年来,随着万吨大列运行、车速不断提高,列车对钢轨碾压冲击不断加大,其伤损日益增多。”济南铁路局聊城工务段探伤工高级技师张勇说。 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相关专家介绍,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磨耗,不仅铁道钢轨轨头的几何形状会改变,轨面还会出现波浪磨耗、鱼鳞伤及肥边等缺陷。为修复钢轨型面,就要用仿形铣刀对钢轨轮廓及时铣削整形,及时消除各种缺陷。 实践证实,及时恰当地进行保养整形对钢轨明显利好:日本新干线钢轨的更换寿命延长30%,伤轨更换大致减少30%。 铣钢如削面如何做到 “钢轨得不到及时养护整形,直接影响到高铁奔跑时的稳定性、舒适度,还会滋生安全隐患,为之付出的代价不可想像。”刘博介绍,为了能够承受得住过往列车的重力、摩擦和冲击,钢轨材质的强度、硬度及韧性要求相当高,一般由特殊标号的高锰钢材料制成,抗磨性高。但这也就造成钢轨表面坑洼不平时,铣磨平滑的难度也很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奥地利博瑞特公司生产的铣刀,犹如刀削面一样,可把钢轨‘病害’顿时铣削!”刘博说。 据了解,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对钢轨的保养主要有两种方式,砂带打磨或引进国外铣磨技术设备。秦皇岛齐二数控机床研究院副院长王振宇介绍,前者作业效率低、有时要打磨8遍到10遍,才能修复0.2毫米钢轨损耗;而后者一次就能修复3毫米左右的钢轨损耗,可彻底消除各种轨面病害或缺陷,这种方式工作效率高但价格昂贵。 记者了解到,目前只有德国和奥地利拥有制造仿形铣刀刀盘和刀片的先进技术,多数应用于欧洲铁路工务维护作业,如客运专线、地铁轻轨等。2011年,我国重金从奥地利引进了多台钢轨铣磨车,其中的铣刀就是这两国公司共同制造的。 国内尚在学徒阶段 能像削面一样切削钢轨,这铣刀是什么材料炼就的? “一种超硬合金材料。对其中金属成分我们已然了解,但就是不知人家是怎么配比、合成的,如同琢磨某种中药的祖传秘方、各种药材比例是多少,都不甚明了。”刘博答道。 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禁售或单方面抬高售价,“这两年我们已会同国内有关科研机构,从实际需要出发,加紧研发先进的铣削技术。”刘博说。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工具研究所已探索了可行性方案,理论计算性能可提高30%,成本会降低一半。 业内人士指出,奥地利拥有顶尖铣削技术储备的公司已成立近百年,在生产工艺上积累了充足经验,而国内可以说尚在学徒阶段。
  • 《新时代济钢“三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4
    •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4日   第 01 版)作为我国首个全面退出钢铁产能的千万吨级钢企,短短7年间,山东济钢集团通过新旧动能转换,主攻非钢产业,积极发展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重返中国企业500强。 党的二十届全会《决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变“卖钢”为“买钢”,变“碳排放”为“碳消纳”,变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新时代的济钢集团向改革谋出路,靠转型促发展,以三大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企业从“卖钢”变为“买钢” 济钢改革与转型的历程中,2017年是个重要年份。 贯彻党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下决心化解过剩产能,济钢“壮士断腕”:2017年6月29日,钢铁产线全面关停。 “停产当月,企业营收从20亿元减少到4亿元。”济钢集团董事长苗刚说,过剩产能化解之后,改革与转型是唯一出路。 停产初期,济钢定下“两步走”目标。第一步便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存续产业”。“没有主业,就把副业做成主业;不炼钢,就‘修炼’延伸产业。”苗刚解释。 转型后的济钢,不再生产一吨钢,延伸产业反而需要买钢。 济钢型材公司买钢,加工成冷弯型材产品。2017年进购钢3.45万吨,营业收入1.78亿元,第二年营业收入实现翻番。进购钢规模不断扩大,去年已达21.73万吨。 济钢萨博特种汽车公司买钢,改装多型车辆,销售收入从2017年不到60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5.8亿元。 济钢国际工程技术公司买钢,应用于工程建设,2018年营收同比增长约27%。 2017年,济钢集团利润总额仅有2700万元。2018年,这一数值增加至1.2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47亿元,接近关停前的50%。 从“卖钢”到“买钢”,结构调整,体量恢复。“4000多名员工的心定了。从‘产钢靠钢吃饭’到‘无钢用钢发展’,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苗刚说。 绿色发展理念使企业从“碳排放”大户变为“碳消纳”大户 坚持绿色发展,持续“腾笼换鸟”,济钢以“一出一进”实现降碳。 “一出”,出清碳排放高的钢铁产能,济钢最主要的碳排放源直接清零。“一进”,引进碳排放低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围绕空天信息、高端装备及新材料制造、产业服务领域布局新业务。 “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努力从‘碳排放’大户变为‘碳消纳’大户。”济钢集团总经理刘仕君说。转型后的济钢,每年碳排放量从高峰时的2000万吨降至300万吨,是转型前的1/7左右。 在贵州六盘水,济钢国际工程技术公司以提供技术服务的方式,助力水城钢铁厂开发余热发电改造项目,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取代水蒸气,安装了两套发电机组。这是公司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合作的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帮助钢铁厂实现绿色发电,还将发电效率提高了40%。 济钢集团联合济南大学进行技术攻关,探索二氧化碳气肥在智慧大棚中的利用。大棚作物试验已完成两季,二氧化碳消耗量达到每亩3500至4500公斤。 从“碳排放”转向“碳消纳”的同时,济钢主要污染物的年排放量也实现锐减,由转型前的3.1万吨降至约265吨。 在济钢环保新材料产业园,雾炮抑尘车以及抑尘棚、除尘器等多种降尘、除尘设备不停运转,不仅减少园区主要污染物扬尘的排放,还变废为宝,把除尘灰加工为超细碳酸钙,应用于多个行业。 产业园里,投产前已种下近3万株苗木,完成14万余平方米绿化。投产后,边运行边复绿,园区实现“非硬化即绿化”。 今天的济钢,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发展新质生产力使企业从传统产业变为新兴产业 围绕企业“两步走”目标的第二步“多元主打、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济钢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开始,空天信息产业成为济钢主攻方向。 济钢老厂区里,360米深的矿井、30多公里长的地下巷道上面,如今成为全球第一条空间行波管关键工序自动化装配试验线。 空间行波管,是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的必备部件,相当于信号放大器。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研制自动化装配试验线,将成品率提高近一倍、成本压缩至六七成,为我国商业卫星大批量生产打下基础。 从地面到空间,济钢涉足卫星产业,并最终计划直接造卫星。跨度之大,相当罕见。“主业不是设计出来的,是不断寻找、探索出来的,并且要抓住重要机遇。”苗刚说。 2019年,山东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就推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签署合作协议。同年,济钢瞄准时机,与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合作,共同成立济钢空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向空天信息产业迈进。 济钢空天总经理郭强说:“选择空天信息产业,我们很有信心。一方面,省里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我们拥有制造业基础和大量产业工人。此外,山东是经济大省,空天信息数据应用场景很丰富。” 在济钢,液体火箭发动机测试基地已实现常态化测试;计划建设的卫星总装生产制造基地,将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遥感卫星、商用小飞机产业基地等一批空天信息产业项目即将落地……济钢的新主业,正迎来“从1到N”的腾飞。 2023年,济钢空天销售收入近9000万元,营收占集团总营收的1.5%,投入却占到九成。 “‘跳离地面,飞向空天’是济钢人的梦想。发展新质生产力,回报只是时间问题。我们需要保持信心、耐心和恒心。”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