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胁迫对海岛棉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11-27
  • 为探求海岛棉幼苗生物量分配和根系生长对混合盐碱胁迫的响应,探索海岛棉幼苗对混合盐碱胁迫的适应特点,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主栽海岛棉品种新海31号(XH31)、新海35号(XH35)、新海43号(XH43)及新海48号(XH48)为试材,采用NaCl、Na2SO4和NaCl、NaHCO3以物质的量1∶1混合分别模拟中性盐混合盐(中性盐)和碱性盐混合盐(碱性盐)2种盐类型,总盐浓度(Na+)0(CK)、120、180、240、300、360 mmol/L,对2种盐胁迫下不同浓度海岛棉幼苗生物量、根系长度、根系体积以及根系表面积等海岛棉幼苗根系形态特征指标变化差异以及不同茎级的根系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性盐下,盐浓度在0-180 mmol/L时,对海岛棉幼苗的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总根尖数有显著的促进的作用或不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盐浓度为120 mmol/L对海岛棉幼苗细根(0 < d < 0.5 mm)的长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大于180 mmol/L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各项根系参数均显著减小;碱性盐下,除新海31号的总根尖数、细根及中根根尖数在120 mmol/L的盐浓度下比CK增加,其余处理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再减小;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及根冠比在两种盐下随着盐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减小程度也由小变大。低盐(120 mmol/L)环境能促进细根的伸长,使海岛棉幼苗可以更加多的吸收养分和水分,这是根系接触低盐环境时做出的响应,高盐环境对海岛棉幼苗造成较大的损伤。

相关报告
  • 《灭菌和非灭菌土壤中高氯酸盐污染对水稻幼苗的影响》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4-12-18
    •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人员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灭菌与非灭菌土壤条件下2个品种水稻(GN和IR)幼苗对ClO4-(高氯酸盐)污染的响应. 结果表明:无ClO4-污染时,土壤灭菌可促进2个品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的增长,但有ClO4-污染时,灭菌处理反而显著抑制水稻生长;当施入ρ(ClO4-)为0.1 mg/L时,土壤灭菌降低了水稻对ClO4-的吸收积累,非灭菌组GN和IR分别有69.70%和88.55%的ClO4-迁移到植物体内,而灭菌组则分别有21.55%和13.98%的ClO4-迁移到植物体内;ρ(ClO4-)为50.0 mg/L时,土壤灭菌反而增加了水稻对ClO4-的吸收积累,灭菌组GN和IR叶片中的w(ClO4-)分别是非灭菌组的3.67和5.88倍,但无论土壤是否灭菌,迁移到植物体内的ClO4-所占比例均小于2%;灭菌组93%以上的ClO4-残留在土壤中,而非灭菌组则有98%以上的ClO4-转化成为其他物质.土壤灭菌、ρ(ClO4-)为50 mg/L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但是该研究仅初步探讨了灭菌土壤与非灭菌土壤中水稻对ClO4- 污染的响应差异,深层次 的机制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关研究论文在环境科学研究期刊发表,请参阅:http://www.hjkxyj.org.cn/hjkxyj/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41110  
  • 《成都生物所在干旱和施磷对桢楠幼苗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18
    • 桢楠( Phoebe zhennan )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在我国四川、重庆等地区有天然分布,是低海拔区常绿阔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之一。由于人为砍伐,致使这一丰富的天然林资源近于枯竭。因此,人工营造珍贵楠木用材林在生态建设和林业生产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频率和强度正逐渐增加,这可能对桢楠生长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对于干旱和施磷对地上植物的影响研究而言,仅有相对较少的关于干旱和施磷对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研究报道。土壤肥力是维持地上植物健康生长的基础,研究干旱和施磷对楠木幼苗土壤的微生物和酶活性有利于认识干旱和施磷对楠木幼苗土壤的生物学影响过程,进而有利于楠木幼苗的干旱适应性经营管理。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学科团组来自尼日尼亚的博士研究生 Olusanya Abiodun Olatunji 在博士生导师潘开文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了在两种水分状况(水分充足和干旱胁迫)下,施磷对桢楠幼苗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磷添加对可溶性有机氮( DON )、微生物群落、土壤含水量( SM )和土壤 pH 值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磷。与不施磷处理相比,在干旱处理中,碱性磷酸盐和 β- 呋喃果糖苷酶活性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大。研究还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对干旱处理比施磷更为敏感,干旱降低了总的磷脂脂肪酸( PLFAs )、丛枝菌根真菌( AMF )与真菌磷脂脂肪酸 (PLFA) 含量。这些结果表明,除碱性磷酸盐和 β- 呋喃果糖苷酶外,磷添加并不能改善干旱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负面影响;在干旱条件下,磷对维持桢楠土壤肥力所必需的生化过程中可能不起调节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施磷对大多数微生物特性没有影响,干旱持续时,水分减少和养分吸收降低的负面作用会影响桢楠生产能力和对干旱的适应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本研究结果还强调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珍稀濒危树种桢楠的管理措施来维持土壤健康,提高桢楠的抗旱能力。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施磷和干旱对桢楠幼林土壤健康和肥力维持以及桢楠幼林的可持续经营有重要指导作用。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6YFC0502101 , 2017YFC0505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370632 , 31500517 )和 CAS-TWAS 的资 助 。近日以 “The respons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Phoebe zhennan cultivated under different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to phosphorus addition” 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 iForest 上。 原文链接 桢楠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