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源漂浮系统再升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07
  • 6月4日,阳光浮体副总经理肖福勤在第十三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论坛上介绍了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挑战,与参会的众多行业领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迎接全球漂浮式光伏电站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漂浮式光伏电站系统集成技术改进、优化日趋成熟。随着优质地面电站土地资源日益枯竭,水面漂浮电站不占用土地资源、发电量高、开发难度低的优势逐渐凸显。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潜在水域面积只要开发1%(不包括近海及海洋水域),漂浮电站的装机容量将达404GW。

    肖福勤指出,漂浮式光伏电站潜力巨大,东亚、东南亚、欧美漂浮光伏市场逐渐升温。

    肖福勤同时表示,漂浮式光伏电站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对此,阳光浮体作为漂浮式光伏电站行业的领跑者,成功打造标准化、大容量、一站式漂浮系统,涵盖煤炭塌陷区、高低纬度等多种应用场景,占全球漂浮电站应用比例超1/3。

    二是推进行业规范化发展。阳光浮体主导和参与制定的数个漂浮式光伏电站相关标准已提交报批,近期将会正式发布。

    三是系统降本,助力平价上网。阳光浮体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改进系统方案、精细化生产,为客户提供包括水面光伏专用浮体、漂浮系统、锚固系统、逆变升压浮台等在内的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

    “水面漂浮电站虽然技术复杂,但是优势也很明显,发展前景好。”肖福勤说,“阳光浮体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提供最优的漂浮系统解决方案,能充分利用水面资源,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

相关报告
  • 《阳光电源漂浮系统再升级,迎接全球漂浮式光伏电站大爆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01
    • 阳光浮体副总经理肖福勤在第十三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论坛上介绍了漂浮式光伏电站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挑战,与参会的众多行业领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迎接全球漂浮式光伏电站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漂浮式光伏电站系统系统集成技术改进、优化日趋成熟。随着优质地面电站土地资源日益枯竭,水面漂浮电站不占用土地资源、发电量高、开发难度低的优势逐渐凸显。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潜在水域面积只要开发1%(不包括近海及海洋水域),漂浮电站的装机容量将达404GW。 肖福勤指出,漂浮式光伏电站潜力巨大,东亚、东南亚、欧美漂浮光伏市场逐渐升温。 肖福勤同时表示,漂浮式光伏电站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对此,阳光浮体作为漂浮式光伏电站行业的领跑者,成功打造标准化、大容量、一站式漂浮系统,涵盖煤炭塌陷区、高低纬度等多种应用场景,占全球漂浮电站应用比例超1/3。 二是推进行业规范化发展。阳光浮体主导和参与制定的数个漂浮式光伏电站相关标准已提交报批,近期将会正式发布。 三是系统降本,助力平价上网。阳光浮体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改进系统方案、精细化生产,为客户提供包括水面光伏专用浮体、漂浮系统、锚固系统、逆变升压浮台等在内的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 “水面漂浮电站虽然技术复杂,但是优势也很明显,发展前景好。”肖福勤说,“阳光浮体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提供最优的漂浮系统解决方案,能充分利用水面资源,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
  • 《央视再聚焦阳光电源,这次是关于储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7
    • 在碳中和愿景下,新能源发展将加速由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转变,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引起媒体关注。近日,CCTV2《正点财经》栏目组走进阳光电源,聚焦储能产业和先进技术展开深入报道,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在“新能源+储能”模式的大势所趋下,如何更好、更快地融入电力系统?“现阶段,行业需要的是基于风光储协同创新和应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汇聚产业链各方力量,在综合性能上实现1+1>2,从而保证新能源、储能、电网三方的安全、稳定运行”,阳光电源光储事业部副总裁张显立说道。 当天,央视记者一行还来到安徽亳州,走访谯北20MW/20MWh风储示范项目,该项目由风电领军企业协合新能源投资建设,采用阳光电源一体化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凭借风储交流耦合控制算法和能量数字化管理,实现一次调频、自动发电控制和无功功率控制等功能,平滑风电输出,解决弃风限电问题。昔日的老庄故里,通过新能源建设延续“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观。 作为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储能的发展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日益迫切的需求。当前,阳光电源将继续发挥风光储协同发展优势,加快1500V储能等更多领先储能技术的研发,同时以技术创新应用为驱动力,推动行业顶层设计,促进我国储能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助力加速碳中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