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纳米颗粒通过自组装方法形成纳米乳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8
  • 助理教授Sushant Anand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油水混合物或乳胶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现在,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在液滴周围自组装纳米颗粒形成的超小型(纳米颗粒尺寸为100-400纳米)纳米乳化剂。

    就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这一问题,Anand教授和他的团队做了深入的研究。基于传统的方法制备纳米乳液步骤繁琐的缺点, Anand教授和他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单步技术来制造更快、更节能、尺寸更小的纳米乳液。且将这一成果在近期发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Synthesizing Pickering Nanoemulsions by Vapor Condensation”)。

    Anand教授表示:“纳米技术对于处理当今许多问题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油水乳液为例。使用液滴尺寸的'纳米'可以提高许多乳液产品(如化妆品、食品、药物输送和许多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的保质期。但是液滴在弄些情况下会发生聚集,所以一般工艺上都会使用表面活性剂分子以防止聚集的发生。其中,像表面活性剂这样的分子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有其他不利影响。因此,人们目前更关注于制备无表面活性剂的纳米粒子稳定乳液。”

    目前该团队面临的挑战是制造基于纳米粒子的纳米液滴乳液,也就是Pickering乳液。Anand说:“近几十年来,用纳米尺度的液滴制造这种乳液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对于先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篇文章(“Creating nanoscale emulsions using condensation”中,Anand及其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者也曾表示,他们可以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制造稳定纳米乳液。Anand和他的学生们想弄清楚这种新技术是否可能被用来制造Pickering纳米乳液,所以他们将继续对此进行研究。

    随后,Anand教授小组的博士后董金康(音译)补充道:“乳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制备,但是表面活性剂并不一定能够适用于纳米颗粒。所以我们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然而新技术确实成功实现了它的目标。”

    这个过程包括取出油并将其冷却到露点以下,以使水凝结在油上,其中,如果油具有合适的性质并且如果它具有足够浓度的纳米颗粒,那么水滴将在油和纳米颗粒内自分散,将自行组装成纳米乳液。

    UIC Anand研究团队的主管Anand还介绍到:“我们的工作展示了我们已经制造出了具有最小纳米粒子的纳米乳剂。以传统方式制造这些乳液是很令人抓狂的事情,因为步骤实在是太繁琐、太多。而且需要非常高的颗粒浓度才能制造小的纳米乳液。

    但是改进后的技术能够在几分钟内制成乳液,并达到非常小尺寸的要求,所需的浓度要比传统方法低10倍。而且我们的技术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可以在工业水平上使用。我们已经证明,与目前的乳液制造技术相比,它的能效非常高,而且还能够为控制乳液大小的不同因素设计一个框架。

    “这项技术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可以将其应用于膜片制造以及药物输送上,” Hassan Bararnia,Anand教授的博士生说。

    Kang补充道:“将这些乳液应用到其他领域,很可能对许多行业产生影响。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简单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但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纳米粒子,比如有机/无机核壳纳米粒子。”

    Anand对此表示同意,而且还表示:“用于不同类型的纳米粒子的可能性是有的,不过挑战也是有的,如果能将这些挑战克服掉,那才是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呢!”

    最近发表在杂志《Nanoscale》 “Nanoparticle synthesis via bubbling vapor precursors in bulk liquids”的相关工作中,Kang和Anand开发了制备简单和复杂纳米颗粒的新方法。

    Anand说:“我们技术的关键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制造出性能均一的复杂颗粒,且在这个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副反应,更重要的是能够调整纳米颗粒周围的壳厚度。

    Anand和他的团队的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的广泛关注。

    英国赫尔大学物理化学教授Bernard Binks博士和世界知名专家对Anand和他的团队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如下评价:“Anand博士及其同事关于胶体颗粒稳定纳米乳液的论文具有创新性和时效性,把水滴分解成亚微米级的方法非常具有挑战性。而该工作从分子水蒸气着手,并控制液滴生长成部分由颗粒浓度设定的规定尺寸决定。这使得胶体科学家和工业界的研究人员非常感兴趣。”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05272
相关报告
  • 《《自然·化学》:无光响应性的纳米粒子的光可控自组装》

    • 来源专题:海西院结构化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4-14
    • 如何有效控制纳米粒子的自组装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界的热点课题。众所周知,光作为一种控制因素,具有很多的先天优势,比如异常灵敏的开关特性,作用点的可精确定位性,以及波长的多样选择性。因此,如何用光对纳米粒子的自组装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就变得尤为引人注目。过去的十多年间,这一领域的研究多是通过对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光响应性的配体分子(如偶氮苯、螺吡喃等)来实现纳米粒子的可控自组装。然而,取得可喜进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较为繁琐的制备过程,以及受到严重影响的自组装光控开关特性。 如果在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不具有光响应性的配体分子,那以上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然而,如此一来,我们还能用光去控制这类纳米粒子的自组装过程吗?来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Rafal Klajn及其研究团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2015年8月出版的《自然·化学》上(Light-controlled self-assembly of non-photoresponsive nanoparticles , Nat. Chem., 2015, DOI: 10.1038/nchem.2303)。 具体来说,研究人员首先在纳米金颗粒表面修饰上末端为羧基的配体,并将其置于甲醇溶液中。由于羧基之间可形成氢键,这样纳米金颗粒就会通过氢键作用力聚集在一起形成组装体,当在体系中加入盐酸溶液后,由于氢离子具有破坏氢键的能力,原本聚集在一起的组装体解组装,重新在甲醇溶液中分散为单个的纳米金颗粒。简单地说,氢离子在金颗粒表面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纳米金颗粒的组装行为。那么如何让整个过程变得光可控呢?研究人员在体系中引入了螺吡喃分子,该分子在开环情况下可作为碱,有效束缚氢离子,当用400-460 nm范围的蓝光对其照射时,其可转变为闭环形式,同时释放出氢离子,光照停止后,螺吡喃分子重新变为开环形式,同时再次束缚氢离子。这样,通过引入螺吡喃分子作为光响应介质,可控地实现了氢离子的束缚与释放,进而控制了纳米金颗粒的组装与解组装行为。需要指出的是,整个过程具有很好的耐疲劳性,可循环100次以上,并且在组装与解组装过程中,可实现对溶液中的一些客体分子的有效包裹与释放。 在007电影中,詹姆斯邦德曾用到过一种间谍卡片。光照下,信息就会显露在卡片上,停止光照,信息便消失不见。研究人员在这里利用纳米金颗粒的光控自组装行为制备出了类似的自擦除材料。首先,通过引入PEG将整个体系制备为凝胶材料。接着,将具有镂空图案的模板盖在凝胶片上,并用蓝光照射。被不透明模板盖住的区域里,纳米金颗粒表现出组装行为,凝胶为黄色。而纳米金颗粒在蓝光可接触接触区域发生解组装行为,凝胶变为红色。这样,模板上的图案就完整的印在了凝胶材料之上。而停止光照3分钟后,伴随着红色图案区,纳米金颗粒再组装行为的发生,这些图案就会完全消失。 Rafal Klajn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无光响应性的纳米粒子的光可控自组装。未来,这一方法在催化、水净化、微流控领域都有着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来源:X-MOL化学平台)
  • 《粘液对纳米颗粒经上皮给药的作用》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7-11-15
    • 药物和药物输送系统的粘膜给药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兴趣。然而,旨在保护和递送药物至上皮表面的纳米颗粒需要通过表面衬里粘液转运。由于各种参数会影响包括腔内液,微生物群,粘液成分和清除速率以及下层上皮细胞状况在内的粘液的特定屏障特性,所以从实验到用于临床对于粘膜给药特别具有挑战性。此外,给药后,纳米颗粒与粘膜组分相互作用,形成生物分子电晕,调节其粘膜给药后的行为和命运。这些相互作用受纳米粒子性质的很大影响,因此已经提出了不同的设计和表面工程策略。总的来说,通过使用复杂和相关粘液屏障矩阵的互补技术评估这些生物分子 - 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