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科研边转化 低成本绿色化制备镍基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9-30
  • “通过成果的顺利转化,项目的运行将实现我国高镍三元锂电前驱体材料的短流程、低成本、绿色化制备。”近日,“红土镍矿制备镍基新材料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过程所)研究员曲景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镍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需求量不断提高,价格也持续走高。但是目前我国镍需求的近一半需要依靠进口。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镍、钴等制备动力电池的必要原材料需求量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该项目属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项目以镍基矿物为原料,经常压浸出工艺,将得到的镍钴锰溶液制备成NCM三元锂电池正极前驱体材料和高纯镍、硫酸镍、硫酸钴、金属钴、氢氧化镍等产品。”曲景奎介绍。

    边科研边转化,过程所与衡水市高新区合作,自2018年5月份开始,镍基新材料项目先后完成了项目立项建设以及百吨级扩试实验,今年4月投料试车并打通工艺流程,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生产的金属镍板、金属钴板、三元材料、单晶高温合金等已得到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认证,达到相关国家标准。

    曲景奎说:“项目采用的湿法冶金工艺相较于传统火法工艺,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流程短和过程清洁等优点,且无三废排放,新工艺较传统工艺成本降低20%。”

    曲景奎表示,中试运行成功后,将启动年处理50万吨红土镍矿制备镍基新材料项目,预计2022年建成产业化生产线,实现产值近16亿元,利税5亿元。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9/27/content_431878.htm?div=-1
相关报告
  • 《我国高镍三元锂电前驱体材料实现短流程、低成本、绿色化制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12
    •   “项目的运行将实现我国高镍三元锂电前驱体材料的短流程、低成本、绿色化制备。”“红土镍矿制备镍基新材料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曲景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镍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近年来需求量不断提高,价格也持续走高。但是目前我国镍需求的近一半需要依靠进口;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镍、钴等制备动力电池的必要原材料需求量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该项目属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重点支持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项目参加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杭州中昊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中科同创道格赛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以镍基矿物为原料,经常压浸出工艺,将得到的镍钴锰溶液制备成NCM三元锂电池正极前驱体材料和高纯镍、硫酸镍、硫酸钴、金属钴、氢氧化镍等产品。”曲景奎介绍。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衡水市高新区合作,自2018年5月份开始,镍基新材料项目先后完成了项目立项、土建和工艺设计、设备调研及采购、百吨级扩试实验、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等,2019年4月投料试车并打通工艺流程,实现连续稳定运行,生产的金属镍板、金属钴板、三元材料、单晶高温合金等已得到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认证达到相关国家标准。   “项目采用的湿法冶金工艺相较于传统火法工艺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流程短和过程清洁等优点,且无三废排放,新工艺较传统工艺成本降低20%。随着全世界镍金属需求量不断增大,可以利用低品位矿石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新工艺保障我国镍金属供应。”曲景奎说。 “该中试项目用时26天打通了工艺流程,反应温度由120℃优化至105℃,镍回收率从65%提高到91%,钴回收率最终达到85%,并保持全流程连续稳定运行两个月以上。中试运行成功后,将启动年处理50万吨红土镍矿制备镍基新材料项目的融资、可研编制和工艺设计、环评、安评等项工作,预计2022年建成产业化生产线,实现产值近16亿元,利税5亿元。”曲景奎说。   8月30日,顺利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在河北衡水组织的“红土镍矿制备镍基新材料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现场检查,9月12日完成了由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在北京组织的项目总体验收,由清华大学教授徐盛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冯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宋永胜、中国化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皓等8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由本项目三元前驱体制备的三元材料性能良好,其0.2C放电容量达到190mAh/g;制备了纯度分别达到99.99%的金属镍和99.98%的金属钴;金属镍用于制备母合金,纯净化冶炼后氧、氮、硫含量分别控制在9ppm、5ppm和小于5ppm;单晶合金在980℃/248MPa条件下的持久寿命超过45小时。
  • 《电石渣制备钙基材料有了绿色新技术》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6月26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牵头的“电石渣深度净化制备钙基材料低碳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评价会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担任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朱天乐等6名专家担任委员的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快该技术的产业化推进。 目前,电石渣深度净化制备钙基材料成套化低碳技术已建成示范工程5项,近三年累计实现电石渣高质量利用约360万吨,吨电石渣利用过程二氧化碳大幅减排,实现了电石渣从低端建材化利用到中高端钙基矿物材料低碳制备的高价值利用转变。 据了解,过程工程所资源环境绿色过程工程研究部于2011年启动电石渣规模化高质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基于钙基固废高质利用的多年研究积累,开发了大风量涡流分选与快速脱炔、多外场强化解聚与杂质深度脱除、强化脱硫与石膏结晶调控、低温煅烧制备冶金级活性氧化钙等关键技术。 根据专家组评价,涡流风选过程乙炔脱除率达90%以上,高钙电石渣组分氢氧化钙含量高于94%,细粒电石渣适用于电厂高硫煤燃烧脱硫,脱硫率可达99%以上,冶金级活性氧化钙产品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科研人员介绍,该技术的实施可综合解决电石渣现有利用过程反应效率低、存在燃爆安全风险等问题,支撑破解电石渣高值化低碳利用过程的关键难题,开拓电石渣深度净化跨产业高质量循环利用低碳新链条,将为大宗煤基固废的高质量绿色低碳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实施。 该项目由过程工程所与浙江大学、北京亘源环保有限公司、华能沁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绵阳西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盐湖元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亿利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 相关研究先后获得“86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自主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2021年版)》及“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主编并发布团体标准2项,参编行业标准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