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高纬度北上台风动力初始化技术 提升台风精细化预报水平》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8-02
  •     7月30日,天津市气象局基于中高纬度北上台风动力初始化技术,针对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北上过程引起的强降水,利用收集的卫星、雷达资料和降水资料等,开展了多源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和台风动力初始化方案构建,并进一步完善模式物理参数化过程等功能模块,为后续开展北上台风暴雨的个例试验打下基础。

        市气象局依托该技术构建了中高纬度北上台风动力初始化模块,该模块隶属于“天津海洋气象中心黄渤海专业海洋气象模式系统”的“中高纬度北上台风海-气-浪耦合预报功能分系统”。该分系统是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综合保障二期工程重要建设任务之一,依托北上台风风暴尺度海气耦合数值预报技术,形成中高纬度北上台风海气耦合预报能力,并提高北上台风精细化预报水平。

  • 原文来源: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kj/2011xkjdt/202308/t20230802_5689553.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新型台风预报模式 突破强度预报世界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16
    •   中国突破台风强度预报偏差国际难题 研发新型台风预报模式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1月13日举行2017年学术年会。会上,新型台风预报模式——耦合模式对外发布,经过十余年的研究测试,该款新型台风预报模式获得丰硕成果,突破了台风强度预报偏差国际难题。   随着对台风科学认知水平以及监测能力的提升,国际上台风(大西洋称为飓风)业务预报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台风路径的预报误差呈现逐年减小趋势,而台风强度预报过去几十年几乎没有任何科学进展,表现为对强台风预报偏弱,而对弱台风预报偏强。   海洋作为孕育台风的温床,为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主要能量来源,造成台风强度预报技巧一直没有改进的原因是缺乏海洋与大气界面精细物理过程的科学认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科技攻关,在湍流这一国际难点问题上取得突破,发现波浪破碎产生的飞沫可以大幅度增加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通量,从而使得预报的台风变强;而波浪产生的湍流混合以及降雨过程则可通过降低海表温度减少海气热通量,使得预报的台风变弱。这3种物理过程的共同作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台风强度的预报偏差。   基于上述新的科学认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发展了一套适用于台风科学研究与实际预报的中尺度区域海气耦合模式。对于台风特别是强台风,新发展的耦合模式均能显著提高台风强度的预报水平。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乔方利认为,台风作为沿海地区重要灾害,是一个国际难题,本次发布的新的台风预报模式,对台风预报能力特别是强台风预报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还是使用原来的模式,而新模式的提出使得中国在台风预报及保障能力逐渐从跟随到引领转变。(记者胡耀杰)
  • 《我国在台风动力诊断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04
    • 2023年4月28日消息,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学者在台风动力诊断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将台风平衡动力学理论拓展到非平衡动力学,台风演变诊断精度得到大幅提升。 台风是重要的自然灾害,对各国沿海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为台风是复杂的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研究台风的演变过程既是世界科技前沿又是重大国家需求。 从动力学角度来看,台风强度变化主要是由次级环流向台风内核输送角动量控制的,因此理解次级环流是理解台风强度变化的关键。Sawyer J S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Eliassen A是气象数值预报的国际先驱,他们基于梯度风平衡和静力平衡,建立了轴对称涡旋的次级环流Sawyer-Eliassen方程(简称SE方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SE方程被广泛地应用于台风动力学研究,是经典的台风平衡动力学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和高分辨率台风数值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梯度风平衡在边界层区域不成立,而且由于次级环流向中心输送角动量主要发生在边界层附近,因此利用传统的SE方程来诊断台风强度演化受到根本性制约。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季冬博士和乔方利研究员引入摩擦力和非线性平流项,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一个推广的SE新方程,新方程能同时适用于台风中的自由大气和边界层。研究结果表明,新方程可以准确诊断出由WRF模拟的理想台风的次级环流,特别是对于边界层入射流诊断效果非常精准(偏弱仅4.5%)。相比常用的基于传统SE方程的“Smith方法”(偏弱56%)和“假平衡方法”(偏强35%)诊断精度具有明显提升。 进而,通过在台风中引入回复力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从全新的角度严格推导出推广的SE方程,并给出了推广的SE方程直观的物理解释,夯实了所建立的非平衡台风动力学理论基础。指出次级环流是由回复力和质量守恒共同决定的,并基于此发展了一套分析非平衡过程如何影响次级环流的直观的定性分析方法。此外,对于台风边界层,除了传统的线性理论分析和边界层模式数值实验外,推广的SE新方程为研究边界层动力学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上述结果近日以2篇文章连续发表于大气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大气科学(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JAS)”,季冬博士为第一作者,乔方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Ji, D., & Qiao, F. (2023). Does Extended Sawyer–Eliassen Equation Effectively Capture the Secondary Circulation of a Simulated Tropical Cyclone?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doi: https://doi.org/10.1175/JAS-D-21-0320.1 Ji, D., & Qiao, F. (2023). What are the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Dynamics of Tropical Cyclone?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doi: https://doi.org/10.1175/JAS-D-22-0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