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多级再热向心涡轮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28
  • 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多级再热向心透平的性能对系统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储能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多级再热向心透平经常处于非设计工况下运行,因此有必要开展其变工况特性研究与分析,近日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通过数值和实验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首先提出了整体数值计算的方法,采用多孔介质模型来模拟级间板翅换热器,给定进出口边界条件通过一次计算即可获得各级参数匹配及总体性能。研究人员对不同变进口总压、转速、再热温度、第一级导叶开度等四种条件下多级再热向心涡轮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分别研究各变工况条件下各级膨胀比、效率、出功、质量流量等变化规律及特性。结果显示:当进口总压下降时,平均效率基本不变,但是第四级的效率下降较大;当转速下降时,平均效率下降;当再热温度提高时,系统的出功大幅增加,但平均效率有明显的下降;当开度减小时,第四级膨胀比减小,第一级增加,二、三级变化较小,平均效率有所下降。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导叶通道内的损失主要集中在叶片出口吸力面一侧与导叶出口尾缘部分,由叶顶间隙引起的总压损失占比较小,总压损失主要发生在导叶通道的后20%区域。动叶通道内的熵增比较均匀,属于均匀加载型叶片。导叶开度减小时,在导叶通道的后20%区域内,通过叶顶间隙的泄漏流更易与叶高中间部分的主流掺混,导致二次流损失增加。当进口总压降低时,动叶表面部分压力面压力甚至低于吸力面压力,导致该部分叶片耗功而平均效率下降。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A: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Part A: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10.1177/0957650918787077)

相关报告
  • 《压缩空气储能向心涡轮内部流动及磨损特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1
    •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技术,我国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这使得压缩空气储能装置常年工作在西部风沙环境下。向心涡轮是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关键做功部件,具有“工质流速高、叶轮转速高”的特点,其内部粉尘有可能对壁面产生磨损,影响向心涡轮的使用寿命。近日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开展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向心涡轮内部流动及磨损特性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在考虑向心涡轮内部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粉尘对固体壁面磨损效应,最终建立了向心涡轮“气-固”多相流三维数值模型。通过耦合求解全三维Navier-Stokes流体力学控制方程以及Tabakoff & Grant磨损量半经验公式,在完成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叶轮叶顶间隙尺寸和膨胀比下,向心涡轮静叶、动叶、轮毂和轮盖壁面上的磨损量分布特征、粉尘在向心涡轮内部的运动轨迹、以及与之对应的向心涡轮内部气流分布结构(见图 1)。最终获得了向心涡轮壁面最大磨损量分布区域随叶顶间隙和运行膨胀比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确定了综合气动效率和磨损量条件下最佳叶轮叶顶间隙变化范围和最佳运行膨胀比值。   研究结果表明,静叶尾缘、动叶前缘及二者间的轮毂和轮盖表面的磨损量最大。随着叶顶间隙增加,叶片壁面磨损量具有“先减少、后增大”的变化特征,当叶顶间隙在2%出口叶高附近时,磨损量最低(见图 2),确定了综合考虑气动效率和磨损量影响下向心涡轮最佳叶顶间隙取值范围;当向心涡轮膨胀比逐渐增加至2.02时,涡轮出口区壁面开始受粉尘影响,但叶轮前缘磨损范围显著缩小,此时向心涡轮等熵效率与最高值相比仅减小0.1%左右。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为向心涡轮防磨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指导,同时为压缩空气储能向心涡轮设计参数的确定提供参考。
  • 《研究所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7
    • 近日,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科研人员采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首次建立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热力过程中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实现了时间项和尺寸项的解耦,在解析模型中可以清晰看到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释能时间、关键设备尺寸和其他部件性能参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规律。基于该模型,首次揭示了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的最佳匹配关系。研究成果为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总体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领域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IF=12.11)上。   有限时间热力学起源于1957年,后在1970年Curzon和Ahlborn提出了一个外部不可逆循环概念并得到一个更贴近实际的热机效率后,有限时间热力学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热机、制冷和热泵等传统热力学系统分析优化中。相对于经典热力学常常以可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使研究结果与实际往往存在较大偏差,有限时间热力学作为经典热力学的延伸,充分考虑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下的热力学行为,将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等统一考虑,建立更贴近实际的热力学模型,并充分利用优化策略,揭示更加贴近实际的热力学规律并获得热力系统/过程最佳设计/运行方式。   对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过程和释放过程分时运行,且储能过程和释能过程存在总空气质量守恒和蓄热能量守恒的约束,因此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与时间存在强相关关系;同时,压缩空气常常处于变工况及非稳态运行,且各部件参数强烈耦合,使系统各部件及系统整体性能也与时间强烈相关。而且,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存在较多容积和换热设备,其性能也同样与系统部件的有限尺寸强烈相关。因此有限时间热力学可作为高精度分析和优化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热力学性能的有效手段,而目前尚未见该方面研究报道。   因此,储能研发中心科研人员首次开展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以目前发展潜力较大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图1)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单级和多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得到了系统效率的解析表达式。基于该模型,深入揭示了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得到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边界(图2),其明显低于传统的热力学边界。通过定义敏感性参数,揭示了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在一定工程约束下的最佳匹配关系。研究发现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存在强作用区域,而在其他区域影响较小(图3)。同时在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中引入的多级压缩/膨胀过程的不平衡度参数,通过不平衡度分析发现:随着各级压比和膨胀比不平衡度的增加,系统效率明显降低。压力损失系数的平衡,而非压力损失绝对值的平衡,可以使系统达到更高的效率。压比/膨胀比与压缩机效率/膨胀机效率的正相关匹配可以使系统效率较高。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领域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IF=12.11)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论文:Huan Guo, Yujie Xu, Haisheng Chen, et al. Finite-time thermodynamics modeling and analysis on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s with thermal storag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1, 138: 11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