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火新材料,表面“热浪滚滚”,里面“凉爽宜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29
  • 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备受瞩目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被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在完全陌生的火星环境下,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任务,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这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于首例。

    天问一号是通过一个着陆巡视组合体来完成着陆和巡视两项任务的。着陆巡视组合体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两部分,进入舱负责着陆,火星车负责科学探测。

    奔向火星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在再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要将探测器的时速从两万多千米/小时降低至0。如何做好探测器的热防护,关系着火星车能否安全到达火星表面开展相关工作,关系着“天问一号”探测任务的成败。

    坠入火星,探测器都经历什么

    与月球不同,火星上也存在大气层。虽然火星大气比地球要稀薄一些,但在着陆器高速进入情况下,与大气层的高速摩擦也会使着陆器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就如同一颗流星一样,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防护,就将烧毁在大气层中。

    别看火星上大气密度只有地球的1%,但其大气中二氧化碳占95%,氮气占3%,与从地球轨道上返回的飞船相比,着陆火星的探测器在高热状态下会发生更加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人类探测火星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2020年之前共实施了44次火星探测任务,其中美国20次,苏联/俄罗斯20次,欧洲2次,日本1次,印度1次,任务形式包含掠飞、环绕、着陆及巡视探测。只有24次任务取得了成功或部分成功,成功率54.5%,可见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的难度有多高。

    为了安全地护卫“天问一号”成功着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703所根据探测器形状、不同部位所承受的气动载荷及热流密度的不同,“量体裁衣”创新研制了三种材料,分别是超轻质的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连续纤维增强中密度防热材料和超轻质大面积防热涂层材料。

    这三种材料协同作战,在探测器着陆的时候,材料表面与火星大气摩擦并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同时带走大量的热,同时材料内部还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虽然表面“热浪滚滚”,里面却依旧“凉爽宜人”,有效保护探测器不被烧坏。

    新型防护材料有哪些过人之处

    火星距离地球较远,为使运载火箭推送的更远,天问一号探测器的重量不能过大,因此对探测器防热结构的重量要求也达到了十分苛刻的程度,在如此严苛要求下又要完成热防护使命,因此必须采用最优化设计,尽可能“榨干”防热材料的防热性能和防热效率。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过程中,受热最严重的大底部分采用的是超轻质的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说是空间飞行器防热的一员“老将”。“神舟”载人飞船、月地高速载入返回飞行器中,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都发挥了热防护的关键作用。

    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材料样件

    此次火星探测器上采用的是配方优化设计的新型超轻质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跟它的“前辈”们相比,此材料强度更高、密度更低,并且可以根据承受的气动载荷分布对蜂窝格子进行变厚度优化设计,在保证探测器拐角部位能够耐受更严苛的气动载荷的情况下,使整个结构的材料重量更加轻质化。

    探测器大底结构的直径达到3.4m左右,共计约70000个蜂窝格子,团队采用整体成型工艺,确保了在如此多的蜂窝格子中材料一次性灌注到位,不论是成型效率、成型质量还是成型可靠性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整个探测器大底结构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确保了其在奔向火星的过程中承受高低温交变的结构稳定性。

    探测器大底大面积使用超轻质的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

    除了大面积的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之外,探测器的其它部位还需要一些更具承载能力的防热材料,为此,团队还研制了连续纤维增强中密度防热材料,既能满足结构要求,又具备轻质特点。该材料主要用作探测器大底及背罩防热结构的舱盖、封边环、埋件、螺塞等零部件,相比较低密度材料其强度更高,兼顾了耐烧蚀和承载能力。

    而在受到热流相对较低的背罩结构上,团队采用的是超轻质的烧蚀防热涂层材料。该材料基本热物理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隔热性能优良,也对着陆器的减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充分考虑发射场的环境影响和真空总质量损失等要求,持续优化材料,使其耐盐雾、耐湿热性能均通过试验,真空总质量损失和可凝挥发份均满足设计要求。

    超轻质防热涂层材料

    三种材料协同作战

    这三种材料在结构、配方及工艺设计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们之间的结构热匹配性。探测器飞向火星的时间较长,由于轨道的变换和距离太阳的远近,防热材料在飞行过程中要承受极低的温度以及高低温度的循环交变,“冰火两重天”很容易导致材料发生开裂、脱落等灾难性问题。

    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三种防热材料和结构需要与着陆器的内部结构保持良好的结构热匹配性和完整性。团队通过工程计算、数值模拟及必要的地面试验等方法,设计模拟三种材料在极低温、高低温交变的空间环境下的结构变化及烧蚀匹配性,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优化设计,最终确保这三种材料的匹配性和完整性,使它们能够在茫茫太空中“协同作战”,为探测器安全抵达、顺利着陆保驾护航。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76260
相关报告
  • 《“行走的空调”——东华大学研发出新型面料帮您在夏天保持凉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0
    • 炎炎夏日,站在窗边,听着聒噪的蝉声,看着路上稀稀落落的行人和车辆、还有那因为高温而显得模糊不清的路面,你不禁又调低了空调的度数,嘴里喃喃:“太热了太热了,迟点再出门吧” 空调本是人类夏季不可缺少的伙伴之一,但是它带来的环境影响让人们对其又爱又恨:能源危机被认为是21世纪最紧迫的问题,全球15%的电力消耗来自冷却系统。然而,个人制冷仅需要在人体自身的“微气候”中进行热管理即可实现,也就是说现今的制冷方式对于能源而言着实浪费!对此,东华大学的丁彬教授、斯阳研究员等人设计出一种可以在不使用任何电力情况下降温的材料FPU-BN,FPU-BN膜是通过聚合物(聚氨酯)、疏水型聚合物(氟化聚氨酯)和一种导热填料(氮化硼纳米片)混合后通过静电纺丝机制备的(图1a)制成的,可有效将热量从身体散发出去,同时又透气、防水且易于制造,不同于现有的降温技术:被动激活冷却机制或者体积大、重量大不适用于日常生活。该成果以“Thermoconductive, Moisture-Permeable, and Superhydrophobic Nanofibrous Membranes with Interpenetrated Boron Nitride Network for Personal Cooling Fabrics”为题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杂志。 图1 (a)FPU/BN膜的制备与结构示意图;(b)FPU/BN膜的防水性、透气性和热传导的示意图 FPU-BN膜的制备与表征 用不同的BN纳米片(BN质量浓度为0、6、12、18和24%)制备了FPU-BN膜,所得膜形貌如图2a-e所示:随着BN含量的增加,BN纳米片随着纺丝射流一起沿着轴向堆积在FPU纳米纤维表面,呈线性的有序排列,纳米纤维相互连接。FT-IR光谱也证实BN纳米片的存在(图2f)上述表征结果证明材料复合膜保持疏水性的多孔结构,以透湿和组织水分渗透。 图2 不同BN含量的FPU/BN膜的SEM图像:(a)0(b)6(c)12(d)18和(e)24%(f) 不同BN含量的BN和FPU/BN膜的FTIR光谱 材料表面湿润性测试 文章探究不同BN膜的表面微观结构与湿润性。图3a显示膜表面的高度变化,随着BN含量的增加,膜表面的粗糙度(Ra值)从0.84μm增加到9.06μm;FPU/BN膜也从疏水状态转变为超疏水性状态;从图3b也可以看出,FPU/BN0纳米纤维表面光滑,与水滴接触面积更大,而含有BN的膜表面与水滴接触的面积减小,阻止水滴湿润材料。 图3 (a)以(1)0%(2)6%(3)12%和(4)18%BN质量比制造的FPU / BN膜的光学轮廓图图像 (b)FPU / BN18-RH90膜的超疏水性示意图 材料的透气性与导热性 人体释放的热量包括水分蒸发热损失和直接散热,材料结构决定水分蒸发热,而直接散热主要受织物的传热控制。因此,从透湿性和导热性2方面探究FPU/BN膜的热管理。静电纺纳米纤维形成的大部分空隙大于0.1μm,大于汗液水分的大小;图4a所示,FPU/BN随着BN纳米片的增加,膜的孔隙率由46%逐渐增加到62.5%,相应微孔膜传湿速率(WVT)从12.0kg m−2day−1提高到13.4。表明膜的孔隙率对膜WVT速率有积极影响,有利于释放水分蒸发。图4b表明,材料的透气性也随之提高,表明材料也可以通过气流轻易地传递热量。 图4 (a)FPU/BN膜的孔隙率和WVT速率(b)薄膜的透气性(c)FPU/BN膜的λ∥和λ⊥变化(d) FPU/BN膜的Rct与Ret变化 为更直观地展现材料的导热性与透气性,作者们加热FM1、FM-2和FM-3膜(FM1、FM-2和FM-3分别表示FPU/BN0膜、FPU/BN18-RH90膜、FPU/BN18-RH30,90/30为纺丝湿度),观察材料的温度变化,如图5a所示:在热传导过程中,FM-3表面温度升高更快,这是因为FM-3超高的热导率而表现出快速的热响应;另外,FM-3膜在加热40s后的平衡表面温度为31.2°C,与FM-1和FM-2相比分别提高了1.2和0.7°C(图5b),表明FM-3膜优越的传热能力,优秀的热转移能力表明材料可以立即转移身体产生的热量,使身体时刻保持凉爽。 接着,作者们将FPU/BN18-RH50膜固定在密闭室之间,密闭室与进气管相连,发现注入的空气很容易通过膜,并在膜表面产生大量的气泡,表明其优秀的透气性。 图5 (a)FM-1、FM-2和FM-3在加热过程中的红外热像图(b)表面温度随FM-1、FM-2和FM-3加热时间的变化(c) FPU/BN膜的防水透气性演示 小结 有了这款“行走的空调”,随时随地享受凉爽舒畅的感受,无惧高温,无畏流汗!并且,研究人员说,这款新型膜不仅可用于个人降温,而且还可用于太阳能收集,海水淡化和电子设备的热管理。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04486
  • 《美国热浪滚滚 电池储能使用量攀升22%》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2
    • 根据Enel X公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夏季热浪席卷美国大部分地区,今年纽约、加州、马萨诸塞州和安大略省为了帮助减少用电高峰需求,储能资源的使用量是去年的5倍。 Enel X通过安装储能电池和分布式能源(DER)优化软件,帮助C&I的客户减少能源消耗,并通过公用事业需求响应项目实现盈利。Enel X负责管理和运营,此外,在大多数情况下,Enel X还持有电池储能系统的所有权。 当电网的能源需求处于高峰时,使用由Enel X软件优化的表内电池储能系统的C&I客户可以使用存储在该系统中的能量,而不是使用来自电网的电力。在需求响应事件的实例中,本地公用事业或ISO将发出警报,触发电池储能系统操作员的调度。电池在这些事件中被调度,转移站点负载脱离电网,类似于传统的需求响应参与者被调度以减少负载。 根据Enel的说法,该软件使用机器学习来了解设备的行为,并预测其电力消耗,这将被保存到软件的算法中。该算法不断评估这些信息,以及诸如市场价格、公用事业费率、需求响应、需求收费和电池储能等因素,以确定它将如何与储能资产相互作用。当算法算到储能将是最经济有效的时候,该软件就会转向使用储存的能源。 Enel说:“DER软件本身决定什么能给客户带来最好的回报,所以客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该公司表示,7月份它已经通过储能和需求响应发送了1,260MW (5,058MWh),几乎是6月份(477MW)发送量的三倍。该公司还表示,今年夏天,其位于布鲁克林的Gateway Centre电池储能项目已经被发送了24次以缓解电网压力,总计95,789千瓦时,Enel X表示:“完全超出了预测”。 这款4.8MW/16.4MWh的网关中心电池是在2019年12月安装的,用于支持Con Edison公司在用电高峰期的用电。 Enel表示,今年旗下的25个电池春泥更系统的调度总量比去年增加了22%,这些系统一直在积极参与需求响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