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湿地恢复面积达到3844亩》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2-22
  • 媒体:金陵晚报 作者:于飞 发布:鄱湖人家2017/2/20 7:12:54

    ▲南京湿地生态越来越好,成为鸟类栖息地。 金陵晚报记者 张华 摄

    江苏省日前发布全省湿地校正最新结果,记者获悉,截至2016年,江苏湿地面积为282.19万公顷。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江苏多个城市人工湿地面积已普遍大过自然湿地。

    南京人工湿地大于自然湿地

    记者了解到,江苏自然湿地目前有195.32万公顷,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98.61万公顷,河流湿地38.91万公顷,湖泊湿地55.11万公顷,沼泽湿地2.69万公顷,而江苏省的人工湿地面积为86.87万公顷。

    据悉,南京目前湿地总面积为9.73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4.6万公顷,人工湿地5.13万公顷,这也是人工湿地面积增长首次超过了天然湿地。记者注意到,这种局面在城市普遍存在。

    专家认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相比,其生态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然湿地具有强大的防风固岸、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物等生态功能,人工湿地则大打折扣。另外,人工湿地承载了人们的主观目的性,考虑的更多是经济效益”。

    江苏省林科院专家告诉记者,“湿地资源调查时,我们把人工湿地分为5个类型:库塘、人工湖、水产养殖场、水稻田、盐田。除了库塘具有部分自然湖泊属性以外,其他4类人工湿地基本不具备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据了解,新增的人工湿地中,人工湖类型最多。

    人工湿地不能替代自然湿地

    “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不能互相替代。”专家表示,虽然修建的水库和人工库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然属性会越来越明显,接近自然湖泊功能,但是与天然湖泊毕竟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很大差别。

    “自然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而人工湿地的物种相对单调,例如鱼塘只有养殖的鱼种,水稻田只种植作物,物种较单一化。”他说,自然湿地的大面积萎缩,带来的不仅仅是水面的缩减,还有物种的消亡和生态的恶化。

    值得庆幸的是,南京但对湿地的保护也愈发收到重视,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保护措施正在广泛施行。去年南京对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到了47.2%,湿地恢复面积也达到了3844亩。

    推荐此文

相关报告
  • 《我国湿地面积8亿亩》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19
    • [   据新华社贵阳7月8日电 记者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湿地修复与全球生态安全”主题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我国湿地面积8.04亿亩,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我国共有国际重要湿地57个、湿地自然保护区602个、国家湿地公园898个,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湿地植物4220种、动物2312种,湿地保护率达到49.03%。党的十八大以来,湿地保护政策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2013年到2017年,累计安排中央投资81.5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和补助项目1500多个,恢复湿地350万亩,安排退耕还湿76.5万亩。我国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11个省份发布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公布省级重要湿地445处。]
  • 《湖北恢复湿地面积7100公顷》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2-13
    •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赵辉 石道良 发布:2017/2/6 从2017年1月1日起,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止任何形式的渔业围网养殖活动。"洪湖水,浪打浪"胜景可期。 自2004年首次拆围以来这已是第三次。 尽管拆围工作一波三折,但从整体来看洪湖湿地治理取得了长足进步。10多年来、 湖北省政府投入近亿元、 实施拆除围网、生态移民等综合治理工程、 湿地修复面积增加了5000多公顷、 水质从五类上升到三类、 核心区达到二类、 水草覆盖率从40%上升到85%、 水鸟从2002年的2万多只增加近10万只。 铁律呵护湿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湖北省委、省政府5次就建设生态长江、绿色长江进行专题调研,提出瞄准“水”“源”两个重点,牢固树立“上游意识”,迅速开展“查、关、治、罚、复、退”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形成治理污染、保护长江的强大声势。 湖北省政府出台了《湖北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对全省144.5万公顷湿地红线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县(区),落实到每一个湿地斑块,并要求严格实行湿地用途管制,确保占补平衡。提出到2020年,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地表河流三类以上水质比例均超过80%。 此外,湖北将湿地面积和湿地保护率先纳入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之中,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重要指标。2015年,全省17个市(州)有12个因湿地保护率不达标或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未一次性通过而被扣分,引起了各地对湿地保护的高度重视。 同时,通过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细则》,明确全省市、县两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负总责,强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责任人实行终身追责。 永久还湖还湿 2016年,湖北外洪内涝,武汉、黄石、鄂州等8个市(州)的湖区民垸溃口217处,水域面积增加近5万公顷。为应对特大洪灾,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梁子湖牛山湖垸100平方公里的分洪区域作为永久性湿地保存,实施退垸还湖还湿。 洪灾过后,全省各地实施谋远之策,退田还湖、退垸还湖、退渔还湖,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湿地功能,全面提升防汛抗洪和减灾救灾能力。近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方案,重点实施白鹭湖等12处退垸(渔、田)还湖建设,对汛期分洪调蓄的部分湖泊圩垸实施永久退垸还湖。 全省各级政府领导实行“湖长制”“河长制”,强化对重点湿地的保护与恢复。省政府成立湖泊保护与管理领导小组,按照省湖泊保护条例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省财政从2014年起将湿地保护纳入预算,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各市、县近年来逐步加大湿地保护的投资力度,少则上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湖北省湿地保护基金会近两年募集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造林涵水保水 森林是绿色水库。“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每年投入40多亿元,实施“绿满荆楚”行动,开展长防林、血防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设。目前,全省林地面积876.09万公顷,净增26.24万公顷;森林面积736.27万公顷,净增22.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1.21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为湿地保护与修复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与此同时,全省相关部门以长江、汉江、三峡水库、丹江水库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为重点,开展对水华、湿地外来物种等的防治工作。在长江、汉江等主要河流的干流上,建立了洪湖长江新滩、宜城汉江万洋洲、长阳清江源等国家湿地公园,对主要江段的水体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退耕、退渔,恢复湿地植物,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大力开展截污、治污工作。林业部门在主要河流沿线两边50米可视范围内重点打造交通生态景观,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十二五”期间,仅在长江流域就累计营造防护林96.9万亩。 经遥感影像判读,2015年末湖北省湿地面积为145.21万公顷,与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相比,新增湿地面积7100公顷,扭转了湖北湿地面积减少的势头;湿地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恢复面积达1.5万公顷;现有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面积达59.6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