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 检测技术指南(第三版)》(以下简称《指南》)作为临床鉴别新冠肺炎的指导文件,文件中关于病毒检测及结果判断说明如下:
1、检测方法:通过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2019-nCoV的2个靶标(ORF1ab、N),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双阳性)就可确诊。 如果出现单个靶标阳性的检测结果则需要重新采样,重新检测。
2、结果判断:阴性:无Ct值或Ct≥40。阳性:Ct值<37,可报告为阳性。灰度区:Ct值在37-40之间,建议重复实验,若重做结果Ct值<40,扩增曲线有明显起峰,该样本判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3、结果判定: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排除可能产生假阴性的因素,包括:样本质量差,比如口咽等部位的呼吸道样本;样本收集的过早或过晚;没有正确的保存、运输和处理样本;技术本身存在的原因,如病毒变异、PCR抑制等。
可能产生假阴性的因素,《指南》中提及样本质量、收集时间、运输、保存及样本处理等。而核酸制备前的样本处理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却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常规的样本处理方法有:液氮研磨、珠子研磨(微生物通常使用玻璃珠)、探头超声、试剂法(裂解细胞)等。
拿到病人样本以后,现有的样本处理方法能否有效的在少量、有限的样本中提取到足量的核酸?
如果不能,那么以改善实验室的样本处理方法来提高检出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妨试试聚焦超声技术处理医学样本来充分释放病毒核酸以便提高病毒核酸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