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生物所在植物避荫反应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9-11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在高等植物避荫反应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阐明了光敏色素和基因调控模块之间的互作联系,完善了避荫反应的调控机理,为耐荫、耐密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8月2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面对可用耕地日趋减少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密植栽培是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密植条件会引起植株的相互遮荫导致植株感受的光照质量发生改变,从而激发植株的一系列避荫反应,表现为植株的株高增加,茎秆变细,叶片变窄、早衰,开花提早,分枝减少,最终导致植株产量降低。因此,生产上要求培育耐密植的作物品种,耐密高产必须具有合理的株型。耐密性的实质是在高密度环境下作物群体光合效率高,光合产物源、流、库合理高效运转,从而获得较高的群体产量,而合理的株型将对密植条件下源、库、流的合理分配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过去研究表明,光敏色素是植物体内感受红光和远红光的主要光受体,具有抑制避荫反应的功能。然而,光敏色素如何调控下游基因表达从而调节避荫反应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

    生物所研究团队发现拟南芥在遮荫条件下光敏色素的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其互作因子(phytochrome-interacting factors, PIFs)蛋白快速积累,并且这些PIF蛋白能与MIR156基因家族多个成员启动子直接结合并抑制这些MIR156基因的表达,引起其靶基因SPL家族成员表达升高,后者进一步调控了植物株高、分枝数目、叶柄长度、叶片数目、叶片面积、开花时间等一系列重要农艺性状的改变。该研究首次阐明了光敏色素phyB-PIFs和miR156-SPLs调控模块之间的互作联系,完善了避荫反应的调控机理,为耐荫、耐密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物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谢钰容副研究员和刘扬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王海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caas.cn/xwzx/kyjz/284038.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乙烯调控葡萄叶片低温应答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3-16
    • 葡萄(Vitis)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水果作物。低温胁迫是影响葡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研究葡萄在低温条件下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乙烯(ETH)在植物的各种发育过程和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葡萄中,ETH在低温胁迫下显著增加,并正调节耐寒性。然而,ETH在葡萄叶片冷胁迫下的转录调控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新疆农业科学院吐鲁番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多位科研人员,选取冬季极耐寒的野生葡萄品种山葡萄(V.amurensis)的叶片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下葡萄叶片转录组和植物激素的变化,鉴定了在低温胁迫下ETH调控的基因,并讨论了ETH与其他低温诱导的植物激素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P2/ERF和WRKY转录因子(TF)是两个高度富集的TF家族,在低温胁迫下持续上调,但被AVG抑制。通过比较葡萄叶片在低温处理下和低温并外源喷施AVG处理下的转录组,可以鉴定潜在的ETH调控基因。受ETH正向调控的基因在溶质转运、蛋白质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作用、抗氧化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方面富集。在低温胁迫下,ETH、IAA、ABA的合成和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而AVG则抑制这种上调。ETH、ABA和IAA在低温下的含量变化与转录组数据一致,表明ABA和IAA在低温胁迫下的响应可能是通过ETH信号通路调控的。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植物低温胁迫下ETH的复杂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培育抗寒葡萄品种提供了新的契机。相关论文以“Dissecting the effect of ethylene in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chilling treatment in grapevine leaves”为题在线发表于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博士研究生侯雨君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研究院Darren C.J. Wong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武汉植物园辛海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 《农科院生物所揭示植物核糖核酸甲基化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0-19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合作,在核糖核酸甲基化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5-甲基胞嘧啶修饰在植物信使核糖核酸上的分布规律,阐述了其调控植物发育及基因表达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于9月28日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核糖核酸作为重要的遗传物质,截至目前已有100余种不同的化学修饰形式被发现,6-甲基腺嘌呤的产生机制和生物学功能已发表大量文献,然而核糖核酸上的另一种修饰5-甲基胞嘧啶长期以来研究较少。近年,围绕核糖核酸甲基化修饰调控生物发育和基因表达的研究是表观遗传的热点。 该研究利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方法发现了拟南芥信使核糖核酸上超过6000个5-甲基胞嘧啶修饰位点,分析发现修饰主要富集在基因的编码区,尤其在起始密码子下游和终止密码子前。该研究进一步利用液质联用质谱和点杂交技术发现在拟南芥各个组织和不同的发育时期5-甲基胞嘧修饰具有动态变化,显示了核糖核酸甲基化调控的多样性。研究团队还发现一个转运核糖核酸甲基转移酶具有信使核糖核酸甲基化转移活性的活性,通过影响根发育相关基因5-甲基胞嘧啶的修饰,影响其信使核糖核酸的稳定性来实现对基因的调控。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青年相关人才计划”项目、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生物所为第一作者单位,谷晓峰研究员和俞晧教授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