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难”!98%的海上风电项目“被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27
  • 在韩国,海上风电项目需要耗时十年以上才能获得许可。在过去十年里,所有提交许可申请的海上风电项目中,仅有2%的项目能够获得最终批复,其余98%的项目仍然“被困”于繁琐的许可流程中。

    该结论基于SFOC的研究,SFOC是韩国一家专注于气候行动和能源转型的非营利组织,该组织对韩国的海上风电许可系统进行了研究。

    也就是说,韩国的海上风电开发商需要通过10个不同部门的29项法律,根据政府估计,这一过程可能耗时超过10年。

    SFOC表示,由于这种缓慢且不明确的许可程序,98%的海上风电项目尚未进入最终阶段,因而“陷入了官僚主义的噩梦”。截至2022年9月,已有70个海上风电项目获得了电力业务许可证(EBL),而这是许可流程的初始阶段。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4个海上风电场(占总数的2%)顺利通过许可流程,而在这4个项目中,只有2个属于商业性质。

    该非营利组织表示,由于两个商业运营项目仅占韩国2030年12吉瓦目标的不到1%,因此,政府必须简化许可程序,以实现2030年目标。若许可程序不能进一步明确和简化,不仅会给海上风电开发商带来负担,而且将成为韩国海上风电快速增长的主要障碍。

    SFOC负责人Eunbyeol Jo表示:“韩国缺乏的不是技术能力或开发商的兴趣,而是明确的许可程序。现在需要政府的政治意愿和领导力来释放韩国风能的巨大潜力。”

    此外,SFOC还强调了欧洲国家在简化许可流程方面做出的努力。该组织指出,欧盟根据REPowerEU战略采取的措施旨在缩短风能和太阳能项目的许可时间,即从5年减少到2年以下。

    在丹麦,该国制定了一项政策,将许可程序集中到单一的公共机构,该机构与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商和协调。Eunbyeol Jo称,设置专门的公共机构以研究和确定适当的海上风电区,以显著提高效率并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增长。

    SFOC还提醒说,早在2021年,韩国国会就已经提出了一项集中管理海洋分区和许可的法案。然而,据该非营利组织称,该拟议法案在过去两年中一直处于搁置状态。

    该组织进一步补充表示,欧洲新的许可立法将把环境保护的举证责任从开发商转移到公共机构。

    Eunbyeol Jo表示:“通过正确评估环境、经济和社会影响来指定海上风电区是政府的责任,而不是拥有既得利益的开发商的责任。这也可以帮助开发商专注于项目开发,而不是跳过行政障碍。”

  • 原文来源:https://wind.in-en.com/html/wind-2427629.shtml
相关报告
  • 《天津南港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发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7-03
    • 记者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获悉,6月27日,由中国电建集团所属新能源公司投资,北京院、上海院、天津港航联营体设计、施工的天津南港海上风电项目按期并网发电。天津南港海上风电场建成后,年上网电量1.77亿度,相比传统发电方式可节约标煤6.37万吨。   天津南港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是天津市“十三五”重点项目,首批安装18台单机容量5MW的风电机组,装机容量90MW,风电场内新建1座110kV升压站,输电线路接入南港工业区内腾飞路电站,最终在京津冀鲁电网进行消纳。   南港海上风电场是首个对风机采用复合桩基础施工的风电场,一年多来,广大建设者克服工期短、技术要求高、海洋环境复杂等困难,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学开展技术创新,创造了行业佳绩,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为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天津南港海上风电场建成后,年上网电量1.77亿度,相比传统发电方式可节约标煤6.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45万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安全、清洁、高效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有效改善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推动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 《经验少、成本高、难度大 工业脱碳技术如何“闯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2
    • “工业部门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领域,覆盖了全国约68%的碳排放量,工业部门脱碳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以下简称《展望》)发布会上指出,“但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全球范围内能够为气候目标作出贡献技术中尚未实现商业化的比例仍高达35%以上。” 在此背景下,业界普遍认为,针对工业脱碳的技术,强化前沿战略布局、明确发展技术路线、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将是为未来提供支撑的重要步骤。《展望》认为,在碳中和情景下,随着各类工业脱碳技术成熟应用,到2060年我国工业碳排放量有望降至4.5亿吨,较2025年实现约95%的降幅。 创新技术面临商业化挑战 《展望》指出,工业部门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中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集中的领域。“双碳”目标将驱动产业链和生产模式的重大重构,工业碳中和技术的系统研究与战略部署,不仅关系中国工业领域脱碳进程,更关乎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重塑。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表示,从目前来看,原料替代与废物回收、电气化与清洁电力替代、氢能替代、碳捕集与封存应用技术(CCUS)四类共性技术,合计可贡献工业技术减排潜力的近80%。 然而,多位业界专家也指出,中国工业行业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各类技术存在系统集成难、环节构成复杂等特质,低碳技术往往还涉及多学科交叉和前沿科技的突破研发难度相对较大,亟需系统性技术创新。 此外,工业部门脱碳技术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锁定效应,一些行业已经形成了对高碳技术的路径依赖,新型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临较大阻力。 以CCUS为例,在水泥行业CCUS技术应用才刚刚起步,技术推广正面临着相关技术成熟度低、经验较少、成本较高、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等难题。《展望》表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安装碳捕集装置将产生额外的资本投入和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企业在投资CCUS项目巨额费用后,无法实现减排收益,严重影响企业开展CCUS示范项目的积极性。 精准落地方案必不可少 多重挑战之下,多位专家都指出,对于不同工业领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推动工业领域低碳技术发展至关重要。 “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生产工艺各异,排放特征各不相同,减排路径也差异显著,为此,应针对各个行业的特点深入研究、精准推进,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设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强调,“这不仅需要颠覆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和生产方式,还要在技术演进与技术经济可行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在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看来,当前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谋划“十五五”的关键时间节点,产业发展、技术研发和升级都即将迎来新篇章。从实践来看,应将各类创新技术运用到区域经济当中,不仅将创新技术运用到具体工业部门的投资决策,更应将技术实践应用到产业政策制定当中,以最大限度发挥其脱碳作用。 《展望》也指出,推动庞大工业体系实现深度脱碳,必须在颠覆传统发展模式的同时,平衡技术演进与经济可行性,以“技术—路径—政策”为分析框架,建立关键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形成可落地的碳中和技术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以碳中和技术创新打造工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从四个方向突破 从2020年80亿吨碳排放降到2060年的不到5亿吨,严刚表示,科学合理的工业部门脱碳技术路径演进将有望让这一变革成为现实。 “从技术演进路径来看,2025—2035年将是我国工业部门低碳流程技术大规模应用期,能效提升技术、原料替代与废物回收技术将推动工业碳排放显著下降。2035—2050年是工艺颠覆性技术爆发应用期,电气化与清洁电力替代技术加速发展,用氢成本的下降及技术成熟度提升将促进氢能替代技术规模应用。2050—2060年进入碳移除托底技术深度应用期,CCUS技术成熟应用为工业碳中和托底,预计其减排贡献占比到2060年达到24%。”严刚指出。 面向未来,为加速中国工业碳中和技术部署,确保在关键窗口期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展望》建议称,各界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应加快规划部署工业领域碳中和关键技术一揽子重大工程,针对重点工业领域减排技术成本高、示范效应不足、商业化路径不清等突出瓶颈助力关键技术市场化应用;二是强化碳市场和碳金融对工业碳中和技术的激励作用,推动减排责任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三是设立科技专项加快碳中和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与示范推广,推动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成本瓶颈;四是构建有利于碳中和技术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综合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等政策工具,激活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