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报道新型石墨烯薄膜 克服二维材料分离应用局限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20
  • 中美两国科研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了用石墨烯等材料开发出的一种超薄、高强度薄膜,它可高效分离水中的盐离子和有机污染物,有望用于水净化、化工原料分离纯化等领域。

    据介绍,像石墨烯这样只有一层原子厚的二维材料,是构建超薄纳滤膜的理想材料,但单独的石墨烯薄膜会受破裂等问题影响,因此相关研究中一直存在如何实现优异机械强度和大面积无裂缝制备的难题。

    中国武汉大学袁荃团队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团队合作,将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多孔结构的碳纳米管薄膜作为石墨烯薄膜的机械支撑层,从而将石墨烯薄膜分割成多个微区域,形成类似于建筑“水立方”表面、树叶或昆虫翅膀的结构。

    论文通讯作者袁荃对新华社记者说,当石墨烯薄膜内部存在缺陷、裂缝或者石墨烯薄膜受到外部破坏时,碳纳米管网络结构可以阻碍缺陷延伸和扩大,将缺陷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

    研究显示,这种被称为“石墨烯纳米筛/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材料,孔径尺寸约0.6纳米,大于水分子的尺寸(约0.3纳米),但小于一些金属盐离子的尺寸(水合钠离子尺寸约0.7纳米),因此可将水分子和盐离子有效分离,对钠、钾和镁等金属盐离子的截留率可达85%以上,对水溶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分子截留率高达99%。

    这种薄膜的渗透率高,1平方厘米薄膜在一定压力下每分钟可产出1毫升纯净水,是一些传统类似薄膜的10倍到100倍。它的机械性能也很好,在弯曲形变下仍可保持结构完整性、水渗透率等特点。

    论文第一作者、武汉大学研究人员杨雁冰说,该研究克服了二维材料在分离领域实际应用的局限性,开启了一扇通往高效选择性分离的大门。

相关报告
  • 《化学所二维共价有机框架/石墨烯复合薄膜材料制备获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04
    • 研究析氢反应(HER)催化剂用于高效产氢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Pt/C被认为是高效的HER催化剂,然而,由于资源稀缺、成本高以及可能引起重金属污染,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可替代的非金属催化剂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二维有机框架薄膜材料是有机化合物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形成的二维多孔网状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孔洞结构、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活性位点,在催化产氢、储能、传感等领域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刘云圻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开展了二维有机框架薄膜材料的可控组装及规模化制备研究,并取得系列进展(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887;Adv. Mater. 2021, 33, 2007741;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17440)。 最近,该课题组科研人员提出了近平衡液相生长法,在相对温和的反应条件下,通过2,7-二-叔丁基芘-4,5,9,10-四酮 (t-BPT), 芘-4,5,9,10-四酮(PT)与2,3,6,7,10,11-六氨基三苯六盐酸盐(TPHA)之间的自发反应,制备出结构稳定的高共轭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BPT-COF和PT-COF(如图)。该方法避免了高温、高压、封管等苛刻条件,是低成本、高效制备吡嗪连接的COF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通过原位生长和真空过滤成膜方法,进一步组装了厚度可控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石墨烯复合薄膜材料,并将其应用于析氢反应。该复合薄膜具有大量活性位点和优异的电学性质,展现出高效的催化活性,在1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过电位仅为45 mV,高于目前报道的非金属催化剂性能,并接近20%含量的商用Pt/C性能。此外,科研人员通过理论建模解释了高效HER催化活性的内在机理。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andte International Edition Chemie上。 近平衡液相法与传统溶剂热法制备二维有机框架材料的对比。左上图为传统溶剂热法,需要高温、高压、封管等苛刻条件,聚合后通过长时间晶化,形成框架材料;左下图为近平衡液相生长法,在稀溶液、开放体系中直接成核、生长,形成框架材料,室温下制备,条件相对温和;右图为本工作制备BPT-COF和PT-COF两种二维有机框架材料的示意图
  • 《石墨烯和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前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27
    • 多孔材料(PMs)具有可调的孔隙率、高比表面积(SSA)等优异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因而在储能、催化、气体吸附和分离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其极高的表面积与质量或体积之比使得在表面和内部多孔空间中都可以与各种有机或无机物质发生紧密的相互作用。石墨烯是一种典型的sp 2 杂化碳二维(2D)薄片,具有高SSA、高杨氏模量、高固有电子迁移率等优异化学和物理性能。其中,氧化石墨烯(GO)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是两种典型的含有氧化基团和缺陷的单层石墨烯衍生物。此外,它们可以通过sp、sp 2 和sp 3 杂化轨道与许多不同的原子键合,从而生产出可有效结合PMs和石墨烯优点的多孔石墨烯(PG)。目前,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两种独特的材料,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研究领域,而多孔石墨烯材料(PGMs)结合了多孔材料和石墨烯的优点。因此,对石墨烯和PGMs进行总结显得非常有必要! 成果简介 基于此, 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的成会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吴忠帅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 联合总结报道了石墨烯和多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前景。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功能化石墨烯和GO的化学性质和处理方法,并介绍了构建多孔的典型步骤(面内孔、2D层状孔和3D互连孔组件等)。其次,总结了自组装以及定制PGMs的机制以突出显示精确控制孔的形态和孔径的意义。由于PGMs具有独特的孔结构、不同的形态和优异的性能,因此它们在能量存储、电催化和分子分离等各种应用中用作关键成分。最后,讨论了从了解化学自组装到特定应用中与PGMs相关的挑战,并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挑战的方案。总之,这为了解PGMs的化学性质和未来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深刻见解。研究成果以题为 “The Chemistry and Promising Applications of Graphene and Porous Graphene Materials” 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 Adv. Funct. Mater.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