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智慧水务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较多问题,然而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在未来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慧水务市场空间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01 智慧水务
基本定义:
智慧水务指利用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防洪等水务环节进行智慧化管理。通过结合传感器、通信网络、水务信息系统提高水务信息化水平,实现水务管理协同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水务服务便捷化。
发展背景:
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被首次提出,由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三要素组成。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电、水、气等公共服务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发展目标,努力地改善管理及服务,使市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提供帮助。
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其中包含六个核心系统: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后来“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工业4.0”、党的十九大以来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等发展理念需要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改善民生,而“智慧水务”正当其时。
大体来看我国智慧水务技术背景发展主要分三个阶段,从1.0初步发展期到2.0稳定发展期再到3.0快速发展期,经历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蜕变,在技术和驱动力等方面也实现突飞猛进式的发展。
构建目标及系统构成:
构建目标:对于城市来说,智慧水务系统能够实现城市给排水、防洪、保护水资源等业务运营的协同化管理,同时搭建统一的门户平台,社会公众可随时查询需要的水务信息,能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智慧水务系统能够实时监控、统计分析水质、供水管网,实现供水、用水情况,合理调配资源,实现资源高效化利用,同时能够深层挖掘水利大数据,为水务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系统构成:智慧水务系统由智慧给水系统、智慧排水系统、智慧防洪系统、智慧污水回用系统、智慧节水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同时每个子系统又有如水源监控系统等众多的子系统,共同构成智慧水务这个大系统。
技术架构:
智慧水务技术架构包括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业务应用、大数据中心、信息采集和基础设施。信息采集是智慧水务“感觉系统”,助力监测网络对涉水对象及其环境信息的感知和接收。
核心技术:
智慧水务核心技术包括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项核心技术运用于智慧抄表、管网优化设计等业务领域,能够显著提升水务管理及运营效率。
产业链:
智慧水务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水表供应商、阀门供应商、水泵供应商,分别为下游的系统集成服务商提供水表、阀门、水泵等硬件设备;中游的自动化方案服务商、智能技术服务商,为下游的系统集成服务商提供设备自动化解决方案,下游的系统集成服务商,提供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管理(BIM)、人工智能等技术服务,为最终用户提供智慧水务应用服务。
发展建议
建议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制度机制。
科学合理制定“互联网+”智慧水务总体实施规划,充分考虑“互联网+”智能水务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建设具备较大兼容性和适应性智慧水务系统;完善相应管理机构,配备落实技术、业务、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建立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数据共享制度以及相对应的保障制度,明确信息使用权限,建立查询、使用留痕的技术保障手段,防止信息被盗用、滥用。
建议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数据应用。
构建集基础地理数据、监测数据、业务数据于一体的水务数据中心,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集水厂监控、管网监控、二供监控、DMA漏损管控、营收管理、综合调度等于一体的智慧供水管理平台,建立一套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管理标准,形成规范化的数据结构与服务接口,实现标准数据的高效采集与利用,便于多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共享、交换,加强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实际应用,同时消除内部的“数据孤岛”。
建议三:加强技术研发,加大资金投入。
我国智慧水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为落后,因此水务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的研究,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打造专业的技术团队,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推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物联网设施,从而对城市水环境质量、供排水管网质量等实施监控,并将信息内容及时传送到智慧水务信息共享平台,其次政府应加大工作人员在智慧水务系统应用上的培养,形成相配套的业务管理、信息技术、建设管理等复合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