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宏量合成多孔掺杂 碳纳米材料制备新途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30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教授和梁海伟教授研究团队找到了一种过渡金属盐催化有机小分子碳化的合成新途径,实现了在分子层面可控的宏量合成多孔掺杂碳纳米材料。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7日出版的《科学进展》上。

    碳纳米材料因具备高的导电性、优异的化学稳定性、独特的微观结构等物理性质,在环境、能源、催化、电子器件和聚合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拥有高的比表面积、多孔结构、理想的杂原子掺杂等特征的碳纳米材料,更受青睐。但开发简单、廉价、可控的方法宏量制备碳纳米材料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有机小分子因其广泛存在、种类多样、元素丰富,是一种理想的制备碳纳米材料的前驱体。但在高温下有机小分子的高挥发性使得其作为原料制备碳纳米材料必须使用复杂方法和设备,如化学气相沉积和高压密闭合成。

    针对上述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一种过渡金属辅助有机分子碳化的方法,通过使用过渡金属盐辅助热解有机小分子来制备碳纳米材料。在高温热解过程中,过渡金属盐不仅能提高小分子的热稳定,还能催化其聚合优先形成相应的聚合物中间体,避免有机小分子在高温热解中挥发,从而最终形成碳纳米材料。研究表明,运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碳材料具有三种微观结构:竹节状的多壁纳米管、微米尺度的片和无规则的颗粒。该研究为高效制备碳纳米材料提供了一种普适的合成路线。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07/30/content_400413.htm?div=-1
相关报告
  • 《新型高孔金属-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2-06
    • 提出了同时形成高孔碳载体和双金属钴钌纳米颗粒的新方法。采用聚丙烯腈与金属化合物在二甲酰胺中的联合溶液作为金属-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前驱体。对前驱体进行红外加热可以显著降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时间。研究了Co-Ru固溶体随合成温度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金属-碳纳米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与温度合成的关系。发现红外前体的退火700 - 800°C导致碳矩阵的形成与比表面积约1300 m2 / g。的carbon-supported双金属Co-Ru获得的纳米颗粒在800°C测试通过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的催化剂。氢气的收率较高,而副产品的收率相对较低。
  • 《Tb3+掺杂碳纳米点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性能》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1-09
    • 采用不同的合成路线合成了掺杂Tb离子的碳纳米点(CNDs):含碳源(硫酸钠)和TbCl3溶液的水热处理;CNDs和TbCl3溶液的混合;通过水热处理,将Tb和含碳源冷冻加载到CaCO3微粒子的孔隙中。Tb离子与CNDs (Tb- cnd偶联)的结合通过尺寸排除色谱得到证实,并通过降低Tb光致发光寿命信号表现出来。通过水热法合成CaCO3微粒子,将Tb和碳源通过冷冻诱导的方法加载到孔隙中,观察到样品最短的Tb光致发光寿命。同样的体系在320-340 nm的激发下,通过能量转移可以增加Tb的光致发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多孔CaCO3微粒子为反应器,将阳离子冷冻加载到CNDs中,是一种将活性组分引入CNDs的通用途径。所获得的具有长寿命发射的CNDs可用于需要时间分辨和长寿命发光显微镜的活体生物样品的时间分辨成像和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