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船舶技术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5
  • 土耳其造船厂 Cemre Shipyard 为丹麦渡轮运营商 Molslinjen 建造的新型电动渡轮举行了钢材切割仪式。

    据了解,Sams?linjen 号的钢材于 4 月 4 日被切割。116.8 米长的双头渡轮由丹麦设计服务公司 OSK-ShipTech A/S 设计。在去年 10 月,Molslinjen 与造船公司签署了两艘完全由电池供电的零排放渡轮的合同。

    新渡轮可容纳 600 名乘客和 188 辆汽车。将在 B?jden-Fynshav 和 Ballen-Kalundborg 航线上航行,在码头自动停靠和充电。交货日期定在 2024 年。挪威科技公司Pascal Technologies(前身为 SES-X Marine Technologies),已获得 5300 万挪威克朗(约合 500 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开发其远程电动船项目。

    与汽车相比,船只和渡轮每行驶一段距离所消耗的能源要多得多,这使得电气化在技术上更具有挑战性。

    Pascal Technologies 开发了一种基于气垫原理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该技术可将船体抬出水面,再加上数字控制系统,可显着提高能源效率。

    据该公司称,这意味着与传统船体相比,高速行驶时的能耗最多可降低 50%。例如,尽管由于安装了电池系统而承载了更多的重量,该公司的全电动 27 米长 150 人渡轮设计将比传统的柴油驱动的双体船节约 30% 的能源消耗(以 35 节的速度)。

    该公司强调说:“我们的可扩展技术类似于汽车行业中出现的‘电动底盘平台’——可以针对不同的上部结构而进行了优化和数字集成,具有明显的设计灵活性。” 该技术可针对不同的船型、尺寸和应用进行扩展。英国能源和商品贸易公司Vitol 集团的新加坡燃料油运营公司 V-Bunkers 透露,它将接收其第一艘电动混合燃料油轮 Marine Charge。该船由浙江神舟阳光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由新加坡设计师设计。

    这艘电动混合动力加油船由法国船级社 (BV) 入级,采用先进的储能和充电技术,有助于抑制新加坡港口运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GHG)。V-Bunkers签订了两艘油轮的订单,第二艘油轮 Marine Dynamo 计划于第二季度交付。这些电动混合动力加油船将部署在新加坡境内的港口中,旨在显着减少港口的碳排放。

    这些油轮遵从 BV 的Electric-Hybrid 船级符号建造,采用储能系统 (ESS) 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和高度自动化的电源管理系统 (PMS),预计可减少10% 的温室气体排放。据该公司称,该设计使辅助发动机能够以最佳燃油消耗率(SFOC)运行,而ESS系统将在低功耗期间将执行调峰操作,以便在高消耗期间使用存储的能量。

    BV 的“Electric-Hybrid” 船级符号解决了电动混合动力系统实施的复杂性,定义了存储、配电、控制和仪表的要求,以及为验证电源管理和考虑例如热逃跑等安全因素而设置的测试。

    通过在新加坡港口部署这些船只,V-Bunkers 旨在减少碳排放并为海运业更可持续的未来铺平道路。“我们很高兴成为第一个将 ESS 技术引入本地加油船行业的公司,从而为全球最大的加油港新加坡港的减排做出贡献。在新加坡海港管理局的领导下,我们将继续支持新加坡成为海上脱碳领导者的愿望。我们认为部署这两艘电动混合动力加油船是新加坡脱碳之旅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Vitol 亚洲区负责人Mike Muller表示。挪威的清洁技术公司 TECO 2030 与未公开的合作方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 (MoU),就多个燃料电池项目进行合作,这些项目的燃料电池总产量可能达到 50 MW。该谅解备忘录描述了一个为成功实现项目目标的3 年合作承诺,项目具体代表了兆瓦级的船用燃料电池和陆上固定式燃料电池系统。

    TECO 2030称,燃料电池是通过不需要燃烧的机制而实现发电的氢发动机,这意味着它们产生的污染物比传统的基于燃烧的发电技术更少,同时燃料电池的能量效率更高,是传统发电的替代方案。

    TECO 2030 集团首席执行官Tore Enger表示:“我很高兴能与未公开的一方签署这份谅解备忘录。这表明了他们对我们完全可扩展和模块化的燃料电池系统的信任。我期待着与我们的客户合作开展这些项目,以满足他们的零排放能源需求。这些安装在船舶和岸上的系统均是兆瓦级的,将展示 TECO 2030 燃料电池系统的能力。”北欧绿色氨动力船舶 (NoGAPS) 项目联盟透露了氨燃料气体运输船 M/S NoGAPS 的初始船舶设计。NoGAPS 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包括 M?rsk Mc-Kinney M?ller 零碳航运中心 (MMMCZCS)、Nordic Innovation全球海事论坛、BW Epic Kosan Ltd.、Yara International、MAN Energy Solutions、W?rtsil? Marine、 DNV、丹麦海事局和外部船舶设计师Breeze Ship Design。北欧绿色氨动力船舶 (NoGAPS) 项目联盟透露了氨燃料气体运输船 M/S NoGAPS 的初始船舶设计。

    该项目的目的是通过两个阶段而实现设计一艘氨动力零排放船舶的目标。第一阶段从 2020 年持续到 2021 年,当时该项目开发了关于如何克服采用氨作为零排放海运燃料的障碍概念证明,其重点是安全和效率、可持续和稳定的燃料供应链,以及商业可行性。

    NoGAPS 项目的第二阶段于去年开始,挪威船舶设计公司Breeze获得了该设计合同,该阶段将持续到 2025 年。此阶段涉及进行初始船舶设计。初始船舶设计以及可行性评估的结果已公布,该评估确定和评估了能够实现设计目标和要求的船舶设计概念。芬兰科技公司瓦锡兰赢得了一份合同,为其在中国芜湖造船厂建造的四艘新型重型起重船提供混合动力推进系统。该系统将配备一台能够使用甲醇燃料运行的变速W?rtsil? 32主发动机。这将使其成为首批使用甲醇运行的该类型船舶。同时也将是第一批使用变速主发动机的甲醇船舶。

    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储能装置、PTO/PTI发电机和电机、多驱动变流器,以及用于控制和优化混合动力操作的瓦锡兰能源管理系统。储能系统将基于锂钛氧化物(LTO)电池,与普通的锂离子系统相比,具有更长的深循环寿命。

    瓦锡兰表示,储能系统将显着降低起重机操作期间的燃料消耗,同时还可以通过减少发动机负荷波动来减少海上运行时的燃料消耗。同时,瓦锡兰还将提供齿轮箱、可控螺距螺旋桨 (CPP)、船首和船尾推进器、空气轴封以及艉轴管和轴承。

    “这些船舶代表了下一代重型起重船。除了技术能力外,它们还将具备出色的环保性能,有助于引导航运业走向更加绿色的未来,”SAL Heavy Lift 的所有者兼首席执行官Martin Harren博士说。

    这些船计划于2025年交付,主要用于支持风电场的安装。根据与Siemens Gamesa Renewable Energy 的长期合同,前两艘船将专门参与海上风力涡轮机部件的运输。2025年上半年,另外两艘姊妹船将进入重型起重运输市场,为 Jumbo-SAL-Alliance的客户提供服务。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3912.shtml
相关报告
  • 《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8
    • 黑碳气溶胶作为短寿命气候辐射强迫因子( 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 )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大气中的黑碳颗粒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大气增温,同时它的老化过程也会影响云的生成、生命时间和反照率。黑碳在大气灰霾的形成也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北方地区,生物质燃烧是大气黑碳气溶胶的重要来源之一,燃烧过程不但排放小的黑碳颗粒( soot ),也同时排放了大量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semi-volatile organic matter ),二者在大气中发生了极为复杂的混合演变过程,从而改变其成云结核的能力。目前对于该过程的研究通常是通过外场观测获得,由于受到气象因素、扩散传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黑碳的混合状态会随老化时间发生明显的改变,为更好表征黑碳气溶胶的老化速率及其影响,需要对燃烧过程释放的新鲜黑碳的混合状态进行测定。   针对以上问题,近期我所“青年相关人才计划”潘小乐研究员及其团队,设计了在实验室的生物质燃烧实验,模拟生物质黑碳释放的全过程,观测在不同燃烧条件下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的特征。研究表明,黑碳气溶胶颗粒质量粒径分布的峰值粒径随燃烧状态的不同又明显不同,在明燃( MCE > 0.95 )的状况下黑碳粒径约为 215 纳米,比阴燃( MCE < 0.90 )的情况大 40% 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明燃状态下产生高浓度的 soot 颗粒,颗粒间的碰并过程造成了黑碳颗粒的快速增长。在混合状态方面,明燃情况下半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较低,造成黑碳气溶胶包裹较薄;但在阴燃的情况下,由于大量有机物的释放,黑碳颗粒物包裹层较厚,其鞘核比(含黑碳气溶胶颗粒物的整体粒径与黑碳粒径的比值)大约大约在 1.4 左右(图 1b )。本试验同时测定了生物质燃烧黑碳气溶胶的排放比( ΔrBC/ΔCO )在 1.8-34 ng/m 3 /ppbv 之间, MCE 数值越大,排放比越高。该研究对于全面认识黑碳气溶胶混合状态的演变规律以及气候辐射强迫作用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 Impact factor :5.89 ),具体可查阅论文全文:   Pan X, Kanaya Y, Taketani F, et al.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fractory black carbon aerosols from fresh biomass burning: a perspective from laboratory experiments[J]. Atmospheric Chemistry & Physics, 2017, 17(21):1-26.  
  • 《苏州纳米所印刷电子中心苏文明研究团队印刷QLED显示混合HTL材料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24
    • . 喷墨印刷制程具有材料利用率高、制备工艺简单,可大面积规模化低成本生产等优势而备受显示面板行业关注,目前印刷显示已进入产业化研发阶段。其中以量子点纳米晶为发光中心的 QLED 不仅有 非常高的发光效率,且具有非常窄的电致发光 (EL) 光谱,因而有比 OLED 更好的色纯度及广色域;同时其对环境水氧敏感度也相对较低,用于柔性显示对薄膜封装的要求更低,是一种非常有竞争力的新型前沿显示技术。 技术的迭代需要新生技术有足够的竞争力,印刷 QLED 显示 走向产业,首先其 印刷器件的 发光效率与寿命得能与 OLED 技术媲美。尽管量子点材料及旋涂器件 技术 已日 趋 成熟,性能指标已可满足实用需求,但印刷制程的器件性能目前离旋涂器件还有 较 大差距。当前高性能的 镉基 QLED 器件 HTL 通常是 TFB ,这是由于它有非常高的空穴迁移率,使得器件中的电子空穴更加平衡从而保障了高的电流效率,驱动电压较低保障了较长的器件寿命,但 TFB 用于印刷显示也存在系列问题:一、 作为聚合 物 存在批次间分子量不同, 易 引起材料的迁移率或成膜状态变化,器件电流效率波动高达 50% 以上 ,严重影响产品配色 ;二、 TFB 是非交连材料,量子点墨水只能选用正交溶剂,加大了 量子点 墨水配方开发难度,打印成膜质量 易 受影响;三、 3 TFB 膜层的表面能低至 34mN/m ,不利于量子点墨水铺展, 不易 打印 出 高质量 的发光层 ,显示屏易出现 mura 现象 ;四、 TFB 与 QD 界面势垒 较大, TFB 的热稳定性较差可能 影响 器件 寿命。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印刷电子技术研究中心苏文明研究团队 针对 印刷 QLED 层间侵蚀问题、特别是 HTL/QD 界面问题开发了 深 HOMO 能级的交连型空穴传输材料,设计合成了具有平面型分子结构、 HOMO 能级高达 6.2 eV 、迁移率 远 优于 PVK 的 CBP-V 分子 ,交连后具有高的抗溶剂侵蚀能力,同时薄膜厚度相比于交连前收缩了 22% ,大幅提高了薄膜致密性,进一步提高了薄膜迁移率和降低器件漏电流,并最终实现了双层喷墨打印的红光 QLED 器件,最大 EQE 达 11.6% , 为 对比旋涂器件性能( 12.6% )的 92% ( Small , 2019, 15,1900111 )。但由于 CBP-V 深的 HOMO 能级,虽解决了 HTL/QD 界面势垒,但带来了 ITO /HTL 界面空穴注入问题,另一方面, CBP-V 的迁移率还是远低于 TFB 的,导致器件驱动电压过高,器件的寿命改善有限。 最近,该团队的博士生唐鹏宇和研究实习员谢黎明将 CBP-V 与 TFB 进行混合,用于 QLED 器件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比例混合的膜层展示了接近于 TFB 的高迁移率,且具有交连材料的抗溶剂性,同时大幅降低了 ITO /HTL 及 HTL/QD 的空穴注入势垒和界面氧化电位,使得空穴能够更高效地注入到量子点层中,器件中的电子与空穴更加平衡,大幅提高了器件的效率和寿命。 以上研究成果以 Realizing 22.3% EQE and 7-Fold Lifetime Enhancement in QLEDs via Blending Polymer TFB and Cross-Linkable Small Molecules for a Solvent-Resistant Hole Transport Layer 为题发表在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2020,DOI: 10.1021/acsami.0c01001) 上。唐鹏宇与谢黎明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的苏文明研究员及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庄锦勇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U1605244),国家重点研 发 计划( 2016YFB0401600)等项目的资助。 还得到了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 ---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支持与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