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晚第四纪东亚季风降水演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1-11
  • 近日,Nature旗下地学top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组在晚第四纪东亚季风降水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海洋所科研人员与瑞典Lund University、西安交通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合作,基于冲绳海槽北部IODP钻孔沉积物,对东亚北部40万年以来的降水历史进行了定量重建,结合古气候模型模拟,发现太阳辐射是驱动东亚北部降水演化的主要因素,这向传统的高纬冰量驱动理论提出了挑战。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其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变化受到三个轨道要素的调控,即偏心率、斜率和岁差。从晚春-早夏开始,随着北半球太阳辐射量的增加,亚洲大陆与印度洋-太平洋之间的温度-压力梯度逐步加大,形成自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由于地球轨道要素中的岁差所引起的30°N处日射变幅最大,约占整体变化的96%,因此夏季风变化理论上应主要受岁差驱动,且其变化周期应为2万年。绝大多数古气候模拟结果验证了这一理论。然而与之相对立,大多数经典的夏季风重建记录如黄土磁化率等却具有很强的10万年周期,并认为其受到北半球高纬冰量的调控。为何实际观测与理论和模型不同?是季风演变自身的特殊性,还是替代指标的指代性存疑?几十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困扰古气候研究领域。

    本研究基于冲绳海槽北部IODP U1429钻孔沉积物,在查明沉积物为黄河输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黄河流域沉积物硅酸盐风化指标建立的风化-温度-降水模型,定量重建了40万年以来我国北方的降水演化历史。与模拟结果一致,我们的降水记录显示出很强的2万年周期。通过综合对比,发现我国南方和东南亚西部的降水变化却以10万年周期为主。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北方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因此与夏季太阳辐射变化密切相关。但南方除了夏季降水之外,春秋季降水同样占比很大,冰期时春秋季南方水汽辐合作用增强,使得当地年降水凸显了冰量变化的信号。而东南亚西部降水则主要受到与冰量变化相关的海平面变化,以及水汽输送等过程的影响,因此也显示出较强的冰期-间冰期旋回。

    本研究强调了太阳辐射在东亚降水中的重要驱动,从季节性降水的角度探讨了高纬冰量与低纬太阳辐射在东亚水文气候中的相互作用。以往东亚区域的大多数降水记录多反映的是年降水,但却被用来解释夏季风降水。研究认为,如果在年降水以夏季降水为主的区域,年降水可以近似指示夏季降水;但在春秋季降水占比较大的区域,将其简单解释为夏季降水就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可能也是东亚区域诸多降水记录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海洋所副研究员赵德博为该论文第一通讯作者,瑞典Lund University研究员陆正遥(Zhengyao Lu)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瑞典FORMAS研究委员会基金的资助。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Zhao, D.*, Lu, Z.*, Wan, S., Cheng, H., Shi, X., Li, A. Quaternary rainfall variability is governed by insolation in northern China and ice-sheet forcing in the South. Commun Earth Environ 4, 7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2-00670-9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1/t20230110_659787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晚第四纪东亚季风演化的空间差异性方面获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组在晚第四纪东亚季风演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通过对东亚边缘海沉积记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气候模拟手段,发现了东亚大陆夏季风降水强度以及冬季风强度演化的时空差异性。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top 5%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长久以来,古气候研究领域普遍认为整个东亚季风区内的古季风强度变化是协调一致的,其演化的控制机制也是单一的,如采用热带辐合带(ITCZ)的迁移统一解释东亚大陆的降水演化,用北半球高纬度冰量变化解释东亚冬季风强度演化。这不仅忽视了季风系统的内部变率,导致诸多指标重建的季风演化空间差异现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同时也给未来季风气候长期演变的预测工作造成了困难。 万世明研究组赵德博等与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德国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和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AWI)进行合作,利用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 346航次在冲绳海槽的钻孔沉积记录(粒度、粘土矿物和元素组成)并结合模型模拟,重建了40万年以来的东亚大陆夏季风降水强度以及冬季风强度演化历史。 研究发现,东亚大陆夏季风降水强度演化在岁差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北部与南部演化相位一致,但与中部有较大的相位差,即季风降水强度演化在空间上不同步。综合对比表明东亚大陆北部和中部的降水强度演化主要受到西风带的南北移动控制(西风带北移,北部降水增强但中部减弱),而南部降水则更多受ITCZ迁移的影响(ITCZ北移南部降水强度增强)。研究提出,作为哈德雷环流(Hadley Circulation)上升支和下沉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风带和ITCZ在北半球经向温度梯度变化的控制下发生同步南北迁移,因此驱动了东亚大陆降水在岁差尺度上的空间差异演化。在全球快速变暖背景下,海陆分布所导致的北半球异常变暖使得赤道-高纬度经向温度梯度降低,西风带和ITCZ同步北移,因此形成了近几十年东亚大陆降水分布南、北增多而中部减少的现象。该理论对于预测东亚水文气候长期演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Zhao et al., 2020,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对于冬季风演化,研究显示过去30万年以来冬季风强度在东海和南海呈现反向演化的长期趋势,而全新世以来的指标重建与模拟结果也都显示出了同样的现象。考虑到单一的北半球高纬冰量变化无法驱动东亚冬季风的这种空间差异演化,并结合现代过程中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类ENSO过程的控制作用。在长时间尺度上,当热带太平洋趋于类厄尔尼诺过程时,冬季风在东亚东部边缘海区域增强,而在南海减弱;而当趋于类拉尼娜过程时则相反。该研究揭示了热带低纬过程对于第四纪东亚冬季风空间差异演化的驱动作用。在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极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发生频率升高的背景下,东亚冬季风空间差异演化可能将导致东亚南、北部更多的极端冷冬或暖冬的出现。因此,本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气候变化低纬驱动理论的认识,同时对于东亚区域将来的长期气候预测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Zhao et al., 2019,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支持。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1. Zhao, D.*, Wan, S., Lu, Z., Zhai, L., Feng, X., Shi, X. and Li, A. Response of heterogeneous rainfall variability in East Asia to Hadley circulation reorganization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20, 247, 106562. 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0.106562  2. Zhao, D., Wan, S.*, Song, Z., Gong, X., Zhai, L., Shi, X. and Li, A. Asynchronous variation in the Quaternary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ssociated with the tropical Pacific ENSO-like system.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9, 46, 6955-6963.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19GL083033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人类活动扰动长江流域火历史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2-08
    • 国际地学刊物《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Top 5%)近日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员(通讯作者)和裴文强博士研究生(第一作者)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Human impact overwhelms long-term climate control of fire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ince 3.0 ka BP”。科研人员通过东海陆架钻探岩芯提取出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7千年以来长江流域的火历史,发现自3千年以来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火活动的影响显著增强。 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因子,可以通过扰动陆地生态系统和改变大气组成对生物圈、大气圈产生重要影响。前人研究揭示,火与气候、植被状况密切相关,但火对气候、植被的响应在不同时空尺度可能存在差异。随着人类学会用火,火成为人类改造自然和影响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方式。因此,追踪地质时期人类火历史,将加深我们对人类改造自然历史进程的理解。 黑碳是古火重建的重要载体,是生物质或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所形成的具有高热稳定性的含碳物质,包括焦炭(chars)、木炭(charcoals)、烟灰(soot)、高度聚集的多环芳烃类物质等。由于黑碳颗粒小(微米级)、密度轻、化学稳定性高,可被河流或风长距离搬运,其广泛存在于土壤、沉积物、大气乃至高山和极地冰雪中,因而沉积黑碳是区域古火历史重建的极佳材料。 长江作为亚洲第一长河,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人类文化。而长江所注入的东海接收了巨量长江源沉积物,包括植被燃烧产生的黑碳。因此,东海陆架储存的黑碳很可能蕴含了丰富的长江流域区域火历史。研究人员通过对比位于长江水下三角洲的岩芯T1和东海内陆架的岩芯ECMZ的黑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确定了7千年以来ECMZ岩芯的黑碳沉积主要源于长江输入,并基于黑碳含量重建了7千年以来长江流域高分辨率火历史。 研究结果显示,7千年-3千年之间,火与温度、降水在千年和百年尺度均呈密切正相关,表现为暖湿期火活动更多,冷干期火明显减少,表明气候对区域火的主控地位。但是,在3千年以来,火与气候的关系在多种时间尺度均发生重要转变,暗示3千年以来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火活动的影响超过自然因素。在千年时间尺度,温度和降水在3千年-1千年基本稳定,仅过去1千年来稍有增强,而长江流域火活动在3千年以来长期逐渐减弱,重金属元素Pb、Cu含量则相应显著升高,暗示3千年来人类活动(如种植农业、金属冶炼)的持续增强,使流域森林覆盖率(燃料量)降低而限制了火的发生,从而改变了之前火-自然之间的固有关系。在百年时间尺度上(3千年以来),所识别出的六次火活跃期均发生在相对寒冷干旱的时期,并明显与中国历史上从北方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数次人口南迁时期相对应,指示人类因素对火的干扰增强。考古和气候研究表明,长期干旱、寒冷的气候更易导致饥荒、战争和人口迁移。北方人口的南迁及其带来的更新的农耕技术进一步促进了长江流域人类活动的增强和短期火的频繁发生。 本研究不仅表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火与自然气候之间的固有关系,而且揭示出火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在不同时间尺度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该研究提升了我们对人类用火扰动自然历程的认识。 本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相关人才计划(万世明)和重点基金、泰山学者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计划、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