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抗病毒药物莫诺拉韦或导致新冠病毒发生新突变》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0-01
  • 2023年9月25日,剑桥大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利物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 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 molnupiravir-associated mutational signature in global SARS-CoV-2 genomes 的研究论文。这项新研究显示Molnupiravir(莫努匹韦)可能诱导了新冠病毒的一种特异性突变谱。

    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出现了一种与使用Molnupiravir相呼应的突变特征。目前尚不清楚这些突变是否会影响对Molnupiravir的耐受,但提示了我们Molnupiravir的广泛使用可能正在推动新的新冠突变株的出现。



    本文内容转载自“生物世界”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MjMjzwuDlI0jbHNMr-EWA


相关报告
  • 《Cell丨新冠病毒突变株BA.2.86生物学及免疫逃逸特性》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5
    • 2024年1月8日,俄亥俄州立大学刘善虑教授团队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mmune Evasion, Infectivity, and Fusogenicity of SARS-CoV-2 BA.2.86 and FLip Variants的研究论文。 最近备受科学家关注的是一种叫做JN.1 的SARS-CoV-2 新亚型,其进化来自于Omicron BA.2.86。BA.2.86毒株于 2023 年 7 月下旬在以色列和丹麦被首次发现,当时已经蔓延到全球各地,包括中国。相对于初始的Omicron亚型BA.2而言,BA.2.86有超过30个突变;而对照从年初到9月份占主流的XBB.1.5,也有35个突变。所以,人们担心一个比Omicron更能免疫逃避的毒株可能会使全球再次陷入2022年初的新冠全球爆发流行时期, 但庆幸的是,这种担心没有发生。为什么?研究 BA.2.86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逃逸特性意义重大。 该研究发现新近出现的Omicron变异株BA.2.86 和FLip在生物学和免疫逃避上有很大的区别。与 FLip 和其他 XBB 突变体相比,BA.2.86 的免疫逃避程度较低,与抗原距离结果一致:BA.2.86 在抗原性上与早期 Omicron 变体 BA.1、BA.2 和 BA.4/5 更为相似,而与 FLip 明显不同。重要也需要警惕的是,BA.2.86在人肺上皮传代细胞系的感染性和膜融合性比目前已知的Omicron都高。但是,这是否预示着新毒株在嗜肺性和毒力上增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可逆交换可放大COVID-19抗病毒药物候选物的信号》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9-01
    • 纳米医学于2020年8月31日发表关于“可逆交换可放大COVID-19抗病毒药物候选物的信号”,文章指出已经提出了几种候选药物,并测试了它们作为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的最新临床治疗方法。氯喹,羟氯喹,利托那韦/洛匹那韦和法维拉韦正在治疗该疾病的试验中。超极化技术具有进一步提供这些药物在分子水平和在核磁共振/磁共振成像领域中不同应用中的作用的更好理解的能力。该技术可能为COVID-19的诊断和研究提供新的机会。通过基于可逆交换的超极化研究对大型候选药物进行信号放大。由于对氢的前所未有的长距离极化转移,我们观察到了来自整个结构的超极化质子信号。我们还发现,最大极化转移产率的最佳磁场取决于分子结构。我们可以期待对其他重要大分子的超极化,同位素标记以及在具有长自旋弛豫时间的核上进行极化转移的进一步研究。这些特征在药物分子上的临床观点可以拓宽超极化技术在治疗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