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是细胞应激的“煤矿里的金丝雀”》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2-17
  • 线粒体是存在于大多数细胞中的微小结构,以其产生能量的机制而闻名。现在,索尔克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线粒体的一种新功能:当细胞受到压力或化学物质(如化疗)的损害时,线粒体就会发出分子警报。该研究结果于2019年12月9日发表在《自然·新陈代谢》杂志的网络版上,它可能导致新的癌症治疗方法的产生,从而防止肿瘤对化疗产生耐药性。

    线粒体是感知DNA压力的第一道防线。索尔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室教授、生物医学科学奥黛丽·盖泽尔(Audrey Geisel)主席杰拉尔德·沙德尔(Gerald Shadel)说:“线粒体告诉细胞的其他部分,‘嘿,我受到攻击了,你最好保护自己。’”

    细胞运作所需的大部分DNA存在于细胞核内,包裹在染色体中,遗传自双亲。但是每个线粒体都有自己的小圈DNA(称为线粒体DNA或线粒体DNA),只从母亲传给她的后代。大多数细胞含有数百甚至数千个线粒体。

    Shadel的实验室小组先前发现,细胞对包装不当的mtDNA的反应类似于它们对入侵病毒的反应——通过从线粒体释放mtDNA,并启动一种增强细胞防御的免疫反应。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Shadel和他的同事们开始更详细地研究,什么分子通路是由受损的mtDNA释放到细胞内部激活的。他们瞄准了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一个子集,这些基因通常在病毒出现时被激活。但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小组意识到,这些基因是由病毒激活的isg的一个特殊子集。同样的ISGs亚型也经常被发现在癌细胞中被激活,这些癌细胞已经对化疗产生了抗药性,而化疗的破坏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

    为了消灭癌症,多氧rubicin以核DNA为目标。但新的研究发现,这种药物也会导致mtDNA的损伤和释放,进而激活ISGs。研究小组发现,ISGs的这个子集有助于保护核DNA不受损害,从而导致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增强。当Shadel和他的同事在黑素瘤癌细胞中诱导线粒体应激时,细胞在培养皿中甚至在老鼠体内生长时,对多氧rubicin产生了更强的抗性,因为ISGs的高水平保护了细胞的DNA。

    Shadel说:“也许线粒体DNA在每个细胞中存在如此多的副本,并且自身的DNA修复途径较少,这使得它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DNA压力传感器。”

    ——文章发布于2019年12月14日

    他指出,大多数时候,mtDNA更容易受到损害可能是一件好事——它就像煤矿里的金丝雀一样保护健康的细胞。但在癌细胞中,这意味着强力霉素——首先破坏mtDNA,然后敲响分子警钟——在破坏癌细胞的细胞核DNA方面效果较差。

    “它告诉我,如果你能在癌症治疗期间防止线粒体DNA受损或其释放,你可能就能防止这种形式的化疗耐药性,”Shadel说。

    他的团队正在计划未来的研究,具体研究mtDNA是如何被破坏和释放的,以及细胞核中的ISGs会激活哪些DNA修复途径来避免损伤。

    这项研究的其他作者有:郑武,凯拉什·曼加尔哈拉,阿尔瓦·塞恩兹,劳拉·纽曼,维多利亚·特里普尔和索尔克的苏珊·凯赫;耶鲁医学院的Sebastian Oeck、Lizhen Wu、Qin Yan、Marcus Bosenberg、Yanfeng Liu、Parker Sulkowski和Peter Glazer;德州农工大学医学院的Phillip West;以及麻省大学医学院的张晓鸥。

    支持的工作,参与研究的人员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德州的癌症预防和研究所,助理国防部长办公室卫生事务,中国学术顾问,沙克Excellerators博士后奖学金,乔治·e·休伊特基础医学研究的博士后奖学金。

相关报告
  •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结合与糖尿病患者脂肪细胞中的线粒体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相关》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7-05-22
    • 目的:由于葡萄糖毒素驱动的线粒体应激,糖尿病小鼠脂肪组织中富马酸的蛋白质琥珀酸增加以及在高葡萄糖中成熟的脂肪细胞中。内质网(ER)氧化还原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在高糖成熟的脂肪细胞中被琥珀酸化,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琥珀酸是否会改变PDI氧化还原酶活性,直接连接线粒体应激和ER应激。 结果:药物靶向线粒体应激后的蛋白质琥珀酸化和ER应激标记C / EBP同源蛋白(CHOP)在脂肪细胞中以高葡萄糖浓度成熟后,化学解偶联物氯硝柳胺成为降低的趋势。 PDI在含CXXC的活性位点上由富马酸酯琥珀酸化,有助于降低酶活性。琥珀酸化的PDI降低了在高葡萄糖和db / db附睾脂肪组织中成熟的脂肪细胞中的还原酶活性,与CHOP水平升高相关。在富马酸酯敲除脂肪细胞中PDI琥珀酸增加,导致PDI氧化还原酶活性降低,CHOP水平升高和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增加,证实了富马酸盐水平升高对ER应激的作用。此外,PDI琥珀酸化和ER应激降低,当暴露于慢性高葡萄糖受限时,PDI还原酶活性恢复,突出了卡路里限制在脂肪细胞代谢功能改善中的重要性。 创新:这些实验将PDI琥珀酸鉴定为将糖尿病中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代谢改变为ER应激的新型生物化学机制。 结论:目前的研究表明,线粒体代谢的早期生物化学变化对脂肪细胞应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Nature | 人工移植线粒体,增强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再生和修复》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06
    • 2024年5月1日,波士顿儿童医院的Juan M. Melero-Martin等人在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itochondrial transfer mediates endothelial cell engraftment through mitophagy的论文。 血管医学领域正在寻求利用内皮细胞(ECs)进行治疗的前景。ECs是血管内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能够促进血管再生和修复。然而,成功移植ECs通常需要其他类型的细胞支持,如间充质基质细胞(MSCs)。尽管体外试验显示共同移植的效果良好,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挑战,包括复杂的操作和临床试验的复杂性增加。目前,对于血管周围细胞如何促进ECs植入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该研究揭示了细胞应激条件下的线粒体转移机制,探索了人工移植外源线粒体的新策略,并深入研究了外源线粒体的命运及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发现的临床应用潜力,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机制来改善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