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电力应用领域发展更可持续的核能:机遇与挑战》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8-12-26
  • 有相当大的潜力增加使用余热发电的核电站海水淡化,重工业生产氢,脱碳运输部门和供应热量住宅和商业用途:核热电联产提供可持续的和经济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在热能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上周在一次会议上所同意的那样,要想让这些核能联产产品大规模进入商业市场,必须克服几个挑战和障碍。

    约60名来自33个国家的参与者,代表两国运营核电站,以及核新技术开发人员和潜在客户,讨论了非电的应用核能的利弊在16日对话论坛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项目创新的核反应堆和燃料循环(INPRO),从2018年12月12 - 14日在维也纳。自2010年以来,这些论坛专注于发展可持续核能系统的不同方面,以及技术供应商、客户和其他利益攸关方之间的相关复杂关系。

    与会者介绍了正在进行的热电联产项目以及在已开始使用核能的国家的计划或考虑事项。与会者建议,如果这些新国家决定将热电联产纳入其核能规划,它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开始规划这些应用。

    “核热电联产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如果核能是扩大在能源市场来满足更广泛的清洁和可持续能源的必要性,同时帮助通过避免碳排放来减缓气候变化,”米哈伊尔·Chudakov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经理和部门负责人核能。

    传统上,核能的主要焦点一直是发电。但早在1956年,英国考尔德霍尔核电站就为现场设施提供了电力和过程热。在其他几个国家也有地区供热、工业过程供热和海水淡化的例子。尽管有这些例子,由于各种经济和管理原因以及缺乏公众支持,核热电联产系统从未真正起飞。随着许多国家技术和管理环境的变化,同代人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非电力应用的机会

    第16届对话论坛联合主席、来自德国的行业专家于尔根·库皮茨(Juergen Kupitz)表示,热电联产还能为核工业带来其他好处:在电力需求波动的情况下,它可以通过调整电厂电力产品和热电产品之间的产量,提高电力生产的灵活性。

    与会者强调的另一个机会是利用核能进行海水淡化。库皮茨说:“这将大大增加许多地区的淡水供应,从而有助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水、能源和健康的环境是基本的生命维持系统。”

    加拿大核实验室的Ramesh Sadhankar谈到了向核工业提供热电联产的广阔市场潜力。他观察到,热市场比电力市场大,但通常是地方性的,与特定的工业活动有关。

    挑战和障碍

    在小组讨论和小组讨论之后,与会者同意了几个被认为是核热电联产进入商业市场的挑战和障碍的问题:经济和能源市场条件仍然是主要的挑战。缺乏政治承诺和公众接受度低也可能构成重大挑战。在具体情况下,技术和法规问题,以及对运营参考工厂的要求,可能会造成其他障碍。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和高温反应堆(HTRs)等先进技术的部署,可能不会立即加快核电非电力应用的部署。许多国家,尤其是新进入核能领域的国家,需要“已证明的技术”,而且可能不会接受发电和核热电联产的“第一种”技术。有嘉宾指出,大型示范工厂对于接受某一热电市场的技术非常重要。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除非能够提出适当的商业理由,否则反应堆供应国可能无法从经济上证明在其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大规模的热应用示范是合理的。participant说,需要调整监管方法来克服这个问题。

    一些核能的非电力应用也可能需要特定的许可证、制定新的规章和获得国家管理机构的批准。想要利用余热进行热电联产的核电站可能需要不同的许可证。热电联产还需要合格的人力资源和专门知识,其缺乏对核能的非电力应用构成障碍。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作用

    日本原子能机构(Japan Atomic Energy Agency)联合主席辛炎总结了如何克服核能非电力应用面临的挑战。他表示:“首先,我们需要向其他成功结成联盟的传统行业学习。”随着韩国和沙特阿拉伯联手开发用于中东海水淡化和热电联产的SMR,这种情况已经在小规模上发生。

    “第二,原子能机构是帮助指导会员国发展非电力应用的最佳国际机构,应在提高公众认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第三,新的核国家应利用原子能机构提供的现有工具,了解非电力的应用,帮助它们的经济发展和了解技术挑战。”

相关报告
  • 《石墨烯将为全球储能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8
    • 由于传统能源的总量有限,人们对于更加清洁绿色的新能源替代品拥有巨大的需求。现在,石墨烯的出现正在释放其在能源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可以创造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石墨烯旗舰计划”创新副主管Francesco Bonaccorso在这里解释了其研究人员如何通过制定一系列举措,将石墨烯从实验室带入商业市场中。   自2004年被首次分离以来,石墨烯就成为了21世纪新材料的研究热点。石墨烯目前已被多个行业采用,其中最显著的领域就是医疗保健和关键材料应用。而且目前,石墨烯技术正在应用于可再生能源。   世界上首个石墨烯太阳能农场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19年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40年,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仍将占据世界一次能源供应的约85%,而如今这一比例为90%。这些数据强调了人们应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依赖的必要性。另一份报告同时也指出,在未来5年内,由于太阳能领域的逐渐复苏和成熟,全球可再生电力供应量可能会增长50%。   在“石墨烯旗舰计划”的先锋项目中,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太阳能农场。该项目的目标是希腊克里特岛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应用石墨烯的太阳能农场,由“石墨烯旗舰计划”的合作伙伴罗马大学牵头完成,该校是一所位于意大利罗马的公立研究型大学。目前这一项目主要探索了石墨烯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这款太阳能电池可推动欧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实际上,太阳能农场项目在开发太阳能组件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可持续性的进步。这其中涉及到了大面积石墨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生产;由连接在一起的太阳能电池组装而成的单个光伏面板,旨在提高太阳能效率并降低太阳能成本。研究人员已经通过这项技术实现了功率转换效率,这一数字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下一步,研究人员致力于继续提高15.3%的功率转化效率,为将来开发基于石墨烯的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铺平道路。在与基于硅的太阳能电池串联配置中,可以预见的是,功率转换效率将超过目前的记录。   电池将创造未来更好的世界   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储能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将如何实现呢?根据电池创新联盟(CBI)的数据,到2025年,全球对电池储能的需求将大大增加,石墨烯和其他一些相关材料将在应对这一增长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考虑到这一点,“石墨烯旗舰计划”的另一个能源先锋项目——“大规模生产硅基石墨烯锂离子电池技术”,旨在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极质量。该项目促进了将硅基石墨烯复合材料集成到锂离子电池中,用于高能量存储等大功率的应用。   由于石墨烯的表面积大、导电率高、重量轻、化学稳定性高和机械柔韧性好,可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充电速率和稳定性。实际上,石墨烯在电池中的应用,将大大改善在电动汽车、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中电池的寿命和充电时间,使用体验大大改善。   这些创新项目可以为最新研究和产品设计新领域打开大门。为此,硅基石墨烯锂离子电池设计量产以及世界上首个应用石墨烯的农场,只是石墨烯旗舰计划正在致力于的以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目标所布置的项目中几个。   虽然石墨烯对能源行业影响力还有待观察,不过它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并且已经可以为未来储能和能源转化应用创造发展机遇。石墨烯和其他相关二维材料可能正是工程师们找到的传统材料的绿色可再生替代品,这些材料也是开发新一代能源设备和产品所需要的。
  • 《“ Matlab 禁令”时代 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2-11
    • 数字化时代,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进入融和创新、快速迭代的关键期。软件业正在重新定义服务,并在一些因素的催化下带来社会各领域、多维度、深层次的变革。 事实上,得益于国内广阔的市场、大量的消费人群,中国的应用技术领域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全球性的互联网巨头。但当人们沉迷于工业互联网、 AI 、 大数据 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如果扒开这些领域一层层的外衣,会发现最内核的就是工业软件。 近期“ Matlab 禁令”事件更是拉响了工业软件“卡脖子”的警报,自主可控箭在弦上,也使得整个基础软件领域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的格外关注。 产业格局:外企垄断基础软件领域工业软件国产化任重道远 工业软件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是联系传统工业生产与现代信息化的纽带。作为智能制造的承载,工业软件对工业流程进行数字化表达,打通各个生产环节,实现工艺与管理的优化。目前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庞大,而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1720亿元,较2018年增长16.45%。2012至2019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0.34%。中国增速持续领先于全球工业软件市场。 但是,从全球来看,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仅为全球的5.5%左右,而我国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球比重却超过20%,由此不难发现,我国工业软件行业发展程度未能与工业化发展进程相匹配。 据华西证券研报观点认为,这主要系美国长期垄断和封锁IT基础产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导致全球IT基础产业在美国巨头企业打压的缝隙中艰难生存。尤其是在CAD、 EDA 等基础工业软件领域,中美技术、产业配套等方面差距巨大。 根据工业软件的应用层级及产品通用性,工业软件可以划分为设计软件、平台软件、专项软件三类。 其中,设计软件:主要包括CAD( 计算机 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M(计算机辅助制造)三部分,分别针对 图纸 设计、物理设计、加工设计三大环节。安信证券研报观点认为,CAD软件通用性最强,产品最为成熟;CAE软件最为硬核,产品技术含量最高;CAM与实际生产最为接近,和硬件产品绑定更为深入。 平台软件:主要包括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ES(制造执行系统)两部分,分别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产品制造流程管理。安信证券分析师表示,目前国内平台软件有传统制造业巨头、工业设计软件龙头、ERP等管理软件厂商三方参与,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专项软件:指工业软件中面向具体工业细分领域的专项设计及管理软件。目前,建筑与电子两大领域均存在专项工业软件,分别为BIM(建筑信息化)、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主要针对建筑业的信息化、芯片设计等特定工业领域。专项软件本身处于高度非标准化行业,高护城河保障其稳定经营能力,行业性利好则提供长期发展引擎。 政策支持技术变革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生态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来临的当下,各国竞争的焦点已经放在底层技术领域,通过重新搭建新技术、新业态的基础框架,来避免未来被“卡脖子”的局面。 事实上,自2009年起,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逐步提出新工业化相关战略,以摆脱“工业空心化”现象,并实现产业升级。其中,效率提升、降低人力需求是其核心目标的一部分,而工业软件是落实以上目标的重要工具。 对于中国来说,近年来,国家政府发布了多项政策支持基础软件领域的发展。其中,2020年3月份,工信部就明确表示,要开始启动国家软件重大工程,集中力量解决关键软件卡脖子的问题,着力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支持高端工业软件的发展。8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新时期促进 集成电路 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要求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根据产业调研发现,现阶段工业软件中多个产品呈现出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行业需求分化的特性。不同技术或工业发展阶段,工业软件的需求导向也不尽相同。当前,云计算、物联网、 5G 等底层技术日趋成熟,因此我国工业软件可以遵循和国外工业软件不同的发展路径,着眼于用新技术解决产业链研发、制造协同的效率问题,挖掘工业软件增量价值。 此外,平安证券研报观点则认为,对于我国工业软件的发展,除了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之外,Matlab的从小到大,从教学工具最终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商业软件的经历,也值得国内市场借鉴。如果国内能够充分将产学研以及资金的力量结合起来,借助国内较好的政策和应用环境,把国产化的工业软件通过课堂、实验室和重大工程应用等方式推广开来,只要有人用,生态就能够建立起来,后续的优化升级就有希望,进入上升螺旋之后,这个行业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软件业上市公司业绩短期承压加大研发蓄力筑未来 从二级市场来看,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均归属于申万行业分类中的软件开发和IT服务细分行业。据金融界上市公司研究院ICT工作室统计,截至2020年9月2日,A股共计有198家软件开发和IT服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14万亿元。 据中报披露,上半年,上述198家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2306.49亿元,同比减少1.53%;实现归母净利84.99亿元,同比减少48.8%。从数量来看,5成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2%的上市公司实现归母净利同比下滑。 研发投入是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2020年上半年,198家软件开发和IT服务上市公司共计投入研发210.64亿元,同比增长6.48%,研发投入均值为1.06亿元。疫情影响之下,部分企业在业绩下滑的背景下,仍然坚持加大研发投入,实属不易。 从上市公司来看,华大九天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EDA龙头,可以提供全流程数模混合信号芯片设计系统、SoC后端设计分析及优化解决方案、平板(FPD)全流程设计系统、IP以及面向晶圆制造企业的相关服务。 广联达是BIM(建筑信息化)领域最具竞争力的行业龙头,其BIM+技术管理系统是集图纸管理、方案管理及BIM应用为一体的施工技术策划和执行管理系统。2020年上半年,广联达实现营业收入15.79亿元,同比增长17.16%;实现归母净利1.3亿元,同比增长45.21%。 中望软件是国内二维、三维CAD解决方案主导者,是国内同时掌握二三维CAD、CAM、CAE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能力的工业软件企业。其拥有广州、武汉、上海、北京及美国佛罗里达五大研发中心,产品销售至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宝信软件是中国钢铁信息化领域龙头企业,能全面提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 IDC )、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相关产品和服务,产品与服务业绩遍及钢铁、交通、医药、有色、化工、装备制造、金融、公共服务、水利水务等多个行业。2020年上半年,宝信软件实现营业收入34.15亿元,同比增长21.24%;实现归母净利6.59亿元,同比增长67.73%。 后疫情时代,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面向未来的讨论,将变的至关重要。据悉,由金融界主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会将于9月3日在北京召开,这是金融界聚焦“新基建、5G与数字化实践”的系列活动之一。在此次研讨会中,将就相关话题进行务实高效交流。